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打開縱橫通衢的中原北大門(1 / 2)

打開縱橫通衢的中原北大門

封麵文章

作者:本刊山西采訪組

太原是中原的北大門,更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中國北方著名的軍事、文化重鎮。

太原是中原的北大門,更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中國北方著名的軍事、文化重鎮。地處中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帶的結合部,在全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布局中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雙向支撐作用,是山西省的省會,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太原這個樞紐地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眾所周知,太原瀕臨汾河、三麵環山,山水之秀美自然不言而喻。美中不足的是,表裏山河的地理布局也給太原乃至整個山西的交通運輸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甚至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一大屏障。

1988年,山西省毅然決定修建山西境內第一條全封閉、全立交高等級公路——太(原)舊(關)高速公路。該路於1993年5月18日動工興建,5萬築路大軍眾誌成城,團結奮戰,曆時3年,於1996年6月25日全線竣工通車。此後,太原的交通係統也因為山西興建高速公路的契機而掀起發展高潮。1993年至今,陸續建成太原東山過境、晉城至陽城、原平至太原、太原南過境、運城至風陵渡、太原至祁縣、太原西北環、太原至長治等高速公路都直通太原,使得太原成為一座縱橫通衢、八方比鄰的交通樞紐城市。

十裏通行的迎澤大街

說起太原的交通,人們不禁會想到的應該是那條繁華的迎澤大街,這條過去幾米寬的擁擠小街如今已經華麗變身為現在70米寬的商業大道。

迎澤大街的得名,準確點說,迎澤大街是襲用明建太原城的“迎澤門”之名。“澤”古漢語釋為“思澤”、“恩惠”,今寓迎福。當時這條街由原太原城垣的承恩門,即後來的首義門起始,經由迎澤門、直至西南城角達汾河東壩。而這兩座故城的城門以迎澤門規模最大,為紀念於斯,從迎澤門引得迎澤大街之名。

建國之後的50年代初期,太原的城市建設進入一個大規模的發展時期。為了使這座古城的發展有一個科學方向,遂製定了為期20年的太原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

這個規劃針對太原千百年來城市街巷封閉不暢,氣脈不舒,觀瞻不雅,充斥“丁”字,東西不貫,南北不通,沒有通衢大道的閉塞格局,提出了大膽的、科學的舊城改造方向,製定了太原城市道路建設由城內向城外擴展的原則。迎澤大街,便作為擴建太原城市街巷中的主軸線,納入了這個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

當時的市政府力排眾議,將迎澤大街的寬度規劃為70米。使不少專家、領導和同誌們瞠目結舌,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為在當時的太原街巷中,最寬者莫過於六七米,這與70米相比,無大量者,確實有些莫名其妙。

今日十裏通行的迎澤大街,是在原太原城垣南城外的一條古道上拓寬、城直、鋪石、灑油而創建的。那條千百年來沿南城牆、溝通城外兩門間交通的古道,原本是一條高低不平的泥濘土路。這條土路連通著兩條起始太原、南下河東、東出娘子關的著名的古代交通要道“東官道”和“西官道”。

從1955年修建迎澤大街至今,55年流逝,而今,迎澤大街仍是太原市最壯觀的街道。

“五縱、六橫、四放射”路網體係

近年來,太原將規劃建設“五縱、六橫、四放射”路網體係,新建或改建多條城市快速路,以確保車輛在市內能快速達到鐵路場站、機場等市區主要客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