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態勢及應對策略(1 / 3)

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態勢及應對策略

國際商務論壇

作者:劉曉亮 高鍾庭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關乎國計民生。加入WTO後,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增長迅速,進出口額逐年上升,現在已躍居世界第三大農產品貿易國,第二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在世界農產品國際貿易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處於轉型期的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由於受國內農業稟賦要素及國際市場變化的影響,麵臨的國際貿易環境日趨複雜,市場風險也在日益加大,因而存在諸多失衡問題。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深刻剖析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優化進出口產品結構,調整貿易區域格局,創新貿易方式與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及政策製定,具有較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態勢分析

(一)農產品進出口增長態勢失衡

作為世界重要的農產品貿易國,亞洲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第一大市場,進口第三大市場;南美洲為我國農產品進口第一大市場,出口第五大市場。2013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866.9億美元,其中出口678.3億美元,進口1188.7億美元,占世界農產品貿易總額的比重不斷提高,在全球格局中發揮愈來愈重要作用。

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進出口雙向增長,但增幅不一致。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農產品以出口增長為主,增速明顯高於進口。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進口迅猛增加,出口反趨緩慢。2003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增長31.9%,出口增長17.9%,進口增長則高達52.2%,從此開始出現拐點性轉折。據聯合國UNComtrade及農業部信息中心數據統計,從2003至2013的十年間,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率為18.5%。出口年均增長11.1%,而進口年均增長則為24.2%,二者均差一倍以上。進出口增長態勢失衡,成為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根源。

(二)國際貿易逆差不斷擴大

2003年以前,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體上呈現順差,1985-2003年,累計順差853.9億美元,占全國同期國際貿易順差總額近40%,在出口創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03年起,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出現轉折性變化,進口增速明顯高於出口增速,2004年出現46.6億美元逆差。隨著農產品貿易總額的不斷增長,逆差亦呈逐漸擴大趨勢,2013年達510.4億美元。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貿易逆差國,僅次於日本。由此表明,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在下降。

近十年我國農產品總體貿易雖呈現逆差,但仍有部分品類表現為順差,如水產品、蔬菜、水果和茶葉等,2003至2013年,這四種農產品出口合計占農產品出口總額比重從48.1%提高至57.8 %,合計順差從71.4億美元增加到259.7億美元;而食用油籽、棉花和畜產品等,在加入WTO前後,先後經曆從順差到逆差的轉變,近十年來,呈不斷增加的態勢。此三類逆差合計,從2003年67.0億美元,增至2013年615.3億美元,成為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主要品類。

(三)進出口產品結構不協調

從我國農產品貿易結構看,出口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的園藝產品和水產品,進口更多為土地密集型的大宗農產品。雖符合我國農業資源的稟賦特征,但也是逆差根源,且存在明顯的安全隱憂。

具體而言,出口農產品主要是蔬菜、水果和水產品。2013出口蔬菜115.85億美元,水果63.24億美元,水產品202.6億美元,三項合計占總出口額的56.3%。進口農產品則始終以糧棉油畜等大宗農產品為主。大宗農產品一支獨秀,其它農產品各分千秋。近些年最大變化,就是大豆及糧食進口的大幅增加。如2012年,糧食(穀物)類淨進口同比增長2.1 倍。2013年,食用油籽進口413.99 億美元,其中大豆占九成以上。食用植物油進口89.43 億美元,棉花進口87.19 億美元,畜產品進口195.1億美元,糧食(穀物)類進口51.03億美元。五項進口合計,占農產品總進口份額的70.4%。

(四)貿易區域格局非多元化

南美洲和亞洲,分別為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的第一大市場。雖然近年市場集中程度有所降低,但總體而言,仍非多元化。如進口對美洲的美國和巴西,出口對亞洲的日、韓、香港和東盟等,均依賴程度較高,不利於貿易發展。2013年亞洲出口第一,為421.1億美元,占總額62.1%。歐洲第二,出口108.0 億美元,占15.9%。北美洲第三,出口 83.7億美元,占12.4%。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合計僅9.6%。前五位國家:日本16.6%,香港11.6%,美國10.9%,韓國6.5%,馬來西亞3.9%,合計占一半左右。進口方麵,2013年南美洲第一,為331.1億美元,占總額27.9%;北美洲第二,為 325.2億美元,占27.4%;亞洲227.2億美元,占19.1%;大洋洲、歐洲及非洲,三者合計25.6%。前五位國家:美國22.4%,巴西19.0%,澳大利亞7.2%,加拿大4.9%,新西蘭4.7%,合計占近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