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是現代人的一項基本素質與品格。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人真誠合作,他就不可能成功。
合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際交往,而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結成的互助互利的雙贏關係。一般來說,有交往與合作習慣的人,在心理學上被認為是外向的人。外向的人往往能夠自覺地與人交流,做事的時候也喜歡詢問他人,獲得他人的幫助。但是,外向的性格並不是天生的,這種性格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那麼,怎樣來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呢?
1.讓孩子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必須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一起合作才能完成,隻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父母可以利用這種機會讓孩子體驗一下個人無法完成的挫折感,從而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2.讓孩子體驗合作的樂趣
成功的合作可以讓孩子產生良好的體驗,這種體驗能夠帶給孩子無窮的樂趣,進而促進孩子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行為。
3.讓孩子與同伴交往
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與同伴在一起,他們可以一起交談,一起分享玩具,一起做遊戲,一起出去玩耍,一起做作業。父母要知道,孩子們應當有他們自己的生活,這種生活是成人社會無法取代的。如果孩子不喜歡與別的孩子交往,父母就更要有意識地鼓勵他(她)與同伴接觸、交往。如果父母和老師因為怕孩子學壞,而過多地幹涉,甚至禁止他們的交往,那就無異於因噎廢食,因為這種交往是孩子獲得合作的能力與情感體驗的最基本的條件,它有利於養成合群性,消除孩子執拗或孤僻的傾向。
4.讓孩子與同伴共同承擔一定的任務
想要提高孩子的交往水平,可以讓孩子與同伴分擔一些任務,並通過力所能及的活動努力完成它。有時,對於一些複雜的任務,可以進行必要的分工,但必須保證他們活動的相互牽製性,以便他們通過必要的主動交往與協調達到總體任務的完成。否則,合作就會變成單幹,不利於培養合作精神。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交給了他們任務,就要鼓勵他們獨立完成,即使遇到困難或者發生爭執,隻能提供谘詢,而不要越俎代庖,代替他們完成任務。
5.鼓勵孩子獨立解決與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和問題
這樣做是進一步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所必需的。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學不會妥善解決這些矛盾,就永遠學不會合作。而且善於解決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與交往能力的標誌。因此,孩子交往時遇到矛盾與問題時,不要回避,也不要代為解決,而要鼓勵孩子獨立解決,最多也隻能提些建議。培養孩子獨立解決矛盾的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讓孩子迎著矛盾去主動交涉,而不是閉門思過,也不是回避或拖延。有的孩子隻喜歡和一種同伴交往,而不肯和其他同伴交往,這種過於挑剔的交往傾向實際上就是回避交往的困難與矛盾。對於這種孩子更應有意識地引導、鼓勵,設法使其體驗到交往中解決矛盾的成功與滿足感,從而樂於學會和各種人交往。
6.讓孩子知道競爭和合作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現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獨生子女,一般在家裏不會有人跟他爭什麼東西,父母也通常不會對他的言論提出什麼不同的意見。但是在家裏以外的地方,比如學校,就出現了競爭者和反對者。這樣,孩子就認為反對他以及和他競爭的同學是不會成為合作對象的。所以父母要及時教育孩子端正他的競爭心理。競爭目的主要在於實現目標,而不在於反對其他競爭的同學。父母要教孩子把其他同學作為學習上的競爭對手,生活上的合作夥伴,千萬不可一味地把他人當成競爭對手和敵人,不顧一切地對立他人。這種思想是不健康的。同時,父母要教給孩子與人合作的技能,教育孩子考慮集體的利益,學會在關鍵時刻要約束個人的行為,犧牲個人的利益。如果孩子缺乏這種意識或者精神,與人合作是不可能成功的。
能讓孩子很好地和別人合作,前提是孩子必須具有和人合作的能力。那麼,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具有和人合作的能力呢?
