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飲食營養(1 / 3)

1.喂養特點

2歲的寶寶,應該逐漸增加食物的品種,使其適應更多的食物。應攝入充足的含碘食物,如海帶、紫菜等。碘是製造甲狀腺素所必需的元素,甲狀腺素可調節人體新陳代謝,促進神經係統的功能和發育。兩歲的寶寶,乳牙剛出齊或未完全出齊,咀嚼功能仍然很弱,據我國嬰幼兒營養專家研究,6歲時的咀嚼效率才達到成人的40%,10歲時達75%。因此,在製作幼兒膳食及各種肉、菜等時,均要細碎、飩爛才易於幼兒咀嚼。

2.膳食種類及製作

幼兒期膳食的主要特點是從嬰兒期以乳類為主,食物為輔,轉變為以食物為主,乳類為輔。膳食的烹調方法及采用的食物也越來越接近家庭一般膳食。但這種改變應與幼兒消化代謝功能的逐步完善相適應,不能操之過急,以免造成消化吸收紊亂。

幼兒的膳食中,必須有足夠的熱能和各種營養素。各種營養素之間應平衡關係。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供給量的比例為1:1.2:4,不能失調。如斷乳後隻給幼兒白粥或白飯泡菜湯,則蛋白質脂肪供應不足,生長發育增長遲緩,抗病力也低;如隻注意多供給幼兒蛋、乳、肉類高蛋白食物,則碳水化合物供應不足,往往不能保證能量需要。有些幼兒很少吃蔬菜、水果,則會引起鈣鐵等礦物質和維生素缺乏。總之,斷奶後的幼兒,在照顧消化能力的前提下,膳食構成應做到數量足、質量高、品種多、營養全。

3.製訂正確膳食計劃

為了滿足幼兒機體生理需要,必須保障膳食中有足夠的熱能和各種營養素,同時各種營養素之間的比值要符合生理需要,即供給平衡膳食。另一方麵應進行合理的烹調,合理製訂膳食計劃。

膳食計劃應考慮三個方麵:

按營養素需要選擇每日所需要的食品種類、數量以及相互間的正確比例關係。

合理地計劃膳食。

健全合理的膳食製度。

按幼兒消化功能的特點,根據實際情況、當地供應情況、飲食習慣製訂食品種類和數量的計劃。

計劃膳食的食物種類包括如下四類。

糧食類是熱能的主要來源,並提供各種維生素和無機鹽。

肉類和豆類食品,肉類食品和豆類食品可以提供優質蛋白質。同時也是無機鹽和一些脂溶性維生素的來源。

蔬菜、水果類是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主要來源,也是體內酸堿平衡的物質基礎,還供纖維素,有利代謝廢物的排出。

油脂類主要是烹調用油。可以增加食物的美味,並供給一部分熱能和必需脂肪酸,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合理的膳食製度包括合理的就餐時間安排、就餐次數和每餐的熱量分配,保證消化係統的健康發育。

調配幼兒膳食時要注意的問題

幼兒期仍然處於生長發育期,由於活動量較嬰兒期增大,仍需要供給營養豐富的食物,以滿足生理功能的需要。故調配幼兒的膳食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麵的問題:

要注意供給幼兒足夠的營養,以保證小兒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

要注意合理搭配食物。膳食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糖)的比例應為1:4:5.

蛋白質、脂肪、糖供熱能分別占總熱能的12%~15%、20%~30%、60%~70%。膳食中的優質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豆類蛋白質)的比例占蛋白質總量的1/3~1/2.

各餐熱能分配要合理,早餐占一日總熱能的20%~25%、午餐占30%~35%、晚餐占20%~25%、午點占10%~15%。

食物在加工烹調時要盡量減少營養素的損失。

食物要求適合小兒的生理特點和心理要求,做到多樣化、形美、色協調、味可口、有香氣。注意飲食衛生。

4.烹調食品應注意

飲食配備的目的是為了改善食物的形態,增進食欲,促進消化吸收。由於幼兒消化能力尚差,應該注意選擇纖維素較少的食物,食品要求軟、易咀嚼、易消化。不用刺激性食品,食物要少帶骨,不帶刺,蔬菜要切碎或剁成泥。烹調時要注意色、香、味、多樣化。

小兒機體處於不斷生長發育階段,新陳代謝旺盛,需要的營養素也多,再加上消化機能尚不健全,所以烹調方法和技術相當重要,精心的烹調能促進幼兒的胃口,滿足營養的需要,保證兒童健康成長。

5.適宜膳食烹調方法

食物通過適當的加工烹調可增加食物的色、香、味,提高對食物中各種營養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針對幼兒消化功能的特點,常采用的烹調方法有如下六種。

製作菜肴省時間,且保持原汁原味,減少營養素成分的散失。還能保持原料原有的形態。

燉、熬

常在加湯加料時一次加好,中途不再添湯。可保持原汁原味,製作的食品味道清香、淡雅、軟而酥爛、清爽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