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開奶。新生兒吸吮乳頭可刺激乳汁分泌,因此喂奶時間越早越好,有人建議產後1小時就應喂奶。
(2)堅持正確的哺乳方法。應保證足夠的喂奶時間。每次喂奶應兩乳交替哺喂,先吸空一側再喂另一側,使乳房充分排空。一次喂不淨時要將剩餘的乳汁排出,因空虛的乳房對大腦是一種機械刺激,能促進腦垂體分泌生乳素,而排空不充分時則會抑製泌乳。
(3)保證營養。因乳母分泌大量乳汁,故所需要的營養和熱量也會增加。營養好壞對乳汁質量也有極大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供應充足的蛋白質、礦物質(鈣、鐵、磷)和維生素,動物蛋白較植物蛋白好。每天吃主食500克,雞蛋3~6個,牛奶或豆漿2袋,魚、肉150~200克,豆製品100克,青菜500克,就能基本滿足乳母的營養需要。
(4)生活講規律,時時保持心情舒暢,有充分休息和睡眠。
(5)口服避孕藥能抑製乳汁分泌,應盡量避免服用。
2.哺乳常見問題解析
在曆經十個月漫長的懷孕過程後,可愛的寶寶終於生下來了,然而接下來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是否要親自以母乳哺育小寶寶呢?關於母乳哺育的好處早已多有探討,如最適合寶寶消化吸收、增加幼兒的抵抗力、增進母子的親密關係,甚至可以幫助母親消耗因懷孕而積存在體內的脂肪,早日恢複體型等。隻要不是艾滋病帶原者,即便是乙型肝炎帶原者,隻要寶寶在出生後注射過疫苗與免疫球蛋白,母親一樣可享受親自哺乳之樂。
當你決定親自授乳時,你可能會碰上如下幾個問題:乳汁不夠、脹乳不適,甚至患了乳腺炎。以下我們就針對臨床上這幾個常見的問題來加以探討。
1.缺乳
一般來說,女性的乳房在11~12歲青春期時在雌性激素與黃體素的作用下開始發育生長,懷孕期間,乳腺因大量雌性激素、生長激素、泌乳激素以及腎上腺類固醇的共同作用而增生。當生下小寶寶後,產婦更因腦下垂體前葉所分泌的泌乳激素與後葉所分泌的催產素作用開始分泌並排放乳汁。大體來說,隻要母親在產後攝取足夠的熱量(約比平常增加500大卡)與充足的水分,再加上產後盡早在安靜穩定的環境下讓寶寶吸吮刺激乳房,並做好乳房護理,大部分的母親均可順利分泌乳汁。當然,民間的產後食補如土豆燉豬腳,在臨床上亦是有其效果的催奶食品。
2.脹乳
另一個常見的困擾,就是有些母親在開始泌乳1~3天後發生脹乳,整個乳房腫脹疼痛,且約有1/5的脹乳產婦會有4~16小時的發燒(多在38.4℃以下),這是胸部乳房靜脈、淋巴擴張腫脹,進而壓迫泌乳管腺的緣故。有許多產婦就是因為脹乳不適而放棄了哺乳,這樣很可惜。其實在脹乳急性期,可以先冰敷或口服一些消炎止痛劑,之後以溫熱毛巾按摩乳房,消除腫塊,再用手或吸乳器把乳汁排出即可。倘若不願再繼續哺乳,萬萬不可去擠壓刺激乳房,隻須冰敷或以較緊的胸衣壓迫乳房即可,否則隻會更刺激乳汁的分泌。
(1)乳房按摩法:先將產婦的乳房及按摩者的手洗淨,再用熱毛巾(40℃左右)敷乳房5~10分鍾,按摩者以雙手握住產婦一側乳房,從四周向乳頭方向順序按摩後擠出乳汁,反複數次後,乳房就會變軟。按摩後也可用吸奶器或讓嬰兒吸吮乳汁。每天反複4次左右,2~3天乳腺管即可通暢。
(2)藥物療法:
①芒硝200克搗碎,平鋪在2塊紗布上(各100克)包好,分別敷在雙乳上,用膠布及胸罩固定,每天換1次,4~6小時後乳脹可得緩解。若不太脹,可停止敷藥繼續哺喂嬰兒。
②舒經酚50毫克,每日1次,見效即可停服,時間不超過5天。
③維生素B6200毫克,每日3次。
④焦麥芽50~100克煮水喝,或以發酵麵貼敷雙乳房,再加熱毛巾敷0.5~1小時,其後取下發酵麵,用手按摩,擠奶或用吸奶器吸出奶汁。一般1次即有效,也可反複使用。
上述方法可選擇使用,乳房稍軟即可停用,防止將奶完全退掉。治療期間暫時停止哺乳2~3天。
如果治療期間效果欠佳,出現發熱、局部出現紅、腫、痛、熱,就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3.乳腺炎
產婦若是在產後哺乳一段時間後(一般在產後1~3周)突發乳房局部紅腫、疼痛,且多為單側,並伴有39℃甚至40℃以上的高燒,就應考慮可能是得了乳腺炎,其發生率約占授乳婦女的2%~3%。
乳腺炎的發生多因乳頭或其附近有小傷口,寶寶口腔、鼻腔甚或乳房皮膚上的病菌侵入感染所致,最常見的病菌是葡萄球菌。此時應積極以廣效性抗生素(青黴素或紅黴素等)加以治療,並可繼續哺乳,以防乳房腫脹影響治療。若無適當處理,有可能會惡化變成化膿性乳腺囊腫,這時須以十八號針頭加以抽吸,並輔以藥物治療;若腫脹過大,就必須施行外科手術,將患部放射狀切開加以引流才行。此時不宜再哺乳,而應以吸乳器把感染一側乳房的乳汁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