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培養孩子從好習慣開始(1 / 3)

第一篇 怎樣培育孩子的好習慣

著名教育學家孫雲曉曾引用一位名人的話提醒望子成龍的家長:成功教育從習慣的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隻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係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

1

好習慣將使孩子受益一生

父母箴言

馬克思說:“父母的職業是教育孩子。”從道義上講,科學教育子女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應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力爭用科學的方法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關於習慣,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墨子最有名的思想就是“束絲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固染不可不慎也。”的確,孩子生下來就像一束白絲,父母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的,染成黃的就是黃的,所以說染絲不可不謹慎,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這樣,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大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其實就是培養習慣。”培根也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習慣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半自動化的潛意識行為,對人生、事業、生活起著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習慣就像人存放在自身當中的“道德資本”,會使人終生受益。

在一次諾貝爾獎得主的聚會上,記者問一位科學家:“請問,您認為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最重要的東西?”

這位科學家說:“在幼兒園。”

“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

“學到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做錯事要表示歉意……”

這位大科學家所謂的最重要的東西,其實就是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今後伴隨孩子一生的東西,影響其生活方式和成長的道路。習慣是不斷重複或練習而形成的固定化行為方式,其最大特點是自動化。一個人一旦養成良好的習慣,其學習、生活和工作效率便會大大提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養成了習慣,則無需花費時間考慮,無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就能順利完成一係列活動,既節省精力又能提高功效。

2.養成了習慣,人的動作會更加協調、準確。人就可以得心應手地從事某些複雜、難度高的動作。

3.人的動作習慣一旦形成,就會長久地保存下來。換句話說就是,習慣能使人的行為能力得到貯存。當需要時,潛意識馬上就會喚醒那些中斷了的行為習慣,肢體感官隨即也能按定勢做出相應的反應。所以,恢複過去的某些行為,要比當初學這些行為快得多。

習慣是在人的生活、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可以培養的。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更出色,就得從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入手。

那麼,父母應如何科學地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呢?專家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明確要求,嚴格執行

對孩子行為習慣的要求,父母應交代得詳細明確,讓孩子清楚明白,決不能含含糊糊,使孩子看不見摸不著,不知從何入手做。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孩子了解清楚明確的基礎上,就應嚴格實施。父母決不能隻提要求,在行動上卻不加以督促。不嚴格要求孩子,遇到困難就放任孩子打退堂鼓,非但不能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反而會加重孩子的惰性,使孩子變得散漫任性。因為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如拾金不昧等,隻要有一回因私心雜念奪去了孩子好品德的追求,重新做起來就會變得困難了。

所以,對孩子的要求一旦提出,就應嚴格施行,毫不退讓,更不能輕易改變。這樣,才有助於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2.孩子有了好的表現要及時鼓勵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斯曾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讚賞。”著名作家馬克?吐溫也曾深有體會地說:“靠一個美好的讚揚我能多活上兩個月。”誰都希望得到別人對自己優點和長處的讚賞,天真爛漫的孩子尤其是這樣。因此,父母要抓住適當的時機,對孩子多加讚賞。

父母鼓勵孩子的方法有很多,對孩子來說,父母一句讚賞的語言,一個信任的神態可能都是不小的鼓勵。父母鼓勵孩子的機會也很多,孩子自己動手疊被、整理衣物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寶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真是好樣的!”;孩子為他人、為社會做了好事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關心他人、助人為樂是一種了不起的行為,爸媽為你感到自豪!”;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上遇到了困難、打擊卻不灰心,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困難是暫時的,爸媽相信,隻要你不向困難低頭,就一定會成功!”,等等。

3.嚴格要求自己,給孩子做好榜樣

孩子的許多習慣都是從父母那裏學到的。人們都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這話雖然有些絕對,但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卻是可以肯定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談舉止、所作所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但是孩子年齡小,分辨能力不強,整天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其習慣都會深深地打上父母的烙印。

