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曾紀芬《廉儉救國說》(3)(3 / 3)

現在的人好逞一己之見,混淆是非,多數人用耳朵聽到的代替眼睛看到的,不能正確抉擇,於是輕薄禮義教化,毀棄聖人言語,自鳴得意,從而造成今天貧亂危急的現象。哪知世界一切糾紛情形,都曾經過古聖先哲所親身經曆而加以研討,從那些事業功效,發揮成為精確的結論,如果遵循實行,那麼一切經濟難題,階級爭端,都能盡數得到解決。連所謂的那些最新社會主義學說,大多都能適合,而且世界愈進步就愈可能看到是恰當的,然而這個問題不是這篇文章範圍所論及的,所以不作詳細論述。我隻想以個人身受父親的教訓,貢獻給當今世界有擔負指導社會責任的人,希望能夠加以鄭重考慮,認真對待。如果有多數有名氣的人以身作則,挽回社會風氣,不輕視國家傳統風俗而去重視歐美風尚,實行大禹及古來興國各賢的做法,厭惡華麗衣服,卑視豪華宮室,菲薄精美飲食,提倡樸拙粗陋的國貨,而都以華貴精美便利的洋貨為可恥,一旦這種風氣實行開來,其成效立刻就能見到的。然而當今社會,女子左右風尚的力量,比男子還大,責任也更重,所以我尤其希望看見我們女界能夠首先有一種好的風尚,妻子勉勵丈夫,母親告誡兒子,姊妹勸導兄弟,大家都主動犧牲個人的欲望,群策群力,以清廉挽救國家,以節儉拯救民眾,以不欺詐奸狡之心安群和眾。預期隻要五年時間,國防就可鞏固了。

這種國家防禦力量,不是專門憑借堅壘深壕利器就可以做到的。春秋時齊國大臣、政治家管仲說:“禮義廉恥,是國家的四麵結構,四麵結構不穩定,國家就會滅亡。”孟子所說的城高池深,兵堅甲利,拋棄不存的原因,就在於禮義廉恥這種國家的四麵結構沒有張揚穩定。我的父親曾國藩說:“沒有士兵不足以深憂,沒有糧餉不足以痛苦,唯獨舉目環視這個世界上,求一位見利不先上前,赴義唯恐落後,忠心耿耿的人,不能馬上得到,這才是值得大加歎息的事情。”當時的情況,大多類似於今天。管子和孟子的慨歎,賈誼的痛哭,都是因為這些而發的。一旦積聚了許多重利輕義、寡廉鮮恥的人,盡管給十倍於歐美的軍隊裝備,也隻能是自傷殘殺,幫助敵人罷了。相反,假使能行禮義廉恥之教化,那麼貪汙惡劣的行為,就會為清議所不容,這種力量勝過法律的懲罰;豪奢爭欺的習氣,如果被社會所共同拋棄,那麼其效力就會超過政令的限製。如能做到這樣,則人人心目中自然具有壁壘,用來防守進攻,商販不羨慕洋貨有重利可圖而去售銷它,士民不羨慕外來物品的精美便利而爭相購買它,這真是堅壁清野的最好方法。

現在各國金融恐慌,都有不可終日的現象,凡是恃有武力稱霸及經濟侵略的國家,早晚有崩潰衰敗的可能,他們暫時得以不崩潰的原因,在於依賴其侵略別國資財而存在。比如中國每年購買外國貨物二十億元的巨款,其中至少有半數為敵國海陸空軍提供餉源,以及炸彈軍械方麵材料的費用。至於用金錢供應敵國,誰都不想背這個惡名,然而竟有這方麵的事實存在,原因在於欲念所驅使,這是心中的漢奸賣國賊。如果人人除去心中之賊,使它們一切侵略的工具沒有可用的地方,那時各國的人,也會覺悟這種方法的好處而紛紛仿效,自我排除拋棄奢侈的嗜好,廢棄沒有意義的工業,裁去自殺的軍備,相互間還醇返本,睦鄰修好,世界和平,可以坐等到來,而其關鍵又靠各個人的克己製欲程度來決定。欲念一天不停止,那麼侵略別國的國家的餉源一天不會枯竭,侵略行動就一天不會停止。可見個人的欲念,對世界治亂的影響是如此巨大。清初大思想家顧炎武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則說:“匹婦更有責任。”摒棄華美的服飾用具,勤儉刻苦,用此激勵男子,共同造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習,培養國家的元氣,保全世界之安寧,不是我們女子的責任嗎?希望我們女界同胞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老生常談而加以忽視掉了。

【評析】

曾紀芬在篇中運用古今中外諸多名人的事例,反複論證了“廉儉“二字對於治國、持家、修身的極端重要性。尤其希望女界同胞加以重視,落實到日常言行之中,去影響各自身邊的丈夫、兒子、兄弟。認為隻有這樣,才能挽回社會風尚,拯救國家。盡管篇中明顯地體現出她對西方文化的全麵拋棄觀點,但就廉儉與救國的密切關係的論證而言,是很有見地的,某些成分仍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