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理氣解胸悶
用藥之道
作者:曹元成
胸悶是一種主觀感覺,即呼吸費力或氣不夠用。
若胸悶的發作常在活動、爬樓梯、用力排便時加重,同時伴壓迫感、胸痛、喘、惡心、嘔吐、心悸、冒冷汗,休息後症狀緩解,多與心血管係統疾病有關。
若胸悶的同時亦有感冒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咳嗽、黃痰、胸痛、發燒、喘等,則多屬於呼吸係統問題。
若胸悶常在飯後發作,有時還會有燒灼感、吐酸水、上腹部悶脹痛感,在腸胃病症處理後,胸悶也多會跟著緩解。
若胸部曾受到外傷碰撞,或不慎吞服異物,可能導致氣胸,甚而食道破裂,須立即處理。
然而,另有一類人,做遍各種檢查都正常,但胸悶卻是反複不斷,常在緊張或壓力下加重,雖曾服用一些所謂鎮定劑,但效果卻都不太明顯。中醫將這種情況稱為“肝氣鬱結”。
中醫理論的“肝髒”與西醫在定義上是不同的,中醫肝的功能包含了控製情緒、調暢氣機、促進消化吸收、滋養筋膜、儲存血液等,緊張易怒的情緒會影響肝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氣機無法正常分布,導致胸悶、打嗝、腹脹氣、頭暈等症狀。
中醫將胸悶分為以下7型,可用疏肝理氣中藥辨證施治。
心血淤阻型
症狀: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舌質紫暗,脈象沉澀。
治法:活血化淤,通絡止痛。
給以活血湯。組成:丹參30克,瓜蔞20克,赤芍、當歸各15克,桃仁、紅花、川芎、水蛭、香附、枳殼各12克,乳香、肉桂、沒藥各10克,三七、甘草各6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還可選擇逐淤丸、心腦寧口服。
痰濁閉阻型
症狀:胸悶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氣短喘促,肢體沉重,形體肥胖,痰多,苔濁膩,脈滑。
治法:通陽泄濁,豁痰開結。
給以化痰通絡湯。組成:丹參30克,瓜蔞20克,陳皮、天竺黃、前胡、枇杷葉、半夏、浙貝、黃芩、柴胡、香附、紅花、茯苓各12克,黃連、膽南星各10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還可選擇蛇膽丸、猴棗散口服。
氣滯心胸型
症狀:心胸懣悶,隱痛陣發,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情致不遂誘發加重。苔薄,脈搏細弦。
治法:疏調氣機,和血舒脈。
給以調氣湯。組成:丹參30克,萊菔子20克,枳殼、蘇梗、川楝子、元胡各15克,柴胡、鬱金、香附、佛手、桃仁、紅花、川芎各12克,木香10克,甘草、細辛各6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還可選擇舒肝丸、沉香丸口服。
寒凝心脈型
症狀:胸痛徹背,感寒痛甚,胸悶氣短,心悸,重則喘息,不能平臥,麵色蒼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脈沉細。
治法:辛溫通陽,開痹散寒。
給以溫陽湯。組成:丹參30克,赤石脂、白術、當歸、茯苓各15克,附子、人參、幹薑、蜀椒、薑黃、地龍各12克,肉桂、炙甘草各10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還可選擇桂附丸、通脈丸口服。
心腎陰虛型
症狀:胸悶且痛,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腰膝酸軟,耳鳴,頭暈。舌紅或有紫斑,脈細帶數或見細澀。
治法:滋陰益腎,養心安神。
給以滋陰安神湯。組成:熟地30克,丹參、桑葚各20克,黃精、靈芝、當歸、芍藥、首烏各15克,元參、沙參、麥冬、丹皮、玉竹各12克,蓮子心、天麻各10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還可選擇知柏丸、珍珠丸口服。
氣陰兩虛型
症狀:胸悶隱痛,時作時止,遇勞則甚。脈細弱無力,或結代。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給以滋陰益氣湯。組成:棗仁、丹參各30克,五味子、合歡花、白術、茯苓、當歸、黃精各15克,人參、麥冬、遠誌、柏子仁、玉竹、赤芍各12克,炙甘草10克,黃連6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還可選擇生脈丸、滋心陰口服。
心腎陽虛型
症狀:胸悶氣短,甚則胸痛徹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酸乏力,麵色蒼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脈沉細或沉微欲絕。
治法:益氣溫陽,活血通絡。
給以參附湯。組成:人參20克,熟附子15克,幹薑、毛薑、小茴香、桃仁、紅花、水蛭、補骨脂、吳茱萸、川楝子、元胡各12克,炙甘草10克,細辛6克,麝香1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還可選擇參麥丸、壯元丸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