瓤
如黃瓜塞肉、葫蘆塞肉、瓤冬瓜盅等。此法製作細膩,注意外形,製成的菜肴美觀別致,葷素相配,口味鮮美。
溜
如豆腐丸子、土豆丸子等。食物為片、丁、絲狀等。經過油滑或水燙熟後再溜,以旺火速成能保持菜肴的香脆、滑軟、鮮嫩。
燒
紅燒、湯燒,菜肴味鮮,鹹微甜、色澤發紅。
氽
是烹製湯菜或連湯帶菜的一種烹調方法。
6.平衡膳食的方法
主食間的搭配
存在於不同食物中的蛋白質其氨基酸比例與人體需要有不同程度的差別,就糧食而言,蛋白質的生物利用率較低,但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利用率較低的食物混合,它們中所含的氨基酸便可以互相補充,從而提高氨基酸評分,使其生物利用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如玉米、小米、大豆單獨食用時,其生物利用率分別為60%、57%、64%;如果按23%、25%和52%的比例混合食用,其生物利用率可提高到73%。從提高氨基酸評分的角度進行食物搭配,也是增加蛋白質吸收的方法之一。如將含蛋氨酸豐富而賴氨酸含量嚴重不足的玉米、小麥,與賴氨酸含量豐富而蛋氨酸含量不足的大豆等食物混合,可以發揮蛋白質的互補作用,以增加蛋白質的生物利用率。
五穀雜糧的混合食用,可以充分發揮蛋白質的互補作用,使人體獲得更豐富更全麵的營養。從營養學的角度,我們提倡食用各種粥類,如綠豆粥、紅豆粥、八寶粥、玉米粥,另外二合麵、豆包、金銀卷都是良好的主食搭配方法。
主食與副食間的搭配
主食與副食間的搭配同樣可以提高蛋白質的生物利用率,如小麥、小米和牛肉按39%、13%、22%的比例混合食用,其蛋白質的利用率可提高到89%,從而超過其中任何一種食物的蛋白質的生物利用率。食物性質相差越遠,其氨基酸的組成差別越大,氨基酸的互補作用則更加明顯,其生物利用率提高得也更加顯著。另外,同時攝入的食物種類越多,互補作用也越顯著。據資料報道,日本人每日食物種類要超過30種,足見他們對營養的重視。
如果我們不考慮食物間的搭配使用,就會使較多的由食物提供的蛋白質成為代謝產物,通過腎髒、腸道排出體外,而未起到應有的營養作用,隻是增加了肝腎的代謝負擔,對機體的健康十分不利。
粗細搭配
穀類從收獲到食用,需經過一定的加工過程,其目的是經適當的碾磨,除去雜質和部分穀皮,以適應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穀粒的穀胚及表層中含有較多的營養素,過分提高碾磨程度,對穀類進行精度加工,將造成大量營養素的損失,對機體的健康不利。穀物中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大部分被作為粗麩除去,因而極大減少了營養素的含量。確鑿的證據表明,長期食用精米,因維生素在碾磨中損失很多,可發生腳氣病。而加工過於粗糙,則影響食物的感官性狀,消化吸收率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權衡各種利弊,結合個體差異的適應性及營養需求,我們對穀類的加工具有不同的出粉率要求,於是形成了主食類食物的粗細之分,糙米和小麥,分別碾磨白米和麵粉的加工程度,考慮經濟和營養兩方麵的因素,加工中保留了較多的糊粉層和穀胚,雖然口感不及精白米和富強粉,但其維生素和無機鹽的含量提高,而消化率又優於糙米和全麥粉。加工程度較深的穀物,穀皮雜質的去除較為徹底,品嚐時會令人產生細膩潤滑的口感,且容易被機體消化吸收。而加工深度不等的食物結合食用,會使人體兼得兩類食物具備的優點,有利於兒童的生長發育。
近年來,膳食纖維已被列為人類的七大營養素之一,它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果膠等物質,是植物細胞壁的一部分,穀物的適量加工會使纖維素在主食中保持一定比例,纖維素雖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但它可以刺激胃腸蠕動,減少便秘的發生。粗糧、雜糧、豆類、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纖維,應注意攝入。粗纖維的食物可以鍛煉幼兒的咀嚼功能,從小養成細嚼慢咽的良好飲食習慣;同時,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不易粘附於牙齒表麵,從而減少食物殘渣對齒麵的腐蝕作用,可以達到預防齲齒發生的目的,從小養成粗細搭配的飲食習慣並持續終生,這對於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結腸癌等疾病十分有益,由此可見一生的健康有賴於兒時良好飲食習慣的建立。
7.食譜的安排方法
幼兒宜多食些優質蛋白和類脂質
魚類
含有球蛋白、白蛋白及含磷的核蛋白,還含有兒童發育必需的各種氨基酸,其比值和兒童需要量很相近,又容易消化,並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鈣、磷、鐵及維生素B2,有助於兒童腦髓發育。
牛奶
牛奶中含有5%的乳糖,它對腦髓和神經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動物髒腑(包括心、腦、肝、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