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單親家庭兒童(1 / 2)

在我國,單親家庭的數量有逐年增長的趨勢,由此帶來的單親兒童身心健康問題已逐漸顯露出來。兒童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如何使這一特殊群體健康發展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值得關注的問題。中國傳統觀念對單親家庭及其成員往往有一定的歧視與偏見,認為單親兒童缺乏管教,身上有很多壞毛病或習慣,由此避之如瘟疫,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不良影響。所以,大眾傳媒應當積極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引導國人客觀、公正地認識與評價單親家庭及其子女。媒體對其報道時應注意適當宣傳他們堅忍不拔的良好品質,促進整個社會對單親家庭及單親兒童群體形象的重新定位,逐步消除歧視與偏見,為單親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平等、友善、和諧的社會環境。當然,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

1.單親兒童生活環境

(1)家庭因素:單親兒童都經曆家庭破裂帶來的極大痛苦,單親家長對待兒童的態度和教育方式也會發生變化。首先,部分單親家長麵對家庭破裂,情緒、情感上表現出抑鬱、煩躁或怨恨,這些負性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共同生活的兒童,由此形成的壓抑的家庭氣氛也必然抑製著兒童積極情緒、情感的產生。其次,部分離異家庭的單親家長對家庭破裂不能正確對待,在子女教育上出現偏激的言語和行為,導致兒童對父母另一方充滿仇視。這種仇視情結一旦植根於兒童的內心,就會泛化到其他社會行為上,導致內心偏激、行為極端的傾向。最後,一些單親家長感到愧疚與自責,從此對子女溺愛有加、百依百順、偏袒缺點,期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彌補孩子情感上的缺憾,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任性、跋扈、缺乏自製的行為方式與習慣。

(2)學校因素:每個人最初獲得自我評價與體驗的主要途徑是將自己與周圍同輩群體相比較,而學校是同輩群體最集中的場所。單親兒童最容易在學校裏與同班同學相比,他們會發現自己在情感與物質上都低人一等(因為父母一方的缺失必然導致家庭經濟狀況的變化),於是自慚形穢、否定自我。由此消極的自我體驗也就結伴而生。相當多的單親兒童出於自我保護,不得不對家庭變故保持緘默,以致脫離群體、自我封閉。

(3)社會因素:首先,中國傳統觀念非常重視家庭結構的完整與穩定,即使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離異、未婚生育等還是會招來非議。流言蜚語對單親兒童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由此常常感慨自己是個多餘的人。其次,周圍人們的同情、憐憫對於心理敏感、脆弱的單親兒童來說有時並不能理解,反而加重了他們的自卑心理。最後,父母一方有明顯行為過失的單親家庭兒童更容易遭受來自社會的歧視,被同輩群體孤立,為了維護自尊,他們往往用充滿敵意的態度應對,行為顯得逆反粗暴、富於攻擊、缺乏自製。

2.單親兒童健康教育

(1)提高單親家長的教育素質:家庭破裂後,家庭成員悲傷、憤怒或者抑鬱是人之常情。有理性的人應當端正認識,盡量並盡快克服消極情緒。與兒童共同生活的單親家長應盡量、盡快克服消極情緒,不要無謂地唉聲歎氣、怨天尤人。切忌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傳染給兒童,更不能發泄到兒童身上。

(2)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直接影響著兒童的自我評價與自我體驗。良好的親子關係能夠給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強大的心理支持。所以,單親家長應盡量抽出時間與兒童交流,學會傾聽兒童的心聲,了解兒童內心的渴望及要求,及時肯定兒童的成績,提高他們從父母那裏得到的認同感與價值感,培養融洽、和諧和樂觀的家庭氣氛,幫助他們盡快走出心理陰霾,促進他們的自我評價與自我體驗向積極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