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村發展(1 / 2)

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村發展

能源環境

作者:方英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發展

前言

由於農民種地收益低,在農業稅取消之前,農村曾一度出現土地撂荒現象,一部分思想活躍的農民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外出打工,湧入城市謀生計,謀取更大收益,自從取消農業稅,再加上國家處於糧食安全的考慮,對種糧農民實行補貼之後,農民對土地看的就比較重要,越來越不願意放棄土地,因為即使自己種的不是太好,也可同樣享受國家補貼。大部分農戶仍牢牢把守著自己的那份承包地,不願讓別人承包,這已成為“三農”工作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此種現象的存在,不利益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不利於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農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小康,那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隻是一句空話,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基層幹部的深深思考。十八大明確指出: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製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係。為發展現代農業的農村土地流轉指明了方向。我就土地流轉方麵的問題談談個人看法。

一、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

在家庭承包責任製初期,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上,就出現了小範圍農戶之間為便於耕作而進行的小麵積承包經營權互換、轉包、撂荒等;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大量的農業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早期的有限的富餘土地僅限於家族內部的贈予性耕作;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種田大戶承包、合作經營、土地入股等多種方式的出現,農村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業生產的經營模式也隨之變化,農村土地流轉逐漸呈現出麵積大、規模化和製度化的發展趨勢。樅陽縣轄22個鄉鎮,431個行政村,有農戶80萬,耕地總麵積42130公頃。

二、農村土地流轉的特點及方式

(一)農地流轉的特點

1、流轉規模較小,速度慢。總體來說,樅陽縣土地經營權流轉量雖呈逐年遞增之勢,但流轉的麵積較小,所涉及的農戶較少。

2、流轉類型單一,比例不均。主要是土地承包者將自己承包的土地找在家種田的兄弟或親友協商,將土地經營權給他們,經營年限不限;少量的土地集體短期承包給種田大戶承包經營,存在土地流轉類型單一。

3、土地流轉管理手段少,基層缺乏服務平台。樅陽縣土地流轉工作多數是老百姓之間互相進行,少數隻是在縣經管局和鄉、鎮經管站的日常指導下進行。在縣、鄉(鎮)兩級都沒有成立專門服務平台開展土地流轉工作。

4、土地流轉形勢變化快,矛盾糾紛上升。稅費改革前,一些村級組織和農戶為了完成稅費上繳任務,把土地無償轉包給別人。近年來,國家對三農工作實行了多予少取的政策,特別是取消農業稅,實行各項農業補貼政策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土地流轉步伐,土地產出效益明顯提高,出現擅自變更協議,索回土地,引發土地矛盾和糾紛。

5、土地流轉信息僻塞,土地流轉不暢。

(二)土地流轉的主要方式

1、互換。為便於耕作,農民自發的將相鄰的小塊土地進行互換耕種。

2、轉租。有勞動力的農戶向土地多的農戶或無人耕種的農戶租種,給予適當的現金或實物,轉租年限不定。

3、贈予。一些家庭經濟來源好,不再依賴土地生存,根本不在乎那幾畝田土的農戶,幹脆就贈送給親戚朋友耕種,不要一斤糧食,隻是不讓土地荒著。

4、長期轉讓。轉讓給別人修房建屋。

三、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