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發展也給幾千年的平靜、穩定的中國家庭帶來了衝擊和裂變,單親家庭、破損家庭、過度溺愛的家庭、失落了愛的家庭、富有家庭、貧困家庭、知識家庭、工農家庭、失業者家庭、社會主流家庭、社會底層家庭等不斷出現和分化,使中國的家庭結構、家庭形式、家庭生活、家庭環境更趨多樣化。兒童生活的主要地方是家庭,父母及家庭成員生活方式,家庭教養方式,以及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對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和穩定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1.家庭環境
家庭是兒童成長、學習、發展並形成自我價值觀,構建生命目的,形成良好品質及習慣的最安全最重要的起源地。兒童是家庭結構的主要成員之一,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者,尤其是母親,理應擔當起哺育嬰兒、教育孩子義不容辭的責任,是真正的第一位教育者。兒童生命的最初2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的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的基礎。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即很難彌補。沒有任何代理機構有能力替代親生父母親自撫養的重要性,不管這些機構受過多麼好的培訓,工作人員多麼有愛心,懂得多麼豐富的專業知識、多麼悉心照料那些沒有父母的兒童。隻有在家庭這個特定的環境裏,幼兒的身體、心靈、情感和精神才能得到充分展開,並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1)家庭氣氛:家庭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聯係起來的情感共同體,每個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氛圍,表現為家庭內部的一種穩定的、典型的、占優勢的情緒狀態。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圍的重要主體和創造者,在營造氛圍的過程中,首先必須要處理好父母之間的關係。家庭情感氛圍的另一個構成是親子關係,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家庭成員之間能互相尊重愛護、以禮相待,為人處世通情達理,使家庭氣氛安定和睦、融洽溫暖、民主平等、愉快歡樂。如果父母能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善於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盡可能表現得愉快、喜悅、樂觀向上,這不僅能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溫馨,體驗親情和尊重,從而能有心情愉快,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也為孩子處理消極情緒提供榜樣,對孩子學習情緒、理解情緒和處理情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培養幼兒初步情緒調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間經常爭吵,家庭關係緊張,親子關係不和諧,孩子極易產生焦慮不安、自卑、恐懼等不良情緒,可能會給幼兒學習情緒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會導致其長大成人後情緒控製能力低下。家庭成員不和睦、家庭經濟管理混亂、家庭成員不健康的愛好、經濟或社會地位的實際喪失或有喪失的危險等。在氣氛緊張、父母關係不和諧的家庭裏,父親和母親都處於極大程度的情緒緊張狀態,他們常常是煩惱不安、性情暴躁、言語粗魯,對長輩缺少孝敬,甚至虐待。對於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賴父母的兒童來講,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容易情緒緊張,為父母關係失調而慌亂、憎恨;為忠實父親還是母親而煩惱和疑惑。緊張的家庭人際關係破壞了應有的、溫馨的家庭氣氛,使孩子長期處在負性情緒中,又缺少溫暖和關愛,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質,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麵影響。
(2)親子關係:父母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人際關係。“如果想讓孩子長成一個快樂、大度、無畏的人,那這孩子就需要從周圍的環境中得到溫暖,而這溫暖隻能來自父母的愛情”。在大多數家庭生活中,親子關係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顯然父母永遠處於主導地位,現實生活中,親子關係的不和諧主要表現為父愛、母愛的扭曲。這種父母之愛極易走極端:一是溺愛,父母對子女過分遷就,孩子易形成以我為核心的優越感,形成自私、驕橫、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二是粗暴之愛,父母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要求孩子一味服從家長的意願。這種家庭獨裁可能帶來嚴重後果,情緒方麵表現為孩子情緒的壓抑,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情緒發展受到潛在的阻礙。正常的父母之愛應該是一種理解、尊重、理智之愛。孩子是自己情緒情感的主人,家長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和情感體驗,父母和子女之間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溝通和應答,而不是“情感的統治”,即家長以強製的手段去監控、阻礙孩子的情緒表達。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唯有首先控製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達其情緒的需要,才能撫慰孩子的情緒。家庭是幼兒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對人一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兒童遭遇到最初的經驗,這將決定他是否有安全感、被愛等情感,或者是焦慮、憎恨等情感。歡樂和諧與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於形成最佳的親子關係,為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父母雙方應該彼此相愛,熱愛孩子,關心孩子的興趣、能力和誌趣,願意設法幫助孩子,使他了解父母。但想要促進兒童心理健康,僅有良好的家庭人際關係還是不夠的,還要形成最佳的親子關係,父母要和孩子一起遊戲,一起學習,發展共同的興趣,和孩子共享經驗和成果,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和相互間的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愛好,給他一定的自主權利,決定與選擇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