一位家長說:對孩子的教育可以簡單到“從自身做起”這樣一句話。所以,父母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給孩子樹立榜樣。當然,父母也不是完人,但最起碼要避免“上梁不正下梁歪”,不要把自己的壞習慣“遺傳”給孩子。

4.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每一位年輕父母生下孩子的時候,都會感到無限的欣慰,全家人感到莫大的幸福,因為孩子會給家庭帶來幸福、歡樂,使家庭生活大放光彩。沉浸在歡樂之中的父母,沒有不想把孩子教育好的,然而由於教育方法不得當或者其他方麵的原因,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這份光彩很快就會消失,代之而來的則是無限的煩惱、痛苦和悲傷,甚至是社會的災難。

有關數據顯示:未成年犯人和普通未成年人之間的差異是父母對孩子思想品德的關心程度不同。未成年犯人父母往往是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學習功課、吃飯穿衣,思想品德在他們的教育理念中的地位是微乎其微的;普通未成年人父母則把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然後才是健康、學習功課等。“重智輕德”的錯誤教育觀必然會導致許多不良習慣的形成。

從道義上講,科學教育子女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馬克思說:“父母的職業是教育子女。”父母要放下架子,學會尊重孩子;在新知識麵前,要和孩子共同學習;從古代、現代的家教典故中學習,從身邊的好家教中學習。

作為父母,要自覺學習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特別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和矯正不良習慣的能力。

5.防微杜漸,及時矯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對於孩子的行為,父母不能聽之任之。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的壞習慣消滅於萌芽狀態,防患於未然。否則“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等到孩子的壞習慣發展到違法犯罪的行為時,就為時已晚了。父母應讓孩子明白“勿因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道理。對孩子身上已經出現的不良行為習慣,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及時矯正。

6.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雖然美國有專家研究發現,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但這21天是個平均數,養成的習慣不一樣,每一個人的認真程度不一樣,刻苦程度不一樣,所用的時間也肯定不一樣。

雖然我們無法確定讓孩子養成一個習慣究竟需要多長時間,但可以肯定的是,所用的時間越長孩子的習慣就會越牢固。所以,對於孩子每一個習慣的培養,父母都應做好心理準備,長時間堅持。這對父母來說是十分艱巨的任務,但為了孩子的終生幸福,廣大父母要不怕反複,要持之以恒。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才能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更有效地發揮。

可以說,一個好的習慣將使孩子受益一生。

2

教育孩子要勤儉節約

父母箴言

節儉是一種美德。它不僅能使我們家庭富裕、溫馨,還能培養孩子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奮發向上的品質。

某小學開學伊始組織了一次特殊的展覽。“展品”都是該校學生們丟棄的文具,包括橡皮、小刀、直尺、膠棒、圓珠筆、塗改液等,堆得像小山一樣。重要的是,這些文具幾乎還都能用。

尚能使用的文具為何無人認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們還沒有珍惜自己物品的意識,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節約習慣。

在這一代孩子的鉛筆盒裏裝滿了幸福,而這幸福來得太容易。父母們都覺得自己當年沒條件,而現在有條件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學習。於是孩子學習上要什麼給什麼,缺什麼買什麼。這就導致孩子不拿這些小東西當回事。

節儉是一種美德。它不僅能使我們家庭富裕、溫馨,還能培養孩子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奮發向上的品質。很難設想,一個揮金如土、貪圖享受的“小少爺”或“大小姐”,將來能成為艱苦創業的棟梁之才。

關於節儉,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從一無所有變成了全城最富有的人,許多人就去找他詢問致富的方法。富翁說:“假如你有一個籃子,每天早晨在籃子裏放進10個雞蛋,每天晚上再從籃子裏拿出九個雞蛋,最後將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總有一天,籃子會滿起來,”有人回答,“因為每天放進籃子裏的雞蛋比拿出來的多一個。”

富翁笑著說:“致富的原則就是在你放進錢包裏的十個硬幣中,最多隻能用掉九個。”

