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部地區具有如此的綜合優勢,但改革開放以後,當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快速發展,西部開發、東北振工業基地如火如荼的發展之時,中國的中部地區,相對來說顯得有些“安靜”,相對於它的周圍地區的發展過於緩慢。專家學者稱之為“中部淪陷”。
中部地區的省會城市,遇到的困難尤其明顯。
作為省會城市,一般來講應該是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的中心。因此省份之間的競爭首先就是省會城市的競爭,這在中西部城市之間表現的尤為明顯。因為中西部省區省會一城獨大是普遍現象。而沿海地區由於地區經濟活躍,很多省區都出現非省會城市經濟上超越省會的現象。但毫無疑問,省會城市仍是每個省區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中部地區也不例外。中部六省作為欠發達地區,省會城市均為本省人口規模(主要指市區)和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當前,國家提出中部崛起戰略,中部各省都希望在省會城市的帶動下,實現全省聯動發展,進而實現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為此,中部崛起的重任就義不容辭的落到了省會城市的肩上。
目前,中部地區各省會城市太原、武漢、鄭州、合肥、長沙、南昌、的布局和藍圖亮點不少。無論是在民間、網絡以及媒體,都在爭論中部崛起的龍頭城市,中部地區中心城市等等。各個城市都提出了趕超目標。
山西省是我國典型的資源型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基地,長期以來為國家能源供應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由於過分依賴煤炭等資源開發,發展方式粗放,導致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浪費嚴重、生產事故頻發等一係列矛盾和問題,亟需通過深化改革和體製機製創新,探索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太原可以說是山西的縮影。眾所周知,山西是中國的煤都,煤炭儲量和開采量均高居中國第一位。煤炭是山西人民的衣食之源。山西省70%的工業是跟煤炭有關。其他的產業相對於煤炭產業來講,都比較弱小。山西省工業經濟占經濟的比重是我國較高的省區,而煤炭及相關產業占其工業的70%以上,也就是說山西唯一的經濟支柱就是煤炭工業,原煤開采、焦炭、煤化工、煤電,就是這樣一條煤炭產業鏈。這種對煤高度依賴的經濟形態,也就和煤價高度密切關聯。自去年9月經濟危機蔓延至內陸地區以來,煤價的大幅下跌,給山西的工業經濟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
太原如何利用山西煤炭大省的優勢,把太原建成我國煤炭交易的中心和煤炭國家儲備中心;同時借助煤炭換來的巨額資本開拓新興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同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這是太原的出路所在,也是太原的後發優勢。
太原如何以煤為基,多元發展,融入到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主旋律中去,考驗著太原的遠見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