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森林公園建設火熱推進
太原市先行先試,在生態修複中創造性地采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公司承載、園區打造模式,讓荒山變青山,這種模式采用市場化運作,引入大型企業參與西山城郊森林公園建設,按照先綠化、後建設公園配套實施的原則,讓參與建設的企業在保證綠化麵積不低於公園總麵積80%的前提下,將其餘20%的土地麵積用於公園配套設施建設和適度開發,有效地解決了生態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太原城郊森林公園的建設,從一開始,便注定會與眾不同。從建設主體的引進到建設項目的規劃,再到具體項目的落實,都充分地尊重了市場。盛科城郊森林公園以低碳旅遊項目為主,綠化主題為鈣果類、蘋果為主的經濟林特色;太鋼集團城郊森林公園,以教育培訓項目為主,綠化主題為黃櫨為主的崛山圍山紅葉特色;國信城郊森林公園以健身醫療項目為主,綠化主題為黃櫨為主的崛山圍山紅葉特色;梗陽城郊森林公園以晉文化展示項目為主,綠化主題為油鬆、側柏為主的西山疊翠特色;金岩城郊森林公園以體育休閑項目為主,綠化主題為女貞、薔薇、海棠為主的草坪花卉特色……各具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園,充分考慮了當地的地理位置、曆史背景、當地人口條件以及市場等因素。
太原市委、市政府將西山地區作為太原市轉型發展的示範區,將西山城郊森林公園作為綜改試驗區的標杆項目。截至目前,已有12個企業參與西山城郊森林公園建設,總投資約300億元。各建設主體在綠化方麵大力投入,不但種樹,而且還種植各種植被,形成植被的多樣性,把生態綠化與治理區域汙染、地質災害治理、文化旅遊結合起來,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也為全省的轉型跨越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按照市政府“先綠化、後實施經營建設”的原則,各大企業已加快推進有關綠化工作,甚至有企業已提出項目實施規劃的可行性:柴西路附近有4處大的開山采石形成的斷麵,施工方提出在此造4處大的人工瀑布;緊鄰汾河二庫和呼延水廠的森林公園,則提出飲水上山,讓水在山上循環起來……在王建生看來,生態+產業=效益。企業收獲的是經濟效益,而政府則收獲了社會效益。
西山成資源型城市轉型突破口
太原城郊森林公園建設的做法,在全國尚屬首創。因此,該項目也被賦予了很多的期望,也著實帶來了很多啟發。
令人欣喜的是,在過去的短短不到一年多的時間裏,西山城郊森林公園的建設者們對這片汙染進行了根本性的治理,並打造出了一片“高山出平湖”的美麗景致。
依照有關政策,公園範圍內的國有林地,投資者要實施認養,認養期限為70年,投資者享有國有林地使用權,所有權歸國家所有。投資者出資征用的林地、林木及新綠化區域,享有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公園範圍內的集體土地,在土地性質不變的前提下,本著“先征後轉”、“隻征不轉”的原則,實施征用。這意味著,企業將負責公園內林木將來的管護,防火的責任也落實到具體的項目上。同時,企業因征用集體土地,需要一次性或每年支付當地農民一定的費用,保障了當地農民的利益。有分析認為,新項目的上馬,也將解決周邊村民的就業問題,為附近村莊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提供了可能。
城郊森林公園的建設,已經不單單是一場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進行市場化運作的植綠大行動,更演變為太原市在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體製機製創新、行政效能管理等方麵的一種有效嚐試。隨著3年內超過13萬畝荒山的綠化和連片的土地開發,城市發展的空間被打開,城市的框架被再次拉大。同時,實現了土地的增效和產業的轉型升級。由城郊森林公園建設所帶來的多米諾效應,或許才剛剛開始。
十三萬畝太原城郊森林公園綠化工程正以燎原之勢,染綠太原之肺,向並州兒女張開了綠色的懷抱,也向八方來客展示著太原綠意盎然、環境優美、生態宜人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