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品質是在不斷地同別人交往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是在自我意識發生的基礎上產生的,孩子的品質常常會受到情緒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兒童時期培養出孩子良好的優秀品質,這是留給孩子一生享之不盡的財產。
6 杜絕孩子的說謊習慣
父母箴言
人的一生都是在真與假的鬥爭中度過的,父母要引導孩子從小說真話,一步步養成說真話的好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就會變成一種做人的準則。這對孩子將來的發展大有益處。
幾乎剛會說話的孩子就已經開始撒謊,有時可能更早些。孩子在發展初期,看不出自己言行之間的直接關係,對他們來說,行為遠比語言重要得多,而語言都是模糊的,是有多重含義的。
當孩子慢慢長大後開始發現,故意說謊而誤導別人是錯誤的,當他們發現父母、兄弟姐妹或朋友欺騙自己時,會非常憤怒。他們逐漸開始區分謊言的類型和輕重的程度。
著名的哲學家羅素說:“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孩子說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麵對孩子的謊言,父母聽之任之,任其發展。但是,父母想要控製孩子的說謊,培養孩子的誠實,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能保護和培養孩子說真話的環境,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說真話的好習慣,長大後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很正派、很真誠的人,並且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尊敬。因為隻有一個人說真話,相信別人,對生活有信心,才會問心無愧地麵對各種事情,也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和理解。
怎樣杜絕孩子說謊呢?
父母自己首先一定要說真話,為孩子做出榜樣,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撒謊不作假,有一說一,說到做到。要讓孩子看到爸爸媽媽是怎麼做的,並要讓孩子懂得為什麼不能撒謊說假話。有些父母在孩子不高興的時候,或是在自己很高興的時候,常常會“哄”孩子,給孩子開空頭支票,許下種種並不準備兌現的諾言。這樣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留下“爸爸媽媽說話不算數”的壞印象,從而麵臨家庭教育失去基礎的危險。因為不被孩子信任的父母,是沒法教好孩子的。也隻有孩子說真話,父母才能知道他們究竟在想什麼,從而才能適當地給孩子以鼓勵、引導、幫助和勸阻。要是孩子說假話成了習慣,孩子的行為就會變成當麵一套,背後—套,很容易走上犯錯誤、做壞事甚至違法犯罪的道路。所以,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教育孩子不撒謊,說真話。
孩子如果連父母都信不過,天下還有誰值得信賴?既然父母是孩子最信得過的人,孩子聽到什麼事情或是想到什麼東西,都會統統告訴爸爸媽媽。這時,不要管孩子說的是什麼,父母都要認真、耐心地聽完。就算是孩子有些地方說錯了,甚至使父母不愉快,父母也不要吹胡子瞪眼發脾氣,而要親切地跟孩子交談討論,說自己的心裏話,而不要應付、糊弄孩子。如果孩子因為說真話在外麵吃了虧,父母應想辦法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明確表示支持孩子講真話,鼓勵孩子做一個真誠的人。總之,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要鼓勵孩子說真話。
控製孩子說謊,培養孩子誠實的經驗主要有以下五點:
1.要澄清孩子的謊言
當警告孩子不要說謊時,父母不要對孩子說:“如果你說謊就把你的舌頭割下來”。孩子說謊了,父母當然不會真的割他的舌頭,這使孩子認為父母的警告本身就是謊言。孩子的想象轉化成謊言,有時僅一步之遙,這就需要做父母的正確引導。孩子擁有想象力是天性,但如果父母對其想象力一味地讚許,就有可能發展成謊言,而父母如果一味反對孩子的想象力,又會扼殺孩子的智力發育。所以,父母必須調整教育方法,及時循循善誘地更正孩子不當的想象。
2.要找出孩子說謊的原因
如果孩子到了能夠分辨是非的年齡仍然說謊,父母應找出原因。孩子說謊的原因,許多心理學家都給出了答案。概括起來有如下幾種:
(1)說謊有時比說真話更能免受處罰
大多數父母認為,孩子主要是因為不知道撒謊的嚴重後果才說謊的。事實上,孩子說謊有時是因為說了真話反而受到了懲罰。
(2)出於無奈而撒謊
許多父母可能無法接受,孩子撒謊有時是因為父母逼的。父母應該知道孩子也有沉默的權利。許多成年人在處理一些棘手的兩難問題時,經常保持沉默。如果非要逼孩子說出真相,孩子就隻能說謊了。鑒於這種情況,可以給孩子一定的緩衝,等大家都心平氣和了,再讓孩子主動把事情的真相說出來。
(3)為了討父母歡心而撒謊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博士發現,4歲以下的孩子判斷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確的標準,通常是看爸爸媽媽臉上的表情。為了不讓爸爸媽媽生氣,他們最本能的反應就是不承認自己所做過的錯事。
