1.維生素A中毒
維生素A在魚肝油中含量很高,有人為了防止孩子缺鈣,往往給孩子吃過量的魚肝油,有的人甚至把濃縮魚肝油作為補品長期過量服用,造成體內維生素A蓄積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厭食、嗜睡或煩躁、骨疼等。如果孕婦服用過量,還會造成胎兒齶裂畸形。所以說不要把魚肝油做營養劑來大量食用。
2.維生素D中毒
魚肝油中除含有較大量的維生素A外,也含有維生素D,維生素D對預防佝僂病有一定作用。但如果用量過大會出現:不思飲食、多尿、惡心、嘔吐、低熱等症狀。如果到醫院裏做有關方麵的檢查,可進一步發現血鎂升高,膽固醇含量高於正常值,有時心電圖會出現異常情況,甚至腎功能會有損害。
3.中毒防治方法
孩子在誤服藥物等有毒物品後,在短時間內就有異常表現。
誤服化學毒物後,可出現口腔、咽喉、上腹部燒灼感、疼痛,口腔內黏膜發白或有水泡。可有肌肉抽搐、說話困難、流口水、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可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昏迷。
誤服藥物,可視藥物種類,症狀輕重緩急不一樣,表現也較複雜。主要是惡心嘔吐、抽搐、呼吸脈搏或快或慢。精神神經出現異常。
要弄清孩子誤服了什麼,如果不是腐蝕性的物品,如農藥、汽油、稀料等,要讓孩子吐出,減少對毒物的吸收。如果是腐蝕性毒物,就不能吐,以免再次損傷口腔和食管。
立即送醫院,帶好原來裝毒物的容器。
4.帶孩子看病學問
兒科病人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孩子自己不會敘述病情,要由家長述說。在臨床上可以見到有的家長敘述病情幹脆利落,有的拖泥帶水,也有家長一問三不知,簡直不像是帶自己的孩子看病。其實,醫生要了解的主要是這些疾病從發病至就診時的全部過程,包括主要的症狀,發病的時間、部位、程度、伴隨的症狀。對於主要症狀,家長應盡量說得準確,例如“間斷發燒3天”,“腹痛1小時”,“咳嗽1周”等,而不要說:“從奶奶家回來就發燒”,“從我下班回家他就肚子痛”,因為醫生沒法知道你是哪天從孩子奶奶家回來或是幾點鍾下班回家的。
有些家長把自己的猜測和想法當作病情告訴醫生,如覺得孩子咳嗽可能是感冒了,看病時不是告訴醫生咳嗽的時間和程度,而是告訴醫生“這孩子感冒3天了”。實際上這不是病情,孩子是不是感冒應該在檢查病人之後由醫生來判斷。
在回答醫生問題時,要盡量具體。例如,醫生詢問腹瀉的次數,有的家長隻回答“不少次”、“每次換尿布都有”,這使醫生無法判斷腹瀉的情況。
在病人很多,醫生很忙的情況下,要求家長敘述病情既要詳細,又不能模糊,比如醫生問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發燒,有的家長回答:“昨天我休息,帶孩子到姥姥家去,去時還好好的,在姥姥家也挺好,可回家的路上,孩子有點沒精神,我以為他玩累了,也沒在意。晚上一試表,發現發燒了。”其實隻需要回答關鍵的一句話“昨天晚上開始發燒”,就可以了。關於你昨天是否休息,到姥姥家還是奶奶家,以至於你自己的想法,都與病情無關,多說這些浪費了時間,對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又沒有任何幫助,家長除了要向醫生介紹主要病情之外,還要介紹一般情況。如精神狀態、食欲、大小便等。
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全托,有的孩子由奶奶或姥姥照顧,父母帶孩子看病前,要先向了解孩子情況的老人或阿姨詢問一下病情,以便告訴醫生,避免在醫生問診時一問三不知。如果幾位家長一起帶孩子看病,最好由一位最了解孩子病情的家長向醫生敘述病情,千萬不要七嘴八舌,弄得醫生也不知該聽誰的。
患有神經係統疾病時,醫生可能要詢問一些出生時的情況,對於一些遺傳病還要詢問家族中的一些情況。這些,家長應實事求是地回答,既不要含糊其辭,也不要憑想當然來編造,聽不懂的地方可以請醫生稍加解釋後再回答。在看病時,還應主動告訴醫生孩子過去的身體情況,如肝、腎疾病、血液病等。這樣醫生在開藥時可以盡量避免使用對這些疾病有影響的藥物。孩子曾經有過對某種藥物過敏的曆史更要說清楚,以免造成不良影響。如果孩子是慢性病或複診時,為了使醫生了解前幾次病情。檢查結果和用藥情況,要盡量帶病曆本或底方,以供醫生參考,同時也避免重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