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心上綠 彙入晉陽春
封麵文章
作者:尹海瓊
2012年深秋時節,太原天高雲淡,滿目翠綠,穿城而過的汾河柔波,倒映出美麗古城的嵯峨樓宇。
很難想象,就在幾年前,霧蒙蒙的灰黑色還是太原秋冬季節的主色調。
數據顯示了太原的 “從黑到綠”:2005年二級以上天數245天,2011年已增到308天。2010年與2005年相比,GDP增加1倍,發電量增加36%,水泥產量增加1倍,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卻減少6.07萬噸,削減近33%。
數字背後是群眾的切身感受:“可以穿淺色襯衫了”,“今天天真藍”、“空氣真不錯”融入百姓的日常寒暄。
改善環境質量的一場革命
太原“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具有2500多年建城曆史的古都,是包括李唐王朝在內的多家“龍興之地”,山川形勝自不待言。但是到了近現代,它逐漸成為一個老工業城市,超重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三麵環山的地理條件和冬季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的氣象因素,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城市的迅猛發展,“工業圍城”日益突出,“城中村”冬季燃煤汙染逐年加劇,環境問題成為影響太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和軟肋,成為不容回避的重要民生問題。
作為省會,太原環境質量的全麵改善,特別是冬季空氣質量的根本改善,關係到山西的形象,更關係人民的生活質量,影響著一流現代宜居城市的建設,已成為太原百姓的強烈要求。發展綠色經濟,推進綠色發展,是現狀所迫、發展所需、人民所盼。
2012年,太原迎來了環境質量改善的重大曆史機遇。
山西省委、省政府在要求太原率先轉型跨越發展的同時,也把全麵改善省城環境質量列為全省轉型綜改的第一個標杆項目。省委書記袁純清批示:“太原隻要加大力度是可以改變這種空氣質量狀況的,抓治汙和空氣質量也是抓民生改善。” 省長王君要求:“以省城太原為重點,改造城中村、拔掉黑煙囪、停用小鍋爐、搬走汙染源、治理臭水河”。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小鵬先後11次帶領廳(局)領導來太原調研督導,提出“一年初見成效、兩年明顯改善、三年大見成效、四年任務全麵實現”的奮鬥目標。
太原市委、市政府把全麵改善省城環境質量作為全市最大的民生工程,作為2012年為人民群眾辦的第一件實事。太原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人大、政協支持監督,環保、住建等部門分工協作,城區黨委政府狠抓落實,社會各界建言獻策、積極參與,全麵實施了“五大工程”(集中供熱全覆蓋、氣化太原、汙染企業搬遷、村中村整村拆除改造、水環境治理),組織開展了“五項整治”(工業汙染治理、揚塵汙染控製、機動車尾氣汙染控製、商品市場和飲食服務行業環境整治、垃圾和秸稈焚燒汙染控製),共同唱響了一曲改善環境質量的奮進之歌、希望之歌。
“五大工程”對太原來說,不啻是一場革命。僅搬遷汙染企業這一條,讓太化、煤氣化等8大企業實施關停,就影響全市工業總產值近百億元以上,涉及數萬員工的切身利益。
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陳川平多次深入城中村拆遷改造等重點工程一線,調研督導各項工作進展。廉毅敏市長在省城環境質量全麵改善工作啟動之初的一個月內,先後16次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和專題調度會議,將所有工程細化、量化和項目化。建立完善了調度例會抓落實、活力曲線抓考評製度。按照方案中確定的完成時限,倒排工期,確保各項工程的順利完成。
作為全麵改善省城環境質量綜合協調指揮部,太原市環保局緊緊圍繞全麵改善省城環境質量“五大工程”和“五項整治”確定的目標任務,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投資融資、監督考核、監察問責、宣傳教育五大保障機製,破釜沉舟,攻堅克難,努力讓人民群眾呼吸到清潔的空氣、喝上幹淨的水,全力向省城環境質量改善“一年初見成效”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