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讓孩子保持心理健康(3 / 3)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感情的分寸往往難以掌握,表達感情的方式也不恰當,常常是盲目的溺愛代替了理智的教育。因為就這麼一個孩子,父母就把全部的愛都傾注於這唯一的孩子身上了。當孩子進入學校以後,如果學校又隻是片麵的看重文化知識方麵的學習,忽視了學生性格方麵發展的問題,那麼,孩子就又錯過了矯正不良性格特征的另一個重要發展時期。

那麼,作為獨生子女的父母,應該如何選擇恰當的教育方式呢?那就是對孩子要“嚴格要求、不嬌不縱”,掌握愛的分寸,不必對其行為過分擔心和限製,並為其創造“集體環境”,這些是克服獨生子女性格發展中所產生種種弊端的關鍵。具體地說,他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孩子在各方麵的發展需要,並采取相應的教養行為模式。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習慣不是某種行為的偶然表現,而是一個人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自主,父母可以通過以下六點來教育孩子:

1.讓孩子認識真正的自己

想讓孩子全麵正確地認識自己,就要了解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所具備的一些能力。要知道什麼年齡的孩子應該可以做一些什麼事情,這樣,父母就可以放心讓孩子自己去做他自己的事情,去慢慢地發現真正的自己,而不是依賴父母以後告訴他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除此之外,父母還要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去發掘一些自己的個性、特點、習慣、興趣和愛好等等。因為選擇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隻有了解自己的方方麵麵,才能更好決定取舍。常會聽到有些孩子說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和愛好,或者今天的興趣是這個,明天又變成另外的了。這都是父母平時很少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造成的。

2.讓孩子自己安排和自己負責

很多父母不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是因為他們對孩子沒有信心,怕他們會做出一些錯事,這樣,也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很多父母對自己孩子的照顧是十分的周到,從生活到學習,各個方麵都替孩子想到並且幫他們做好,可以說,一切可以包辦的父母都一手包辦了,孩子隻需要吃飯、睡覺和學習。從表麵上看,父母對孩子真的是無微不至,但是,正是父母的這些無微不至的行為“培養”了孩子的依賴性。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也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信任,把自由選擇的權利還給他們。如果父母可以經常對孩子說,“你可以做好這件事!”“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自己選擇!”類似這樣的話語,這樣,孩子就會勇敢地去做嚐試,而不是一味地依靠父母。

如果父母對孩子管束太多,或者經常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意誌去做事,就會使孩子的精神負擔過重,心情受到壓抑,個性發展受到阻礙,從而缺乏獨立自主性。所以,有些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試著對自己的事情做一些安排,並且告訴他,一切事情的後果他要負責。比如,讓孩子對他某一天的行動自己做安排,父母不要插手,如果在這天,孩子因為出現了什麼錯誤而發脾氣的話,父母千萬不能自攬責任,而是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應該自己安排好,並且學著負責到底。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自立的好習慣。

3.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孩子自由的發展

讓孩子在獨立的活動中發展他的獨立自主性。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就要為他提供一些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可能他還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也許他會對一些事情做出錯誤的判斷。但是,這種錯誤是絕對有必要的,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他們需要從中吸取教訓。如果父母不給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機會,他們也就不會有足夠的實踐來麵對將來需要做出自主選擇的事情,到時候,他們很可能會束手無策,也可能會茫然以對,畢竟誰也不會一開始就具備自主選擇的能力。

當然,這不是說父母對孩子就可以撒手不管了。父母可以對孩子做出選擇的依據和動機做一些了解,還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和想法告訴他們,以供孩子參考。如果孩子的選擇確實存在著某些問題,也可以和他們一起來商討解決。

和每個成年人一樣,孩子也想擁有自己的時間。如果時間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辦,孩子隻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也培養不起來了。

4.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

因為獨立自主性的培養,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為基礎。隻有當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難時一定會得到幫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膽地去探索和嚐試。因此,在孩子活動時,父母應該陪伴在身邊,給予鼓勵。