1.給孩子創造一種良好的家庭氣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一個整天爭吵不休的家庭,是很難讓他具有和諧的人際關係的。父母一定要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處理得恰當、合理。對鄰居、對來客都要熱情、平等、謙虛、有禮貌。這樣,孩子就會以父母為楷模,逐步養成尊重別人、愛護別人的良好品德。
2.樹立平等觀念
想要讓孩子在平等的原則上為人處世,就要讓孩子明白,不管對誰或是對什麼事情都應樹立平等的觀念。要讓孩子懂得,在人格上,人和人之間永遠是平等的。不管碰到什麼事情都要無私地對待,要言而有信。隻有這樣做,人與人之間才能互相信賴、和睦相處。特別是要教育孩子要嚴於律己,寬厚待人,尊重他人。
3.要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有一些孩子常常會“以自我為中心”,這些孩子會很難融入集體的生活中,也很難和同齡的小夥伴和睦相處。但是,當他們碰了幾次釘子之後,就會慢慢地改變了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可能是因為在經曆了幾次碰釘子的事情後,意識到了在集體活動中一定要想到別人。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的活動,這樣會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與他人相處的經驗,在以後和別人的合作中孩子才不至於犯“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
4.保證孩子受鍛煉的機會
孩子從小在家庭中學到的知識、培養的精神,都會滲透到他們的性格中去,並且會在長大後帶入社會。一個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會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的集體操作,並發揮積極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會遇到許多麻煩,產生更多的困難,而無所適從。
27 讓孩子學會讚美別人
父母箴言
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尊重,可見被讚美是人內心的一種基本願望。父母如果想讓孩子長大後能很好與人溝通,會得體地表達自己的心聲,就從小培養孩子讚美的能力吧!
讚美是語言的鑽石,讚美有著巨大的威力,讚美是我們樂觀麵對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是我們自強、自信、自我肯定的力量源泉;讚美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還可以約束人的行動,能使人自覺克服缺點,積極向上;讚美的效果常常會出乎人的預料,即使是簡單的幾句讚歎都會讓人感到心理上的滿足。向別人傳遞一個真誠的讚美,能給對方的心靈帶來光明。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培養孩子去發現,去尋找別人值得稱讚的地方,並設法真誠地告訴別人,這樣既能給別人的平凡生活帶來陽光與歡樂,使生活更加光彩,也會讓讚美別人的孩子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人際交往中,讚美要運用得體,它是一種密切人與人關係,消除隔閡,增加雙方親近感的奇妙的“潤滑劑”。由於它能使別人獲得自尊心和榮譽感的滿足,從而有效地削弱了抵觸與對立的情緒,這就同時增強了雙方的理解、信息和親近感。讚美可以使人受到鼓舞,不斷進取,也能使人盲目自滿,故步自封。所以,對別人進行讚美的時候一定要講究技巧。要記住這樣一句名言:“讚美詞是一把兩麵有刃的利劍,它能增進人際關係,鏟除隔閡;也能刺傷對方的自尊心,破壞關係。”
讚美別人應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那麼,怎樣讓孩子學會讚美別人呢?
1.讚美別人一定要真誠
讚美絕不是虛偽的胡亂誇讚,也不可以用漫不經心的態度,一定要用認真誠懇的表情來讚美他人。如果別的同學把事情搞砸了,你卻“不失時機”地讚美道:你做得真好,我想做還做不到那個樣子呢。這個時候,讚美就變成一種諷刺了。不真誠的讚美往往會起反作用,不但不會使別人舒暢,反倒會傷害別人。
實際上,真誠的讚美與虛偽的諂媚有著本質區別:前者看到和想到的是別人的美德,而後者則是想從別人那裏得到非分的好處。隻有真誠讚美別人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別人的愛。
讚美有時候沒有必要去刻意的修飾,隻要是源於生活,發自內心,真情流露,就會收到讚美的效果。
2.對事不對人
讚美也絕不是阿諛奉承。教孩子讚美別人不能毫無根據,隻是說:“你真是一個好人!”那樣的讚美毫無意義。所以,一定要讚美事情的本身,這樣對別人的讚美才可以避免尷尬、混淆或者偏袒的情況發生。比如,當父母帶孩子到朋友家做客,朋友準備了美味的飯菜,這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這麼說:“阿姨你做的飯真好吃。”而不要隻是說:“阿姨,你真好。”
