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產品內國際分工探視中國與東盟、美國的不平衡貿易(1 / 3)

從產品內國際分工探視中國與東盟、美國的不平衡貿易

國際觀察

作者:黃光鋒

2012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為2189.2億美元,雙方的貿易摩擦從傳統的服裝皮革、輪胎和機械設備升級到太陽能光伏產品等新科技領域,美國不斷對中國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和“337條款”調查。同年,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達4001億美元,同比增長10.2%,雙方的貿易逆差也在持續發展。基於此,筆者試圖從產品內分工視角,對中國、美國與東盟三者之間貿易失衡的原因和影響進行分析。

一、中國、東盟和美國在產品內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隨著技術進步和貿易自由化的進一步深入,國際分工迅速由“產業間”、“產業內”向“產品內”分工深化。以美國蘋果公司生產的iPhone 4為例,除了程序開發、外形設計和極少核心零部件是由蘋果公司總部完成以外,整部手機包括零部件的製造及組裝都是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完成的,涉及的國家有中國、中國台灣,日本,新加坡,韓國及東盟國家等。根據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UNCTAD)2012年數據顯示,中間產品貿易在東亞區域內貿易中所占比重為58%,占區域內貿易的一半以上。這主要是由於在以跨國公司主導的產品內垂直分工體係,催生了大量中間產品貿易造成的。中間產品和零部件的貿易可體現一個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和層次。

(一)中國的產品內分工程度

2002年至2012年,中國中間品的貿易占總貿易的比重都在40%以上,初級品在12%左右,最終品在47%左右。中間品占比在2012年是42.1%,但比重在逐年下降,產品內分工的強度有所下降。零部件出口比重從2002年的8.2%上升至2012年的9.4%,而進口比重則從13%下降到11%,雖然零部件進口一直大於出口,中國是零部件淨進口國,但逆差額在不斷縮小,正向著零部件出口國轉變的趨勢。這說明中國雖然在產品內國際分工的地位比較低,處於分工體係的中後端,扮演加工製造業和組裝業的角色,但隨著跨國公司FDI通過價值鏈的跨國延伸,促進了生產網絡內部的知識在不同國家的消化吸收,參與分工程度的不斷深化和參與範圍的不斷擴展,中國的技術水平會得到不斷提升,出現沿產業鏈向上移動的趨勢。由於老撾和緬甸數據的缺失,本文統計了東盟八個國家的產品內分工程度數據。

(二)美國的產品內分工程度

美國中間品的貿易占總貿易的比重從2002年的41.1%下降到2012年的37.1%。初級品比重在12%左右,最終品占比在50%左右。最終品占比大於中間品占比。從中間品的組成來看,零部件進口大於出口,是逆差。零部件占中間品的比重在十年間呈下降趨勢,從2002年的51.1%下降到2012年的42%,而半成品則從48.9%上升到58%,中間品當中的半成品比重大於零部件比重。可見,美國雖然處於研發設計和營銷的高端分工環節,但與其他國家的技術差距在不斷縮小,發達經濟體在全球生產網絡中,更多的是處於生產核心零部件、消費最終品的地位。

(三)東盟的產品內分工程度

東盟中間品貿易占總貿易的比重在61%以上,超過了初級品和最終品的總和。東盟國家是零部件順差國,零部件出口大於進口,在跨國FDI主導的生產網絡中處於零部件生產的位置。從中間品的組成來看,半成品占中間品的比重近年來在60%左右,零部件比重在40%左右。半成品比重大於零部件比重,說明東盟雖然是零部件生產國,但出口仍主要集中在初級零部件和半成品,而半成品主要用於紡織服裝、家具製作、食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生產的投入,屬於相對低層次的分工領域。

二、中國、東盟和美國貿易不平衡問題

(一)中國與東盟、美國的貿易失衡

一般而言,國際貿易是由國際分工決定的,我國的貿易狀況主要是由我國在跨國公司FDI主導的全球生產網絡下的分工地位決定的。表2顯示的是2002年-2012年我國與美國、東盟的貿易差額變化。從表2可見,中美貿易方麵,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額從2002年的427.2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189億美元,增長了4倍左右,除了2009年受經濟危機影響出現下降外,總體上呈擴大趨勢。中國與東盟貿易方麵,中國基本上處於逆差狀態,並呈波動狀態。2010年之前,中國與東盟貿易逆差最高點出現在2004年,為200.8億美元,隨後幾年逐年下降,2009年降到最低值的4.2億美元,但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自由貿易區的正式啟動,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貿易逆差迅速回升,並逐年增加,在2012年貿易逆差達到193.2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