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家庭主要是指由祖輩們對孫輩們施行撫養的家庭稱之為隔代家庭,而這種家庭的兒童教育主要是由祖輩們實施,這稱為隔代教育。在我國,將孫輩們托付給祖輩們撫養和教育,主要是因多數母親都需要外出工作來維持家庭經濟支出;也有年輕的父母圖省事、怕費神,貪圖享受二人世界;也有的父母因為離婚、出國學習,或是住房緊張等原因,不能獨立地教育、撫養孩子。同時,由於社會的老年化趨勢,退休後的老年人身體健康,有一定時間和精力,加上老年人孤寂難耐,也願意承擔對孫子的撫養和教育,除了讓成年子女事業有成,也可以達到控製成年子女離家,就很容易形成隔代家庭和教育的格局。我國有55%~65%的家庭是隔代教育的形式,隔代教育的問題就顯現出來,究竟該如何看待隔代教育?又該采取什麼樣的措施讓隔代教育揚長避短,發揮更好的作用呢?
1.隔代家庭教育對兒童健康的影響
(1)隔輩親情:祖輩們對孫輩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者保姆無法替代的。由於祖輩在年輕的時候,生活和工作條件的限製,對子女可能沒有能夠很好地照顧,他們很容易產生一種補償心理,把對子女的愛及對孫輩的愛全部集中到孫輩的身上。對於單親家庭的孩子,祖輩們可以彌補了家庭中父親或者母親缺失的問題,為孩子提供了性別模仿的對象,也為孩子學習與異性相處提供了鍛煉的機會,無形中給予了孩子正確完整的性別意識教育,對孩子性心理的健康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他們可以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此外,祖輩們一般更有耐心,他們也更能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心聲,與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從而更好地了解並滿足孩子的需求。加上他們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為孩子奉獻,這使孩子在生活照料和人身安全等方麵有了實質性的保障。祖輩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社會閱曆和人生感悟,對孫輩的成長也有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但是,對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最重要的親人,不是祖父母能夠替代的。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邊,使孩子容易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在他內心深處留下陰影。祖輩對孫輩疼愛有加,過分關注,以至於事事代勞,處處遷就孩子,可導致孩子出現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問題。祖輩的袒護與遷就,也可能讓孫輩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當父母急於去糾正孩子的這些問題行為,也因此造成父母與孩子的對立情緒。這種對立情緒會讓孩子更加疏遠父母,退縮到祖輩的身邊,祖輩和父輩之間就很容易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引發家庭矛盾。如果祖輩再出麵阻撓父輩“教訓”孫輩,這種矛盾就會進一步激化。隔代撫養常常會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影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關係。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不能替代的,孩子一旦缺少血肉相連的父母之愛,容易產生諸如心理和行為障礙等方麵的問題,比如對父母親冷淡,對人、對物缺乏愛心,易產生暴力傾向。
(2)生活習慣: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應該從幼兒開始,老人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孩子和老人在一起無疑能得到更加悉心的照料。祖輩們不僅要照顧孩子生活,還有責任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有健康的體魄。許多老人有撫養孩子的經驗和教訓,這些育兒經驗是年輕氣盛、隻有書本育兒理論的新爸爸媽媽們所不具備的。老人們卻抱著“孩子就是孩子”的觀點,理智地對待孩子的任性,采取轉移注意力,避免矛盾發生的方式。所以,老人更能理智、更有耐心的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孩子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勤勞、樸實、節儉、誠信、孝順等現代社會並不過分強調的傳統美德會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孫輩,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道德行為規範,這將使孩子受益終生。老人安全意識比較強。對於正在長身體,而且頑皮好動的小孩來說,安全應該是最讓年輕父母擔心的了。老人也常保留一些老舊的習慣,因為害怕孩子生病,喜歡給孩子穿得過多,也不願讓孩子外出,平常對孩子要求百依百順。隔輩親有時可能變成了溺愛,往往隻懂得對孩子進行“全方位服務”。在老人搭建的“溫室”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任性脆弱、缺乏獨立性、專橫跋扈、意誌薄弱等不良性格。隔代撫養的小孩進入幼兒園後,適應能力要比別的小朋友差。在家裏,老人對孩子主動找小朋友玩耍、孩子到戶外參加體育鍛煉大多持消極態度,總是讓孩子成天在家裏轉。到幼兒園後,這些孩子身上的性格缺陷特別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