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綠肺”
封麵文章
作者:本刊山西采訪組
西山將成為一道美麗的綠色屏障,成為集生態、休閑、旅遊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區。
西山地區是太原近代以來工業化的縮影,區內能源重化工企業眾多,由於過度開采,這裏原本秀美的青山綠水蒙上了厚厚的煙塵。
誰也不曾想到,山西成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後,出台的首個先行先試權,竟然與西山這塊不毛之地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
過去一年,乘著“先行先試”的東風,太原市出台城郊森林公園建設的有關政策,允許企業在綠化荒山的同時,獲得一定麵積的經營性用地。這一利好政策出台後,立即吸引了多家省內外大型企業的垂青。
3年的時間內,讓超過13萬畝的荒山披上綠裝;5年的時間內,讓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西山,打造成太原的低碳家園。如今,9家企業已全部進場綠化,這個偉大的西山綠化工程正在火熱推進中。
這一被命名為“城郊森林公園”的建設項目,今年的綠化投入超過23億元,計劃今年完成西山6.6萬畝的綠化任務,且全部由企業出資。
如今的西山上,規模宏大的建設現場令人目不暇接:一輛輛挖掘機正在熱火朝天地破荒開路,工人們正在揮汗如雨地夯路打塄。一群工人像蜘蛛人一樣吊在80多米高的邊坡上,他們“攀岩走壁”,在黃土裏鑿出密密麻麻的洞,再順坡頂而下“栽小苗”,遠處的坡麵上,有的蓋著保墒膜,有的已是一片綠茵……覓綠色空間之變遷,觀西山城郊森林公園之大成——太原正向實現生態文明的目標轉型跨越。
西山綠化主動出擊
西山城郊森林公園是太原市圍繞建設青山綠水之城和藍天白雲之城,緊緊抓住轉型綜改試驗區的機遇,在荒山綠地上大膽先行先試,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引入企業進行造林綠化的一項創新舉措。以生態修複、文化複興、新興產業和宜居環境為重點,先後引進10家國有、民營企業投入東西山生態綠化工程建設。根據太原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屆時的西山將成為一道美麗的綠色屏障,成為集生態、休閑、旅遊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區。
作為今年西山地區綜合整治的一項重要內容,城郊森林公園首批隻有6個。不過,由於提出申請的企業積極踴躍,市政府在晉源區又新增了3個。在西山地區打造一流的環境,不能簡單地依靠義務植樹,光靠政府的力量也是不夠的,而要調動市場的力量。利用山西成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一有利的宏觀政策,在不違背國家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太原市製定出台了城郊森林公園建設的有關政策。
當然,這一政策的出台絕非空穴來風、沒有脈絡可尋。2009年,太原市啟動了西山生態綠化建設工程,並組織駐並企業和單位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
“先行先試就是要打破常規,重新尋求政府的角色定位。”西山地區綜合治理辦公室(以下簡稱西山辦)一負責人表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充分挖掘市場的力量特別是公司的力量。”針對西山生態綠化存在的資金和土地(施工條件差)這兩大瓶頸,政府的引導作用充分地突顯出來。通過給予企業一定麵積、一定期限的經營性用地,積極引導企業上山,兩大瓶頸迎刃而解——西山存在的大量土地資源,也盤活了西山生態綠化整盤棋。
雖然今年的綠化麵積是2009年的15倍,是去年的6倍,但西山辦卻在綠化問題上,由被動轉為主動。種什麼樹、樹坑有多大、樹與樹的間距是多少——全部由西山辦說了算。即使幾棵樹、幾十棵樹的變更與規劃作了變更,也要及時上報。太原市要求樹要粗,冠要大。通過種大樹,搞大綠,使西山既要成綠,也要成景。依照有關標準,綠化投入畝均不得低於3.5萬元。如果未按要求完成綠化,且未達到西山辦整改要求的;未辦理相關手續擅自建設的;已辦理項目審批手續,但未按批準的規劃建設的,視為建設單位退出建設,防止了一哄而上,也防止了割地為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