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法不僅鍛煉了寶寶對手的掌握能力和上臂的力量,還能鍛煉寶寶對整個身體的控製能力。
認知能力
寶寶的記憶力明顯提高了
當寶寶成長到1歲左右的時候,他能夠認識自己的衣物和玩具。如果問寶寶某個玩具放在哪裏,他雖然不會說出來,但已經能用手指頭把方向指得十分明白了。如果寶寶曾被小貓抓過一次,以後當寶寶一看到貓,就會遠離或者嚇得哭出來。寶寶的這些表現,充分說明了他已經擁有了超強的記憶能力。
寶寶對事物的了解逐漸成熟
隨著寶寶的成長,相應的智力也在逐漸發展。父母突然發現,寶寶對周圍環境的了解成熟了許多。對一些事物和現象也有了一定的認知。比如,寶寶在書上看到了一隻小狗的圖案,就會聯想到自己家裏或大街上看到的小狗,並意識到雖然這些小狗並非一模一樣,但它們都是小狗,是一個類型的動物。
寶寶有了反義詞的概念
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接觸以及父母的教導,寶寶的腦子裏已經有了反義詞的概念。開始明白幹和濕、冷和熱、大和小、來和去這些概念之間的區別了。比如,寶寶尿濕了褲子,媽媽讓寶寶用手摸一摸,告訴寶寶“褲子濕了”,等媽媽把褲子曬幹後,再讓寶寶用手摸摸,告訴寶寶“褲子幹了”,寶寶的腦子裏就有了幹與濕的概念了,以後隻要有相似的情況,寶寶就能區分開來。
寶寶有了聯想的意識
寶寶長到1歲大的時候,開始有了聯想的意識,已經能比較清晰地看出因果關係的概念了。寶寶可以知道,敲打手邊的小鼓會有怎樣的效果——小鼓會發出好聽的聲音;媽媽拿碗過來幹什麼——喂自己飯吃;如果媽媽在給自己穿衣服——那表示媽媽要帶自己出去玩了。
寶寶自我意識的覺醒
寶寶在1歲之後,就開始意識到了自我的存在。寶寶會咬自己的小指頭,並且因為感覺到疼痛而放聲大哭,這一咬,使寶寶感覺到咬自己的手指和咬其他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從而形成了最初的自我意識。
寶寶還能把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對象區分開來,即把主體和客體區分開來。知道了搖動掛著的鈴鐺,鈴鐺就會自己發出聲音;拍一拍娃娃的小臉蛋,她就會咿咿呀呀地發出聲音等。寶寶從中認識到了自己跟事物之間存在著一些關係。寶寶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這些行為都是寶寶自我意識覺醒的最初表現。
寶寶的注意力和理解力明顯提高
寶寶1歲時,能夠安心地坐上一會,聽完媽媽講的一些簡單易懂的小故事了;這個時候的寶寶還喜歡聽媽媽唱歌,每當寶寶哭鬧的時候,或者是晚上睡覺之前,一聽到媽媽講的故事或者媽媽唱的歌就會很快地安靜下來。這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能夠聽懂媽媽講的故事和唱的歌了,所以也就能集中注意力安靜下來聽了。
情緒和社交能力
孩子的笑臉是快樂的源泉
1歲的寶寶已經有了自我意識,能對父母的動作作出反應。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能有意識地去訓練寶寶,對寶寶的成長是很有裨益的,父母在寶寶麵前走過時,輕輕地撫摩或親吻寶寶的鼻子或臉蛋,並笑著對他說:“寶寶笑一個。”也可用語言或帶響的玩具逗引寶寶,或輕輕撓他的肚皮,讓他揮手蹬腳,甚至咿咿呀呀發聲,或發出“咯咯”笑聲。注意觀察哪一種動作最容易引起寶寶發笑,從而可以經常有意地重複這種動作,使寶寶高興而大聲地笑。這種條件反射是有益的學習,可以促進寶寶智力的發育。
寶寶的笑聲會成為家庭快樂的源泉,快樂的寶寶招人愛,也是具有良好性格的開端。
做電話遊戲培養寶寶的社交能力
電話是現代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寶寶在家裏常常看到父母打電話,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就產生模仿父母打電話的願望。父母應該滿足寶寶的這一願望,為寶寶準備一個便於玩耍的玩具電話。寶寶拿起電話機,學著父母的樣子,對著電話聽筒自言自語,這也是寶寶與他人交流溝通的開始。為了鼓勵和培養寶寶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父母可以常和寶寶做打電話的遊戲,用玩具電話和寶寶進行交流,不僅可以增強寶寶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興趣,也會使寶寶的社會性得到培養。
寶寶開始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耍
1歲的寶寶,最高興的事莫過於能和比自己稍大一點的孩子。每當這個時候,小家夥就顯得特別高興,一會兒摸一摸其他小朋友的小皮球,一會兒抱一抱別人的布娃娃,一會兒又拿過人家的小汽車,玩得不亦樂乎。當然了,聰明的寶寶也知道把自己的玩具拿給其他小朋友玩,即便是一個拿著玩具愛不釋手的寶寶,當看到其他的小朋友把手伸到自己麵前,仿佛是在說“也給我玩一會好嗎”,寶寶也會把玩具給其他的小朋友。
(第十三節)
寶寶1~1.5歲左右腦開發
左腦啟智密碼
寶寶1歲多了,隨著接觸外界環境的相對增多,寶寶的機敏、好動,還有他的語言都有較大的進步。此時是寶寶開口說話的黃金時期裏,父母要多和寶寶說話,而且要讓寶寶在愉快、輕鬆的狀態和環境下學習語言。寓教於樂會使寶寶的語言學習事半功倍。此時的寶寶每一天都有新的長進,智力發育也更加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