5.相信孩子能處理好自己的事

自主選擇並不是讓孩子進行盲目的選擇,當孩子在進行某些重大決定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收集資料,了解和熟悉各選項,這樣有助於孩子進行科學、理性的選擇。如果孩子沒有很強的自主選擇能力,父母也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資料,找出各選項的利弊,最後了解孩子做出選擇的動機。如果孩子有較強的自主能力,父母則可以讓他自主完成選擇。隻要父母在重大的事情上幫助孩子把好關,防止出現重大的錯誤即可。當然,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自主能力,父母這種把關的尺度也應該不一樣。

培養孩子用揠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但是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這才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6.尊重孩子的選擇。

孩子的選擇往往可以表現出他的自主性,但由於父母害怕孩子自己所做出的選擇是錯誤的,總是不敢把選擇的權力交給孩子。可是,如果從來不讓孩子有機會使用選擇的權力,那麼,他也就永遠都學不會自己選擇,永遠沒有自主性。

有的父母在把某些選擇權交給孩子的同時,會事前為他提供有關情況,幫他分析各種可能,並且告訴孩子,一旦選錯了,自己必須要負起錯誤的責任。他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孩子的選擇是錯的,也是對於孩子的一次教訓,是很值得的。比如,有一位媽媽帶孩子去少年宮報名,就先讓孩子看看小組活動,本來,媽媽的意願是讓孩子學鋼琴,可是發現孩子在舞蹈組門前看得出神。於是,媽媽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她報舞蹈班,但要求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一定要堅持把舞蹈學好。

父母和孩子做出的選擇當然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在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不聽取孩子的意見就否決它。如果經常否定孩子的選擇,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尊重他們的選擇,這樣就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更不利於培養孩子自主能力的發展。

22 培養孩子的幽默情趣

父母箴言

幽默風趣既是一種喜劇性的藝術形式,也是一種適應環境的人生態度,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更是一種溝通的技巧。因此,培養孩子幽默的情趣,是賦予孩子獨特個性的神奇魔力。

幽默風趣這種能力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孩子可能會比其他的孩子更幽默些。然而每一個孩子享受幽默的能力卻是相等的。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在家裏製造一些幽默的氣氛,這樣不但可以讓家庭有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而且可以讓孩子緊張的神經得到放鬆和休息。

在我們的國家,因為受到傳統的“君臣、父子”方麵的道德文化的滋養。所以,一般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很嚴肅的,如果一個兒子和他的父親開玩笑,就會被認為是“沒大沒小”“沒尊沒卑”了。同樣的,如果父母和子女之間有點“幽默”,就會顯得父母輕浮了。因此,直到現在仍舊會有一些父母以長者自居,不能和孩子平視。然而,這樣一來,孩子的性格裏就會少了些許“幽默感”。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能來點幽默,可能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充滿幽默的環境下教育孩子,那麼孩子的性格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充滿了幽默的因子。幽默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都非常推崇這種品質。盡管孩子們講笑話和使別人發笑的能力各有不同,但每個孩子都有欣賞幽默的才能。幽默的孩子會成為夥伴中的焦點,這樣有利於培養他的領導和組織才能;幽默的孩子在走向社會的時候,也會在這個複雜的社會裏生存的遊刃有餘。

那麼,如何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人見人愛、幽默風趣的人呢?

1.營造一些幽默環境

父母可以在家裏搞一些活動,比如,可以拿出一些時間,讓全家人聚在一起講笑話和謎語。在講笑話的時候,父母可以搞一些怪相和鬼臉把孩子逗笑,當父母講完之後,也鼓勵孩子去講一些他所知道的故事,當孩子講完之後,父母一定要表現出很好笑的樣子。這樣才會讓孩子有繼續講下去的勇氣。還可以多讓孩子看一些幽默的圖畫,以增強孩子的幽默感。

2.用幽默的方法培養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識地運用幽默的方法去培養孩子的幽默感。幽默的方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幽默感,而且往往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會產生較好的教育效果。

使用幽默式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快樂,而且會更加聽從你的教導。比如,許多孩子在玩玩具時,往往比較興奮,能夠一口氣玩上半天甚至一天。但是,在玩完後,孩子們卻很少會主動去收拾整理玩具。這時候,父母最好不要說:“快把玩具收拾起來!要不以後就不讓你玩了!”可以使用幽默一些的語言:“玩了這麼長時間,你肯定累了吧?問問這些玩具是不是也累了?要不,你把他們送回家吧,讓他們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再跟你一起玩好不好?”相信孩子會用一種同情心去感受,並會主動地收拾好玩具的。