3.要樹立良好的榜樣
對於說謊的孩子,威脅或強迫他承認自己的謊言都不是正確的方法,父母最好能用一定的時間,冷靜、嚴肅地與孩子談談。孩子在承認錯誤以後,父母一定要稱讚孩子的誠實表現,要說一些類似這樣的話:“我雖然不滿你做錯了事,但幸好你說出了真相,媽媽(爸爸)實在很讚賞你的誠實。”
4.讓孩子感到安全
所有的孩子說謊都是因為需要安全感,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安全感,孩子就會誠實起來。
5.減少孩子的心理壓力
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會給孩子增加壓力,導致孩子說謊。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要合理,不要希望他們做出超出自身能力的事。父母要以寬容之心對待孩子,經常與孩子傾心交流,減少孩子的心理障礙,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總之,麵對孩子的謊言,要去分析、研究,找出孩子說謊的原因,對症下藥,進行善意的引導和教育。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雖然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傑出青年,但卻有可能讓他們做一個人格健全的人。誠實,則是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唯一方法。
7 培養出一個有責任心的孩子
父母箴言
孩子並不是天生具有責任心的,它是在適宜的條件和精心的培養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發展而形成的。家庭是孩子責任心賴以滋長的土壤,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他能否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
責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礎,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責任心,因為責任心是一個人立足於複雜的社會,能擔當重任的重要條件。
責任心,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相應的遵守規範、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責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礎,是能力發展的催化劑。每個人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內在趨勢。孩子以幼兒階段所表現出各種主動嚐試的願望,正是一種責任心的萌芽。如幼兒獨立吃飯,試穿衣服,手髒了自己洗等行為都是孩子責任心的表現。父母的責任是密切地關注他,幫助他,鼓勵他,在他嚐試的過程中,培養其意識,增強其自信,逐步成為獨立自主,對個人、社會負責的人。
責任心的培養應遵循這樣一個規律:從自己到他人,從家庭到學校;從小事到大事,從具體到抽象。不可想象,對自己不能負責的人,何談對他人負責?對家庭沒有責任心,何談對社會有責任心?因此,家長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應從家庭做起,從日常生活小事抓起,循序漸進,由近及遠,從具體到抽象。
有責任心的孩子能運用他自己的智慧、信心和判斷力去做出決定,獨立行事,考慮他的行為後果,並且在不影響他人權利的情況下實現自己的需要。他們明白自己的義務,並主動履行義務,並願意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家庭責任心主要是指能尊重其他家庭成員的權利,自願承擔家庭義務,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一個具有家庭責任心的孩子,不僅能在現時的家庭生活中扮演好家庭成員的角色,在未來的生活中也有能力組織好屬於自己的家庭。他的一生不僅能享受到家庭生活的充實、快樂,同時,也能創造出溫馨、和睦的家庭氣氛。
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名成員,既應該享受其權利,當然也應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包括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父母可以通過鼓勵、期望、獎懲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職責,培養其責任心。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中的責任心難以確立,將來一旦走上社會,就很難有社會責任心。
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不僅在於家長是否具有家庭責任感,還在於家長是否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如果你不是一個盡職盡責的父親或母親,怎能對孩子進行責任心的教育呢?父親與朋友玩麻將通宵達旦,不顧及對家人的幹擾;母親忙於在外應酬,家裏一團糟,這樣的父母又有什麼理由和資格去埋怨孩子不願回家呢?