這個故事要說的是:除非養成節儉的習慣,否則你永遠不會積聚財富。一元錢對你來說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它卻是財富得以生長的種子。如果一個人能夠節儉地利用自己的收入,盡量減小開支,不支付不必要的消費,那麼幾乎所有人都能夠自給自足。

但不幸的是,這卻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一件事情。許多人甘願艱苦地工作,但是能夠做到生活節儉,量入為出的人卻非常少。那些把辛苦工作賺來的錢立刻就花掉的人,他們的收入沒有多久就會被吃喝一空,他們從不拿出一小部分作為積蓄,以備在疾病或者失業等緊急情況下使用。所以在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他們陷入了困境,甚至要破產。這些從來不為將來準備的人不會比一個乞丐過得更富足。

在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上,父母們完全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

我們不妨就以孩子常用的作業本來說。

鵬鵬上五年級了。平時他的作業本未用完就急著換新的。看著一本本未用完的本子,媽媽很心疼,多次提醒他,但收效甚微。

放假前,媽媽讓他把未用完的作業本整理一下,清點出來。清點完了,媽媽問:“一共有多少頁沒用的。”

答:“96頁。”

“能訂幾個本子。”

“每本30頁,可以訂三本。”

“如果我今天不讓你清點,你就把這些當廢紙扔了吧?”鵬鵬低下了頭。

媽媽又說:“一兩張紙,看起來不起眼,但積少成多,不用了,就是浪費。你平時最愛看書,你也知道造紙是多麼不容易!但你卻毫不心疼地把一本本沒用完的本子丟掉,這不是幾角錢的問題,這樣長期下去,你就會養成大手大腳、不注意節約的壞習慣。節儉,可是做人的美德啊!”

節儉其實就是一種理財教育,因為節儉就是一種理財觀。隻是有許多父母刻意避免在孩子麵前提到“錢”字,生怕過早讓孩子接觸錢而形成對金錢的錯誤認識。

而在美國,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從三歲就已經開始;在英國,政府決定在小學就開始設置理財教育課,並隨著年齡的增長開設不同的理財教育內容,讓孩子從小就正確地對待金錢和使用金錢,並學會初步的理財知識和技能。

現代消費市場上,琳琅滿目的商品不斷更新換代,它們不僅吸引著成年人的目光,對喜歡追求時尚的青少年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誘惑。

然而,生活在富裕國家比利時的孩子們,卻從八九歲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細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錢。在比利時,常常能聽到孩子們說“我還沒有攢夠錢,不能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我的錢要等到商品降價時才能用”之類的話,因為他們知道,父母在給零花錢方麵是絕不會遷就他們的。在比利時父母眼中,零花錢是孩子們初學理財的工具,而不是提供單純的物質享受條件。

翻開比利時孩子們的德育課本,你很難在裏麵找到專門教育孩子要節儉的話語或經典故事,因為學校和父母們更注重從生活道理上對孩子言傳身教。

在比利時,通常從八歲開始,孩子們每周就能從父母那裏得到零花錢了,但金額不多,多是幾枚硬幣。孩子們要想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必須一點一滴地慢慢積攢。雖然每個家庭給孩子零花錢的標準不一,但父母們培養孩子節儉意識的原則是一致的,即不會給孩子額外的“補貼”,他們必須有計劃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錢。當然,如果孩子攢的錢還不夠,而他又確實想盡快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可以先向父母借,然後再用以後的零花錢慢慢償還。這種辦法能讓孩子體驗到滿足消費欲所要付出的代價,從而幫助他們節製消費欲,避免任性消費。

布裏吉是五個孩子的母親,其中三個孩子用慢慢攢錢的方法買了手機,目前還有一個孩子正在攢錢,準備在三到五年後買一台電腦;還有一個孩子用向父母借錢的方法買下了自己喜歡的一張遊戲碟,但後來三個月的零花錢也被陸續扣掉了。這張碟對孩子來說得來不易,他付出的是三個月沒有零花錢的“代價”,學到的卻是在消費麵前應有的謹慎和思考。