3.可以直接讚揚
以具體明確的語言、表情稱讚對方的行為。
如讚揚同學的作文寫得非常好,就該說:“你的作文寫得真好,我要是也有你那麼好的文筆就好了。”這樣的話語既平等,又真實,充滿羨慕,讓別人覺得很舒服。即使被讚美者知道自己的作文寫的沒那麼好,也會對稱讚者平添一份友好的感情。而讚美長輩則應懷著敬佩、尊重、學習的心情。
4.也可以間接讚美
教孩子以眼神、動作、姿勢來讚美和鼓勵別人。一般的人對表情和動作的感受遠遠超過對語言的感覺,有一些場合,人的表情在多數情況下是下意識的,裝也裝不像,其中所含的虛偽的成分是很少的。比如,可以用微笑、驚歎,或是誇張地瞪大眼睛表示對別人能力的傾慕和敬畏,這種方式是容易被對方接納的。另外,如果想讓孩子有讚美別人的習慣,父母首先要學會讚美孩子。比如,趙越的英語習成績一直很差,他經常為此感到十分自卑。在一次期末考試的時候,他的英語成績僥幸有所提高,並且受到了老師的表揚,他的父母更是給了他充分的讚揚和鼓勵。這次意外的好成績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學習不斷進步,最終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恰當地讚美別人是很重要的,它能拉近人們彼此的距離,讓別人對你充滿好感,充滿信任。生活中,隻要孩子注意到了這一點,經常恰當地讚美別人,將會改變孩子的生活,讓孩子生活在愛的世界裏,體會到愛的快樂。
28 教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父母箴言
許多父母習慣於過度溺愛孩子,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看到的孩子卻是心中沒有他人的孩子。他們不會關心父母,不會關心他人,更不會關心社會,這樣的孩子是值得父母焦慮的。教孩子學會分享,是這一問題的解決之道。
分享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快樂。蕭伯納曾經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個人隻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分享能夠讓人減少痛苦,獲得快樂。一個人在生活中需要與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快樂,沒有分享,他的人生就是一種懲罰。
現在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已經成為困擾廣大老師和家長的一個嚴重問題,而孩子的這種自我中心的心理根源於父母的私愛和溺愛。為了不讓孩子的愛心枯竭、泯滅,父母不僅要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會愛。如果父母隻是一味地給予孩子愛,對孩子是沒有好處的。“溺愛是父母與孩子關係上最可悲的事,用這種愛培養出來的孩子是不會把心靈獻一點兒給別人。”這是一位教育家的經驗之談。所以,父母在愛孩子的時候,應該教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與別人分享好吃好玩的東西,對別人說一些關心體貼的話,同情並幫助有困難的人,不計較別人的過錯,對別人能夠寬容和謙讓,孩子的愛心就是通過這樣一次次的行為模仿和強化而逐漸形成的。
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養成與別人分享的好習慣呢?
1.讓孩子嚐到分享帶來的樂趣
一般來說,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會有以下三個特點:
(1)自私、故步自封。隻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的孩子是不會有什麼進步可言的。
(2)缺乏自信。雖然有的孩子表現出嬌縱的人格特征,但是就其本質而言,仍然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3)社會性差,不合群。
自我中心作為一種人格特征,它所產生的消極作用和負麵影響的第一要素就是自私。這就直接導致了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在和外界的交往中會排斥“異己”、拒絕開放、忽視理性力量、回避真誠、吝嗇付出、難以與他人合作、缺乏公心(為他人、為集體考慮)。所以,這就需要父母們用一些巧妙的計策把其自私的外殼擊碎,讓孩子能夠擁有一份懂得分享的智慧。父母可以從家庭中的活動做起,父母要與孩子一同參與、共同分享,讓孩子嚐到分享帶來的樂趣。
2.通過移情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
當孩子還隻有幾個月大的時候,父母就要讓孩子學著與別人分享東西。孩子漸漸長大了,在餐桌上,要讓他學著給長輩夾菜;鼓勵孩子給爸爸媽媽拿東西;教孩子給客人讓座,讓孩子做這些力所能及的事,這些都會讓他們從中品嚐到做了有益於他人的事而給他們帶來的喜悅。
3.父母要學會分享孩子的東西。
實際上,在這裏所說的“分享”有兩層意思:既要教孩子學會分享,還要父母學會分享——而這一點卻往往會被父母們所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