在一個專製的大人王國裏,也難以培養出有家庭責任感的孩子。因為家長對孩子控製得太死,管製得太多,使孩子沒有機會就某件事做出負責的行為,孩子做事隻是服從,聽命於大人的意見,而我們強調的責任感並不是指你的孩子按照你告訴他的方式去行事,而是他能主動發現並自主地做出反應。
隻有民主的家庭,才是家庭責任感生長的最佳環境。在這樣的家庭裏,家長和孩子相互獨立,但並非各行其是,漠不關心,而是彼此尊重又相互關照的。孩子受到重視,家長具有威信。在討論家庭中的責任與分工之前,父母應該想一下自己是否是一個有家庭責任感的人?自己慣用的教養態度和方式是否有利於孩子責任心的培養?在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責任感之前,先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孩子的榜樣。然後就有可能從抱怨孩子轉而反思自己。要想改變孩子,也應當從改變自己開始。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創造或抓住機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關鍵是父母必須賦予孩子一定的責任,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空洞的說教是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的。通過賦予孩子責任,或感受他們自己某些行為的不良後果,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呢?
1.自己分內的事自己做好
在家中應該明確哪些事情是由爸爸媽媽來做的,哪些事情可以由爸爸媽媽幫孩子做,又有哪些事情是必須由孩子自己做的。對第三類事情必須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概念和範圍,在不同的年齡給他製定不同難度的自理工作範圍,對於這些父母絕不要包辦代替。
2.家裏的事別人的事幫著做
要讓孩子明白,僅把自己的事做好是不夠的,因為他還是家庭、集體中的一員,他還有責任協助做一些家裏的事、集體的事,以此來為家庭、集體盡責,隻有這樣將來才能為社會盡責。要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就要善於抓住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無論事情的結果好壞,隻要是孩子的獨立行為結果,就要鼓勵他敢做敢當,不要逃避,要勇於承擔後果。家長不應替他承擔一切,以免淡漠孩子的責任感。
3.要履行自己的諾言
從小教育孩子,自己答應了別人、許下了諾言就要盡全力履行諾言,即使自己不情願也要這樣做,因為這樣做是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4.要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要教育孩子自己是社會集體中的一員,權利與義務是並存的,他有義務為社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這是培養孩子對社會負責的重要途徑。
孩子並不是天生具有責任心的,他是在適宜的條件和精心的培養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發展而形成的。家庭是孩子責任心賴以滋長的土壤,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他能否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
在家庭環境中有責任心的孩子,才能在更複雜的學校、社會環境中經受考驗,得到修正和磨練,最終成為一個自強、自立的人。
8 讓孩子離嫉妒遠一點兒
父母箴言
嫉妒對個人、集體和社會均起著耗損作用,是一種對團結、友愛非常不利的情感。這種缺點如果保留到長大以後,這樣一來孩子就很難協調與他人的關係,很難在生活中心情舒暢。糾正孩子的嫉妒心理,是父母培養孩子情商的一個重要責任。
嫉妒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情緒表現。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我們常會看到兩三歲的孩子看到媽媽抱起別人家的孩子,他就會很快地跑過去,叩叩他的頭,或抓他的腳,想把那個孩子支開,並且會立即要求媽媽抱自己。雖說嫉妒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緒反應,但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可以采取聽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態度。因為經常的嫉妒反應情緒,會演變為人格的一部分。另一方麵,孩子嫉妒心過強,也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產生諸多不良情緒。這不僅影響進步,而且對身心健康極為不利。
孩子產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是多樣的,比如和自己成績差不多的同學被老師選為班幹部,這時自己的心裏就會有種說不出的滋味;看到別人有一支漂亮的自動鉛筆,就特別羨慕,千方百計地想得到,否則就耿耿於懷;有的是在競爭中受挫會導致他對成功者的嫉妒;因老師對他人的表揚而產生嫉妒;因自己容貌欠美,身材欠佳而對生理條件優越的同學產生嫉妒。嫉妒之心會腐蝕人的靈魂,但是我們父母往往會忽略了它對孩子幼小心靈的傷害。我們做父母的要了解孩子嫉妒心產生的原因,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幫助孩子擺脫嫉妒心的糾纏。
父母要培養孩子寬闊的胸懷,引導孩子戰勝嫉妒心理。
幫助孩子提高自我認知水平,發展孩子的內省智能,是克服嫉妒心理的基本途徑之一。