3.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幽默故事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幽默故事,讓孩子在不斷的熏陶中逐漸培養起幽默感。孩子聽多了幽默故事,自然能夠模仿、吸收幽默故事中的幽默因子,也會逐漸變得幽默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跟孩子說笑話或表演滑稽的動作時,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因為大人認為好笑的語言或動作,孩子不見得有同感。但孩子認為好笑的語言或動作,大人要陪孩子一起笑,雖然從大人的角度來看也許並不見得好笑。

4.豐富孩子的幽默詞彙

六七歲的孩子正是語言能力加強的年紀,他們會漸漸明白許多詞語有多種不同的含義。他們喜歡講一些有雙重含義的詞語。

十幾歲的孩子則更迷戀於雙關語和笑話,他們喜歡用這種雙關的語言和笑話來表達對他人的正麵或者負麵的情感,保持與同伴之間的親密關係。有時候,這種笑話會為孩子們友誼的象征,如果一個孩子被其他同學告知了一個笑話的內容,這就表明他已經被這位同學接受了,對方願意把他當成好朋友。

因此,孩子們需要有豐富的詞彙來幫助自己表達幽默的想法。如果詞彙貧乏,語言的表現能力太差,那也無法達到幽默的效果。父母平時可以多給孩子講些幽默故事,機智故事,腦筋急轉彎等,訓練孩子思維的敏捷性,豐富他們的詞彙。

5.注重幽默的高雅性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幽默可以讓人感到快樂,同時幽默也可能成為傷害別人的工具。比如,別人的種族、宗教信仰、生理殘疾等是不能用來當作幽默材料的,這樣會傷害對方的情感。如果孩子在無意中開了這樣的玩笑,父母千萬不能鼓勵,而是應該鄭重地與孩子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引導孩子尊重他人。

父母在培養孩子具有幽默感的同時,也要記得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有的孩子比較活潑,有的孩子比較內向,他們所表現出的幽默感的形式也會有不同,有的比較外露,有的比較含蓄。幽默來自人豐富的內涵,隨著知識麵的拓寬、閱曆的增加,舉止談吐自然會有所改變。父母不要操之過急,要耐心豐富兒童的內心世界。真正的幽默是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的,千萬不要為了幽默而幽默,最終變成冷嘲熱諷,或者變得油嘴滑舌。這些都不是父母培養孩子幽默感的初衷。

6.和孩子共同創造幽默

我們很多父母在處理事情和教育孩子的方麵,很少會利用“幽默”這種方法。據南開大學社會學係對北京、天津兩市的300多戶家庭的調查顯示,妻子認為丈夫情感溝通呆板,缺少幽默、浪漫情調的占61.7%,丈夫認為妻子多柔情、少幽默的占80.4%,而子女認為父母毫無幽默感的高達88.8%。隻有11.2%的父母知道用幽默方法,實在少得可憐!

父母要親力親為,與孩子共同創造幽默,對培養孩子的幽默個性起著重要的作用。

其實幽默是情感宣泄的一種方式。弗洛伊德說:“詼諧與幽默是把心理的能量以遊戲的方式釋放出來。”幽默也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它基於一個人對自己的尊重。幽默與搞笑是截然不同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有幽默感的人總是不動聲色就能使別人充分享受到幽默的愉悅。

幽默感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通過幽默的表達,可以舒緩緊張情緒,更能營造出快樂的氣氛。父母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尋找自己的生活樂趣。

23 培養孩子自控的習慣

父母箴言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直順心,如果不能忍耐就要沒法適應社會。為孩子一生著想,我們應該從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想一些辦法培養他們自我控製得好習慣。

有些人輸掉自己的原因常常是被自己一時的情緒、興趣、欲望所支配,而失去理性,進而造成本不該有的損失。所以,應該讓孩子學會自我控製、自我支配並自覺地進行自我調節的行為,也就是說,讓孩子既能夠自覺地完成他應當完成的任務,又能夠抵製不良行為。這對父母教育孩子來說,是一項必不可少的,也是絕對必要的一門科目。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要注重把對孩子外在的約束力轉化為他們內心的自我控製的能力,這樣孩子們今後才能真正獨立走人社會,求得很好的生存。

