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質材料的作品適宜置放、移動、懸掛等,是由於木質的質量輕、強度高,有較好的韌性和彈性,能夠承受較大的振動和衝擊,這也可以說是木質材料相對於其他材料的優點。但製作木質材料的浮雕,在出現錯誤的情況下很難加以彌補,因此便要求製作者要綜合運籌,講究因材施藝、量形取材、適度斧鑿,並且要注重刀法以及木製本身的自然特性在造型中的應用。
三、石質材料的浮雕。
石質的軟硬、石層的疏密、石質內有否雜質,會直接影響作品的成敗。根據作品的規格大小,作品的風格造型、作品的置放地點環境,采用不同產地的不同顏色、不同質地的石料來進行藝術加工、雕刻。要以不同的平麵展示出大的體塊,它與泥質浮雕的不同就是在製作者的腦海中在構思階段與完成階段,要始終始於一個完整物體的呈現。這就是石質與泥質的不同,一個易於修改,一個無法修改,一個做加法,一個做減法。
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以及濟南的玉函山石窟內的石窟佛像。位於河南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東壁上的《帝後禮佛圖》,是古代浮雕的主要作品,創作於北魏年間,圖中人物密集重疊,又如,用來形容《樂山大佛》的“山中有佛,佛中有山”這種語句所表達的氣派,正式說明了樂山大佛的體積之大,分量之廣。石窟中佛像雕刻的都非同小可,這種依山取形、造像所需的麵積之大 ,是其他材料是無法比擬的。
四、金屬材質的浮雕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的一些天然金屬,如銅、鐵、金、銀等,而鐵恰恰又十分堅硬難以加工利用,所以最早應用的金屬自然就是銅了。
銅一般易受腐蝕,與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和水分起反應,生成氧化物和碳酸鹽等組成銅綠,並呈現斑駁色彩,這種由材料本身特性所產生的特殊效果,從審美角度增添了美感,成為銅製浮雕作品中的特殊肌理,這種特殊的肌理是表達造型的一種語言,這種通過化學材料與應用材料發生反應形成的這種腐蝕性效果並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做到。由於金屬表麵可經電解、腐蝕、噴塗等化學處理,更是可以獲得獨特的金屬美感。各種金屬自身所特有的顏色,光澤度,影響著藝術家在製作前的選材,
此外,現在生活中還出現了用麻布,樹脂等新型材料製作浮雕。
參考文獻:
[1]《雕塑學》 立體材料藝術探索 許正龍著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1.8
[2]《雕塑造型基礎研究》 殷曉峰主編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