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克難無畏途
封麵文章
作者:本刊山西采訪組
太原第一機床廠將繼續發揮產品優勢,圍繞新興裝備產業發展的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的方向,做大、做強企業。
裝備強則國力強。作為工業“母機”,機床行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裝備製造業的產業升級。而作為山西乃至全國機床行業的領軍企業,太原第一機床廠像很多曆史悠久的同行一樣,在新中國恢複、發展的過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六十年風雨兼程,十五載跨越發展。如今的太原第一機床廠已經擁有了大量高、精、尖加工和檢測設備,並嚴格按ISO9001國際質量體係標準組織生產,每年為廣大用戶提供一千餘台質量上乘的產品。其產品不僅環繞著“市優”、“省優”和“部優”的光環,而且NC40-1數控車床還被原國家機械電子工業部在跟蹤用戶的基礎上評為“可靠性達標特別推薦產品”,成為當今高檔重型機床市場上當今無愧的領跑者之一。
十年寒冬,兩大轉機
太原第一機床廠始建於1952年,位於太原市南內環街,地處城市中心區域,占地麵積13.28萬平方米,是國家生產金屬切削機床的重點企業,是山西省數控產業化基地。
每一個企業在成立之初,都會碰到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太原第一機床廠亦是如此。1952年至1955年期間,也是在工廠剛成立前三年,除承攬生產建築方麵的加工訂貨外,還生產簡單的牙輪水車、磅稱和取暖火爐等。因生產技術和管理落後,產品質量低下,銷售不暢,致使一度無法繼續生產。1956年該廠把支援農業、支援國家重點建設作為企業發展的方針。同年試製成功5馬力鍋駝機後,被山西省列為獨家生產鍋駝機的企業,生產開始有了新的轉機。當年生產鍋駝機104台,工業總產值達到267.46萬元,實現利潤26.36萬元,這成為太原第一機床廠發展的第一個轉折點。
1958年起,工廠開始仿製了簡單車床,如皮帶龍門刨、牛頭刨床等,從此開始了機床生產。但產品型號陳舊、批量小、質量差,沒有生命力,生產規模隨之下滑,職工人數大幅度減少,使企業陷入困境之中。迫使領導再次尋求對路產品。1963年開始,在濟南第二機床廠的幫助下,設計試製成功輕型係列龍門刨床,經國家鑒定,準許納入國家計劃,投入批量生產和出口援外,從此機床生產走上了發展的軌道,這是太原第一機床廠發展的第二個轉折點。
自主創新,迎來“複蘇”之春
1981年以後,在國民經濟進行大調整的形勢下,機床生產改變了由國家統購包銷的做法,機床生產一度出現了產品滯銷。該廠為了走出困境,從經營思想、管理體製、產品結構上進行了適應性的調整,充實發揮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先後設計並製造了多種新產品,使太原第一機床廠的機床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到1983年,隨著新的第二代產品CT6140車床生產擴大,該廠終於“複蘇”出現轉機。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772.52萬元,生產機床747台,標誌著企業開始走出“穀底”,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六五”後兩年,企業開始實行廠長負責製,部分技改項目投產,CT6140車床貫徹國際標準,加速了產品的更新換代。在“七五”期間,該廠取得國家二級計量複查驗收合格證書,企業榮獲省級質量管理獎,87年山西省命名為省級先進企業,工藝突破口省級優秀單位,88年被評為機電部工藝突破口先進單位,連續五年被評為機電部工藝突破口先進單位,並被太原市政府命名為“特廠”。
碩果之秋,產業報國
在幾十年的努力中,企業由小到大、由弱漸強,已成為我國裝備製造業機床行業一支老牌的新生力量。有些技術指標跨入國內一流水平,有些產品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產品優勢已經成為市場優勢,企業發展優勢明顯提高。
1996年到至今,太原第一機床廠員工人數達到了1300多名,擁有立式加工中心、臥式加工中心、高精度導軌磨、大型數控龍門鏜銑床、三坐標測量儀、雙頻激光幹涉儀等高精尖加工和檢測設備468台,具備完善的工藝保證體係和準確的計量檢測手段。
建廠六十年來,太原第一機床廠始終堅持裝備製造、產業報國的使命,以堅韌的毅力、頑強的精神、創新的理念,實現了企業長期、穩定、可持續、跨越式的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太原第一機床廠將繼續發揮產品優勢,圍繞新興裝備產業發展的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的方向,做大、做強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