父母必須牢記的是,在培養孩子自製習慣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強硬的態度,更不能使用暴力。因為這兩種態度和孩子的叛逆心理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會促使孩子與父母的意願背道而馳,加快雙方南轅北轍的速度。

人的一生會有很多不順心的事情發生,如果不能麵對這些不順心就很難去適應這個社會。所以,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著想,父母應該想一些辦法培養他們自我控製的習慣。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出孩子自控的好習慣呢?

1.從培養孩子的自覺性開始

自覺性是自製能力的基礎,隻有具備了自覺性的基礎,再加上恒心、毅力等克製能力,孩子的自製力才能被發掘出來。父母可以從孩子自覺、獨立的完成他們應該做的事情開始,從而啟發孩子的自製力,養成孩子良好的自製力的行為習慣,並長久堅持成習慣,克服在堅持中所遇到的困難與欲望,形成一種比較穩定的意誌品質。

2.從小培養及時督促

父母要從小就教育孩子自己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讓孩子管住自己,幫助孩子發展其正麵的自我評價和判別自己行為的適宜度。這樣,一方麵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有能力,也會讓孩子很有成就感,從而使孩子的高情商得到啟發;另一方麵可以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在“可”與“否”之間有一種認知度。童年是孩子自我評價的開始,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地發展。通過孩子對行為正確的自我認知,使孩子自覺形成按時吃飯、按時睡覺的習慣;正確劃分自己的生活空間;自願幫助父母做家務等。當然在形成這些好習慣的同時,孩子就會通過正確自我評價的引導,依靠堅強的自製力克服一些困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在父母的督促下學會控製自己、約束自己,並養成習慣。

3.可以製定一些約束規則

父母可以為孩子製定一些衛生習慣、勞動習慣以及有規律的作息習慣等行為準則,讓孩子從控製自己的生活開始學會控製自己的內心。還可以利用一些規矩,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約束,這樣也會有不錯的效果。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不管是什麼樣的準則都不能太過詳細,否則的話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性。如果孩子太過遵守父母所定的準則,也會不利於他的成長。因為,太過聽話的孩子往往會缺乏創造性和開拓性。所以父母在為孩子製定一些準則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4.父母要有足夠的自製力與耐心

當孩子有缺乏自製力的行為表現時,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靜,要耐心勸說。同時父母也要反省一下自己用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正確,自己用的態度和方法是否能讓孩子心悅誠服。如果為孩子製定了某些規定,檢查一下這些規定,是否其中有些是過頭的,對孩子的行為過於束縛等等。隻要父母不采取粗暴的態度對待孩子,而是心平氣和地和孩子進行交談,在交談中發現問題,孩子是會改變一些不良習慣的,並會逐步成為一個具有較強自製力的人。

5.用體態語言做孩子自製力的“鎮靜劑”

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做出不得當的舉動時,父母不要等到孩子造成錯誤的時候再對孩子嚴厲批評,而是要在孩子沒有造成錯誤之前,用肢體(體態語言)來暗示孩子。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防範了孩子的失禮行為,從而達到“未發先育”的扼製力。

體態語言是一種無聲的語言。父母可以通過眼神、表情、動作等,準確、細致地表達出對孩子的鼓勵、批評、讚同、反對等不同態度。而這種方式往往會比父母的語言提醒、動作指示有效得多,這種方法可謂是“無聲勝有聲”,用一種近似溫柔的方法,給孩子的“自製”注入了一劑“鎮靜劑”。

其實人的一生中隻不過有兩大任務需要完成,一是自我控製,二是自我發展。自我控製是建立在自我發展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自我控製,所謂的發展不過是放縱或者隨波逐流而已。自我控製強調的就是“自我”,所以,父母一定不可以管得太多。培養孩子的自我控製習慣時,父母千萬不可急躁,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還可能會有反複。因此,父母必須要有耐心,一定要慢慢來、耐心地培養孩子去形成習慣。當孩子戰勝自己的時候,他的感覺就是“我能行”,這會極大地提高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