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態林業和生態新農村(1 / 3)

生態林業和生態新農村

能源環境

作者:林愛紅

【摘要】隨著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環境問題也熱點問題,人人關注。根據市場需求,結合氣候、環境、水土等具體情況,以建設生態林業為重點,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新農村。

【關鍵詞】生態林業;生態新農村;經濟;持續;平衡;發展

21世紀的今天,隨著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美中不足的是,環境問題也愈演愈烈。倫敦曾有霧都之稱,但也僅限一城,中國近段時間都可以成為“霾國”了,霧霾多日不散。老百姓對藍天白綠水的渴望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對生態建設的關注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中國在經濟騰飛的時候,綠化建設與普通百姓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受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而城市因地域限製和人口密度越來越大,高樓林立,無論如何綠化,都遠遠達不到生態綠化的標準,城市的不足,隻有通過廣大農村來平衡,所以生態農村的建設就成為了中國生態平衡的重中之重,成為區別舊農村的重要標誌。而建設生態新農村,又是以建設生態林業、農業、畜牧業、工業為重點,尤其是生態林業的建設,決定了生態農村的成敗。隻有通過生態林業、生態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才能逐步改變整個中國的生態環境,實現我國農村山青水秀、綠樹成陰、鳥語花香;城市空氣清新,藍天白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景。

一、生態林業和生態新農村的概念

生態農村,是一個係統工程,主要是生態林業的建設,但又不單單是綠化問題,生態農村,是指在一定範圍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類經濟發展對生態的影響和生態的自我恢複呈現達到完美的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林業、生態新農村。

1.生態平衡早已是人類共識

早期的人類發展,是人類與天不斷抗爭的過程,從大禹治水,都江堰,大運河,還有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無不帶給人類以巨大的發展;但是也有一些經濟發展卻是為了小集體利益或者隻顧眼前利益的鼠目寸光,比如農村的部分磚廠、黑煤窯、水泥廠、金屬礦廠、化工廠等,卻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的經濟發展,以藍天白雲、土地貧瘠換來少部分人的富裕,是以子孫後代的明天換來的今天短暫的繁榮。早在春秋時代,我們的先哲們就意識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呂氏春秋》提出“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的警示性名言,體現了對更新資源持續利用的樸素思想。林業的發展也由早期的破壞和一味索取過渡到現在的有序砍伐,及時補植、持續發展的生態林業模式。時至今日,生態平衡的觀念其實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利益麵前,卻被拋到了九霄雲外,霧霾中,我們不得不靜下心來,重新認識生態發展的重要性。

2.生態林業和生態新農村建設的條件已經成熟

在農村還餓肚子的時候,談什麼生態發展,不太現實,因為在威脅人類生存麵前,一切都是枉然;現在,農村有很多地方已經比較富裕了,建設生態林業和新農村的物質條件已經成熟,作為周期較長的生態林業、生態新農村建設,人們有餘糧支撐到豐收果實的時候,而且惡劣的生活環境也迫使人們從內心願意通過建設生態林業和生態新農村來改變環境,他們唯一欠缺的的就是技術和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幫助。

而生態林業和生態新農村,國家已經在多個地方試點建設成功,尤其是一些旅遊勝地的農村,建設的生態林業生態新農村越好,旅遊經濟越發達,兩者相互促進、良性循環,達到一種動態的生態平衡。不具備旅遊的農村,依靠自己現有條件,也形成了許多林牧農村、果木生態農村、林漁生態村、宜居農村、生態環境農村等,形成了櫻桃溝、桃園、黃河濕地等各具特色的新農村,現在到了有組織有計劃地去推廣的階段。

二、建設生態林業和生態新農村的保障

1.必須有政策保證

隻有有了好的政策,才能有一定的持續性。因為生態新農村不是一天建成的,它是一個持續投資的過程,周期較長,甚至數十年,所以必須統一思想,克服困難,迎難而上,才能在若幹年後享受喜人的果實。

2.必須有製度的保障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隻有在製度的約束下,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職責分明,包幹到戶,責任到人,對破壞生態農村建設的人或事以懲處,生態村的建設才能逢凶化吉,遇難成祥,生態村的發展才有可能得到維護,才能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3.必須有技術的支持

沒有技術的支持,一切都是水中月,畫中餅,勞民傷財,最後好心辦壞事,一切都成黃粱一夢。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用在生態農村的建設上在合適不過。所以,建設生態新農村,要引進生態建設的技術,通過林業局、園林公司、林業農業大學、國外先進的生態農村等地方學習有關的技術,同時培養村裏自己的技術力量,在學習和建設中不斷成長,做好了人才儲備,才算得上是成功的生態農村,否則就像隻會代工沒有核心技術的南方的很多企業,在金融危機來臨之際瀕臨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