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原轉型會戰拉開帷幕(1 / 3)

太原轉型會戰拉開帷幕

封麵文章

作者:吉喆 丁吉林 尹海瓊

今年以來,山西太原在產業轉型、生態修複、城鄉統籌、民生改善四個方麵實現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給太原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2011年,太原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80.12億元,比上年增長9.9%,基本上占據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1/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9292元。2011年,太原市財政總收入393.04億元,比上年增長22.1%。

近年來,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太原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綜改的總體方案、按照省、市第十次黨代會部署,堅持主題主線,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緊緊抓住轉型綜改試驗區的重大機遇,積極進取,奮力拚搏,敢行先試,勇於擔當,經濟社會呈現出增速趨快、結構趨優、質量趨好、動力趨強的發展態勢,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率先轉型跨越發展、建設一流省會城市邁出了堅實步伐。2012年10月下旬,在山西省委辦公廳和政研室及太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配合下,本刊專題采訪組來到太原,對太原有關職能部門及區縣和重點企業進行了深入采訪。

太原,古稱晉陽,也稱並州,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之美譽。是一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曆史文化名城,是山西省的地理中心和省會城市。

困境

太原是國家“一五”時期規劃建設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全國56個能源重化工項目,太原占了11個,其中就包括太鋼、太重、太化等。這些大型能源重化工企業奠定了太原工業的基本結構。伴隨著一個個重化工企業的成長和擴張,太原度過了完整的重化工階段。

然而,幾十年的過度開發和擴張,帶來了一係列難以解決的問題。 “十一五”初期,太原的產業結構仍然是煤炭-焦化、煤炭-電力、煤炭-鋼鐵、煤炭-電力-電解鋁為主導,權重占到了80%以上,代表著綠色新興產業的經濟區、高新區的發展空間被嚴重擠壓,占比非常小。

太原,這個以能源重化工基地著稱的城市,已陷入資源魔咒的怪圈。

謀劃

山西省委、省政府,太原市委、市政府站在“謀萬世”、“謀全局”的高度,提出了轉型跨越的發展戰略,就是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的快速跨越。

太原市市長廉毅敏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為加快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太原市政府在今年7月中旬下發了《2012年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行動方案》,提出了年內要完成的具體任務,確定年底前,太原要在產業轉型、生態修複、城鄉統籌、民生改善四個方麵實現整體推進、重點突破,首批標杆項目也要啟動建設。

方案明確要求發展高端產業。一要建設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在年底前,將發展一批鐵路裝備、煤機、重型汽車及零部件等先進裝備製造業。二要打造新材料產業集群。三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將重點發展新能源、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

引人關注的總投資25億的全省首個綜合保稅區——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設立申請,在9月2日獲國務院正式批準。這意味著山西有了承接全球高新技術產業轉移、發展現代物流業的重要基地。太鋼不鏽鋼製品深加工項目、太重集團重型機械加工項目、富士康集團等9個項目將首批落戶綜合保稅區。作為目前國內開放層次最高、優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齊全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綜合保稅區的設立,對於完善綜改區功能,提升綜改區對內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改善綜改區投資環境,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綜改區對內外資的吸引力,增強山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攻堅

煤炭產業是山西最大的產業,要破解資源魔咒,實行轉型跨越,就必須對長期在太原市占據龍頭老大地位的煤炭產業開刀。由於煤炭儲量豐富、煤質優良、易於開采,價格上漲,太原西山地區私挖濫采遍地開花,集中度低,形成了多小散亂的產業格局。落後的開采技術浪費了大量寶貴的資源,事故頻發嚴重危害著經濟的健康機體,嚴重影響了龍城太原的美好形象。

“十一五”期間,太原率先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兼並重組,煤礦數量由130座減到53座,非煤礦山數量由221座壓減到97座。煤礦數量減少了,煤炭產能大幅上升,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在這場事關全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關鍵性戰役中,太原實現了主城區基本退出煤炭產業的壯舉,將一個幹幹淨淨的主城區還給了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