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主簡介】
鄧皇後,名緩,東漢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南)人。漢和帝永元七年(公元95年)被選入宮。永元八年,入掖庭為貴人。永元十四年,被立為皇後。
詔從兄豹、康等
【原文】
吾所以引納群子[1],置之學官者[2],實以方今承百王之敝[3],時俗淺薄,巧偽滋生,《五經》[4]衰缺,不有化導[5],將遂陵遲[6],故欲褒崇聖道[7],以匡失俗[8]。《傳》[9]不雲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今末世貴戚食祿之家,溫衣美飯,乘堅驅良[10],而麵牆術學[11],不識臧否[12],斯故禍敗所從來也。永平中[13],四姓小侯皆令入學[14],所以矯俗厲薄[15],反之忠孝[16]。先公既以武功書之竹帛[17],兼以文德教化子孫,故能束修[18],不觸羅網[19]。誠令兒曹上述祖考休烈[20],下念詔書本意[21],則足矣。其勉之哉!
——節錄自《後漢書·皇後紀》
【注釋】
[1]子:孩子。群子:一群小孩子。
[2]學官:學校。
[3]以:因為。
[4]《五經》:指中國儒家五部經典之書《詩》《書》《禮》《易》《春秋》。
[5]化導:教化引導。
[6]陵遲:衰頹。
[7]褒崇:嘉獎推崇。
[8]匡:糾正。
[9]《傳》:指《易傳》,又叫《易大傳》。《周易》的組成部分,是對《易經》最早的注解、說明和發揮。
[10]堅:好車。良:好馬。《墨子》:“聖王為衣服之法,堅車良馬,不知貴也。”
[11]麵牆:語出《書》:“不學牆麵。”孔傳:“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麵而立。”意謂不學之人如麵對著牆,一無所見。
[12]臧否(z佟ng p佾):好壞。
[13]永平:東漢明帝年號。
[14]四姓小侯:永平九年(公元66年),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弟開立學校,號四姓小侯。
[15]厲:通“勵”。勸勉。
[16]忠孝:忠於君主,孝順父母。
[17]先公:鄧皇後的祖父鄧禹。竹帛:竹簡和白絹,古代供書寫之用。此處指史冊。
[18]束修:約束;修整。
[19]羅網:代指法律。
[20]誠:果真。述:順行,遵循。祖考:祖宗。休烈:盛美的事業。
[21]詔書:帝王布告臣民之書。
【譯文】
我所以收引接納這群小孩子,把他們安置在學校的原因,實在是因為如今處於曆代帝王衰敗之時,風氣淺薄,弄巧作偽的事情不斷地發生,《五經》之義衰敗殘缺,如果不加以教化和引導,將會導致衰頹不振,因此打算推崇和弘揚聖道,來糾正失誤的時俗。《傳》上不是說嗎:“一個人整天吃飽了飯,卻不用心於道義,想有所成就,難啊!”如今末世那些吃著國家俸祿的貴戚之家,穿得溫暖,吃著美食,乘著堅固的車子,駕著良馬,卻好像麵對著牆,一無所見,不知道好壞,這就是禍敗所以產生的原因。永平年間,樊、郭、陰、馬四姓外戚子弟都被送進學校,這樣做是要矯正時俗,激勵薄行之人返回忠孝。你們的先祖父鄧禹既憑著武功被記載於史冊,又用文德來教化子孫,因此能夠自我約束言行,不觸犯法律。如果真的能讓兒孫輩上承祖宗遺傳下來的盛美事業,下體我這篇詔書的本意,這就足夠了。努力吧!
【評析】
這封詔書,是鄧皇後寫給她的叔伯兄弟鄧豹、鄧康等人的。在詔書中,鄧皇後認為貴族子弟如果飽食終日,麵牆而立,不識好壞,將會招惹禍敗,導致家族、國家的衰頹。她在這裏重點強調了學習和做人的重要性。今天,我們也可以從鄧皇後這封詔書中獲取某種借鑒啟發而對子弟們讀書做人、處世為人加以培育訓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