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溢乳
產婦乳汁不經小兒吸吮自然流出為溢乳。通常,婦女哺乳期氣血旺盛,乳汁自溢,這屬於生理現象而非病理現象。如果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氣不攝乳,則可使乳汁清稀,隨生隨溢;如果情誌不舒,精神抑鬱,肝鬱化火,則乳汁為熱所迫也會外溢。
治療氣血兩虛型溢乳可以補氣養血,收斂乳汁;肝經鬱熱型可以清熱舒肝抑乳,一般5~7天就可治愈。另外,溢乳的產婦常食海蜇皮或蓮心湯,可減少溢乳現象。
雖然親自哺乳可能會遇到上述困擾,但隻要了解有關保健知識,並做好平常的乳房護理,相信每一位產婦都可以當一個快樂的哺乳媽媽。
3.產後乳房護理
乳房的衛生從懷孕時起就要注意,哺乳期則應更加重視。產後2~3天乳房脹滿、堅實,可摸到瘀積的奶塊,喂奶後奶塊仍不消失時可局部熱敷,順乳頭方向按揉奶塊,使之散開。每次喂奶前,產婦要洗淨雙手,用溫開水洗淨乳房及乳頭。喂奶時,讓嬰兒吃空一側乳房再換另一側,未吃盡的奶汁要用吸奶器吸空,以免影響泌乳和引起感染。喂奶後擦淨雙乳,用兩塊紗布保護乳頭,用乳罩托住乳房。內衣要勤換洗,睡眠時采取側臥姿勢,注意不要壓迫乳房。開始幾天喂奶時間可短些,以後每次以10~20分鍾較為適宜。不要讓嬰兒叼住奶頭入睡,這樣容易將乳頭表皮浸軟、剝脫而發生皸裂。乳頭扁平或內陷常會使嬰兒吸吮困難,乳汁瘀積,應在產前設法糾正。輕微的凹陷可用手指牽拉,不易糾正的凹陷可試用吸奶器將乳頭吸出,或用玻璃乳罩(又名乳盾)罩在乳頭上間接哺喂,若還不成功,就應考慮改用人工喂養。
乳頭表皮比較柔嫩而且有豐富的感覺神經,對疼痛很敏感。喂奶時間過長、乳汁分泌少,或乳頭下垂、內陷、過小而使嬰兒不得不用力吸吮時,乳頭表皮受唾液的浸漬變軟、剝脫、糜爛,形成大小不等的裂口,這就是乳頭皸裂。裂口常在乳頭根部和乳暈連接處,嚴重的裂傷可使乳頭部分斷裂、潰爛,繼發感染,細菌也容易從破口侵入乳房而引起乳腺炎。裂口滲出的液體幹燥後形成痂皮,又幹又痛,尤其在嬰兒吃奶時往往痛如刀割,無法哺喂。
避免乳頭皸裂主要是預防。自懷孕中期就應經常擦洗乳頭,清洗時不要使用使乳頭幹裂的肥皂,洗淨痂垢,用綿羊油等塗抹,使乳頭表皮堅韌;如乳頭平坦或內陷,要每天用手向外牽拉。已有皸裂發生時,要更加注意局部衛生,防止感染。輕的裂傷可塗10%魚肝油或複方安息香酸酊(喂奶時先將藥物洗淨);也可外塗紅棗豬油蜂蜜膏(用1份豬油或香油,1份蜂蜜,好的紅棗洗淨去核,加適量水煮沸1小時,過濾去渣留汁2份。將棗汁熬稠,放入豬油、蜂蜜微火熬煉,除去泡沫,冷後成膏,喂奶後塗在裂傷處),效果特佳;還可用吸奶器將奶吸出,煮沸後給嬰兒吃,等皸裂完全愈合再直接哺喂。
產後乳房的保健尤為重要,因為這期間乳房易患病受到傷害。為此,產後乳房保健要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乳頭清潔
哺乳前要用溫開水擦洗乳頭、乳暈及雙手,尤其是夏天汗多及乳汁經常外溢的婦女,更要保持乳頭和手的清潔衛生。然後用先擠出幾滴乳汁,這對於乳管的清潔衛生有利。哺乳完畢,要將乳頭上的乳汁洗去。乳頭及乳暈若發生感染,如乳頭皸裂、乳頭炎等,應及時治療,以免發展為急性乳腺炎而引起小兒腸道感染。
2.哺乳期佩戴乳罩
哺乳期乳房明顯增大、發脹,佩戴乳罩可將乳房向上托起,防止乳房下垂,這不但有利於女性的形體美,更有利於乳房的血液循環,增加乳汁分泌量,預防乳房感染。
3.哺乳時間不宜過長
一般來講,哺乳6~8個月就應斷奶。哺乳時間長到9個月後乳汁分泌量日漸減少,營養成分也會下降,這對嬰兒的營養供給也不利。打算停止喂奶時應采用漸進的方式,以免乳房發生充盈及疼痛。首先,可每天減少一次喂乳,改用奶瓶或小杯子喂食;然後每天減少2~3次,直至完全改用奶瓶或小杯子。因為乳房未被排空,積聚的乳汁會抑製乳汁的進一步形成,自然就會停止繼續泌乳。若乳汁積聚、乳房充盈而感到疼痛不適時,可每日3~4次冷敷乳房以減輕不適,大約兩天,乳房的充盈就會消退。
4.預防乳腺炎症
乳腺炎症是婦女常發病,其對哺乳嬰兒和女人的形體美都有很大影響,往往造成不良後果。因此,要注意以下幾點衛生保健:保持個人衛生,勤換內衣,減少乳房感染機會;注意乳頭護理,戴好清潔的棉織乳罩,哺乳時先洗手,喂完奶要用溫開水洗淨乳頭;注意保持正確的哺乳姿勢,以免壓迫乳房;按摩乳房,並將孩子未吸盡的乳汁擠出,以利於乳管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