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態林業和生態新農村(3 / 3)

4.綠地的選擇和分類

在生態新農村建設中,綠地必不可少,選擇很重要,根據綠地的位置或者功能不同分類不同,選擇自然也有區分。綠化用地分類的研究中,笪紅衛等參照城市綠地分類係統,根據農村土地實際利用情況,將農村村莊綠地分為公園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和生產綠地。防護綠地包括村莊外圍以及大水庫周圍設置的防護林,附屬綠地包括宅旁、河濱、街景、道路綠地,生產綠地即農田林網,包括平地農田、丘陵梯田茶林以及各種經濟林地和布置其中的防護林帶。金兆森等將村鎮綠地分為公園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其他綠地。範寧將鄉村聚落綠地分為公園綠地、附屬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和其他綠地,將鄉村聚落綠地布局依照所形成的綠色空間環境分為鄉村聚落外圍綠色空間、鄉村聚落內部綠化、鄉村聚落內外綠色紐帶3個層次。駱中釗等將鄉鎮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質進行分為9大類、28小類.綠化用地單獨列為1大類,下分為公共綠地和生產防護綠地2個小類。公共綠地為公園、街巷中的綠地、路旁或臨水寬度不小於5m的綠地;生產防護綠地指提供苗木、草皮、花卉的圃地,用於安全、衛生、防風等的防護林帶和綠地。農田、菜地、園地、林地等被劃入“水域和其他用地”大類中的“農林種植地”;居住建築用地、公共建築用地、生產建築用地和倉儲用地均有其附屬綠地。根據綠地分類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植物種類,適合的草種進行綠化。

5.立體綠化

科學配置植物群落,充分展現植物功能特點,形成立體的空間綠化效果.植物群落是綠色空間的基礎,而植物景觀是綠色的主體,因此應以喬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等通過有機結合、科學搭配構成合理的綠色景觀.根據它們的種類和習性的相似性組成層次豐富而不蕪雜、適合生態村自然環境條件的人工生態植物群落,從而發揮出最佳的生態效益。科研人員從園林植物改善環境的功能和葉麵積指數關係入手.換算出最佳綠色效益結構為喬+灌+草(含地被、綠籬)模式。這種種植模式既節省土地.又在環境生態效益上產生最佳的效果。如道路兩旁挑選分枝點高、樹幹端直、少病蟲、耐修剪、耐旱、耐旱等特性的樹種作為行道樹;綠籬就挑選分枝點低、萌芽力強、四季常青的樹種;在窗台、陽台、牆麵、屋頂這些地方進行綠化時就選擇防塵、防燥、防汙染功能較好的植物,適合立體綠化的植物合理配置。同時還要考慮一年四季的不同時期植物的生長狀況,做到一年四季各有千秋、各有風景、各有特色,春夏秋冬季節分明,美景怡人,避免一年四季無變化的引起審美疲勞的綠,或者秋冬無比的蕭條。

四、生態林業和生態新農村的前景

國內關於鄉村景觀規劃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今不過20年,主要集中於完善係統性的理論和方法論上的探討,重點區域的典型研究和應用實踐。劉黎明認為鄉村景觀規劃是以景觀生態學為基礎理論,目標是創造一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整體優化和美化的鄉村生態係統。生態林業和生態新農村雖然起步晚,但隨著生態林業建設的發展,各地農林部門設立了新農村綠化科室開展新農村綠化理論和實踐專項研究,新農村綠化研究正逐漸趨於科學化、規範化。隨著生態林業和生態新農村評價方法更加科學合理,生態農村的發展就會更加規範、更加科學,經濟效益也會越來越好。不久的將來,神州大地將遍地都是生態林業、生態新農村,處處都是藍天白雲,鳥語花香、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人與自然、動物、植物和諧相處,中國將真正實現夢想,崛起於地球!

參考文獻

[1]楊培紅,薑效雷.園林工程綠化種植施工組織管理探析——以黃河風景名勝區一線綠化種植施工管理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年38卷13期

[2]丁彥芬,馬存琛.中國新農村綠化建設的研究現狀及趨勢[J].江蘇農業科學,2010年第6期

[3]李鵬.加強生態住宅小區綠化建設的建議[J].湖北農業科學,第2012年51卷第22期

[4]馮燕,閏玉民,周園,郭福厚.地被植物在城市河岸帶綠化中的應用[J].江蘇農業科學,2011年第39卷第4期

作者簡介

林愛紅,女,(971.5.28--- ),本科,研究方向:林業,現工作單位:新鄭市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