對孩子來說,從小養成節儉意識既是一種美德,又是一種生活能力。父母的消費方式和行為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這方麵,父母們應謹慎行事。在花錢之前,先製定一個消費計劃,告訴孩子哪些該花、該怎麼花。

同樣,父母在給孩子零花錢時也應建議他們存一部分,並幫他們製定一個有計劃的消費“目標”。這樣,孩子們在買東西前就會再三權衡自己最需要什麼,由此學會選擇並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擁有所有喜歡的東西。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要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製定零花錢標準,尤其應該符合孩子的實際需要,不能一味地張口就給,更不該給孩子買大量禮物、品牌服裝和時尚用品。因為錢來得太容易對孩子們來說並不是件好事,它不僅會造成孩子自命不凡和不合群的性格,還會使他們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給他們將來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為了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建議父母們從以下幾點做起:

1.教育孩子正確認識金錢的含義

要讓孩子從小懂得錢是什麼,錢是怎麼來的和怎樣正確地對待錢財。

2.教孩子學會花錢

孩子的消費行為是由被動逐步走向主動的,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應該教孩子買東西,如何用錢,如何選擇物有所值的物品。教孩子把錢保管好,防止丟失、被竊。讓孩子養成先認真思考再花錢的習慣,避免盲目消費。讓孩子“一日當家”、記收支賬,是教孩子學會理財、培養節儉品質的好方法。

3.教孩子學會積累

孩子手裏的零用錢、壓歲錢應該有計劃地使用,適當積累。讓孩子在存錢、用錢的過程中養成節儉的好品質。

4.教孩子懂得量入為出

要讓孩子明白,花錢必須有經濟來源,花錢要看支付能力如何。即使家庭經濟富裕,也要堅持前麵提到的三條標準。

5.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浪費

讓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皆來之不易,隨意浪費是不珍惜勞動果實、不尊重勞動的表現。讓孩子經常參加勞動,體會勞動的艱辛。

3

讓孩子學會理財

父母箴言

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應多賺些錢留給子孫。事實上,這樣做隻會剝奪孩子自立生活的能力。多給孩子留一分錢,孩子便會多一分軟弱。父母所能給孩子的最寶貴的遺產,就是教會孩子自己去開辟生活,自己去理財。

亂花錢是許多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父母對孩子寵愛有加,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總是寧願自己節約,也要省下錢來滿足孩子的願望。殊不知,這種做法最終隻會使孩子變本加厲,內心的欲望不斷膨脹。

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每個父母都應該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主理財的好習慣。實際上,理財教育隻是一種工具和手段,其目的並不是讓孩子學會攢錢,或一定要讓他經商,而是要讓他成為一個能幹的、健全的、真正的人。

在美國等許多發達國家,父母從孩子三歲左右就開始對他們進行理財教育。這些父母大都認為,培養孩子自主理財的習慣,最主要的是讓孩子正確理解金錢。讓孩子認識到金錢在生活中是必需的,要得到想要的東西就必須用錢交換;自己所花的錢都是父母辛辛苦苦用勞動換來的,不是想有多少就有多少的;錢不是萬能的,金錢並不能買來親情、健康、生命等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理財的習慣呢?

1.讓孩子自己去開辟生活

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應多賺些錢留給子孫。事實上,這樣做隻會剝奪孩子自立生活的能力。多給孩子留一塊錢,孩子便會多一分軟弱。父母所能給孩子的最寶貴的遺產,就是教會孩子自己去開辟生活。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父母應該讓孩子對金錢有一種正確的觀念,如果孩子坐擁巨額家產,不用勞動也能滿足他們的各種貪婪的享受,那麼這無疑是把孩子推向了墮落的深淵。孩子由於體會不到掙錢的辛苦,他會無法控製自己的貪婪,從而會成為金錢的奴隸;一旦某天他沒有了錢,就有可能受人控製,走向墮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