有些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嫉妒心強,就很生氣,故意在他麵前說:“你的同學比你強多了,你應該向他學習。”但是這樣做隻能加深孩子的嫉妒心,使他對同學懷有敵意。所以,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長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有他的優點和缺點,隻要你努力,取長補短,不斷地超越別人,這樣,就會和別人一樣優秀。如果家長平時能做到這一點,等於是在抑製孩子的嫉妒心理繼續滋生。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就會知道每個人都會有有限的能力,他不可能各個方麵都比別人強。
有的孩子對自我的認知能力比較強,這樣,就比較容易培養他的移情能力。移情,簡單地說,就是凡事都可以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移情能力,是孩子心理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隻有心理成熟的孩子才會自我排解嫉妒心理。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競賽性強的遊戲,對於處在嫉妒心態中的孩子來說,遊戲的作用就在於,能讓孩子多一些體驗成功與失敗交織的矛盾感受。多經曆一些這樣的心理上的矛盾衝突,可以讓孩子的心理調試機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剛開始的時候,家長可以一邊讓孩子學習遊戲規則,一邊和孩子一起玩。慢慢的,就試著鼓勵孩子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孩子贏了比賽,家長可以在和孩子一起開心的時候,多問問孩子,他為什麼會贏,一個人會一直贏嗎?當孩子輸了,家長不要表現出一副很難過的樣子,應該對待這件事情,讓孩子明白,在比賽中的輸贏是非常正常的。一場比賽,輸了可以再贏,贏了也可能會再輸。
嫉妒的範圍也是很廣的,包括嫉妒人、嫉妒事、嫉妒物。手段也多種多樣,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語進行惡意中傷,有的付諸手段卑劣的行動。事實上,嫉妒心本身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會使人在處理問題時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情緒化反應強烈、自控力差、缺乏理性,很難對事情的利弊做出恰當的判斷。
嫉妒對個人、集體和社會均起著耗損作用,是一種對團結、友愛非常不利的情感。這種缺點如果保留到長大以後,那麼孩子就很難協調與他人的關係,很難在生活中心情舒暢。所以對於家長而言,要注意糾正孩子的嫉妒心理。
9 讓孩子成為一個文明禮貌的人
父母箴言
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孩子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被眾人接納的程度高”。孩子的文明禮儀要從小培養,讓孩子形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
文明禮貌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須遵循的公共生活準則,孩子的文明禮貌是在大人的指導下逐步養成的。如見了人要有稱呼,要表示問候;得到他人關心、幫助要表示感謝;分別時要表示樂意再見;兩人共事時要表示高興;出現了矛盾要認真考慮自己的過失,而不輕易責怪對方;家中來客人時要表示歡迎;在家長與客人交談時不打擾;出門做客時要聽家長的吩咐,不亂拿人家的東西。父母必須知道文明禮貌行為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要以為講一兩遍,孩子就會永遠照著做。家長應當反複對孩子進行有關訓練,如讓孩子堅持說“請、您好、對不起、謝謝、再見”,直到成為孩子習慣化的語言。當孩子做了有損於他人的事情時,一定要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處,並誠懇地向對方表示道歉。
良好的禮儀習慣不僅能給人生帶來快樂,而且能夠幫助一個人走向成功。從外表上看,禮貌是一種表現或交際形式,從本質上講,禮貌反映著我們自己對他人的一種關愛之情。所以,真正的禮貌必然是源自內心的。
講究禮貌也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不可缺少的規範。人與人之間互相觀察和了解,一般都是從禮儀開始的。一個舉止優雅、彬彬有禮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找到工作。正如一位哲人所說的,那些明智的和有禮貌的人們,他們特別謙虛謹慎,從不裝腔作勢、裝模作樣、誇誇其談、招搖過市。他們是通過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言語來證實自己的內在品性。
有些父母認為,現代社會是個自由的社會,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係,隻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有些家長則認為,小孩子天真無邪,長大了就會懂得文明禮儀的。其實,這都是誤解。一方麵,孩子的文明禮儀需要從小培養,否則就會形成壞習慣,一旦形成壞習慣,再改就很難;另一方麵,越是懂禮儀的孩子,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因為他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歡迎。可見,文明禮貌始終是孩子應該養成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