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培養孩子從好習慣開始(2 / 3)

比爾·蓋茨甚至公開表示過:“我不會將自己的所有財產留給自己的繼承人,因為這樣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

2.給孩子錢要有節製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孩子越早接觸錢,就會越早具備理財的觀念,長大後也就越會賺錢,關鍵是家長如何教孩子花錢、理財。父母要學會用生活事例教孩子錢是來之不易的,花錢要有節製。

父母在給孩子零花錢時,一定要有節製,不可隨意多給,也不要有求必應,要把錢的數額控製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範圍之內。應給多少,數額應根據孩子的日常消費來預算,例如,主要包括餐費、交通費、購買學習用品的費用、必要的零食費等。

一般來說,從孩子一年級開始就可以給孩子一些零用錢。最好的方法是每星期的同一天,給孩子同樣數目的錢,這樣可以使孩子做到心中有數。隨著孩子年齡和責任心的增長,給孩子的零花錢也可逐步增加。

3.讓孩子控製自己的欲望

適當地拒絕孩子很重要,即使父母完全可以滿足孩子。父母也必須讓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每當帶著孩子走進玩具店或者商店的時候,孩子總是會沒完沒了地要求父母買各種玩具和食品等。這是許多父母感到頭痛的問題。

有一位媽媽非常明智,她每次帶女兒去商店前,總是先跟女兒說:“媽媽帶你去商店玩,你隻可以買一件你最想買的東西,價格在20元以內。你得先想好要什麼,如果你要好幾件東西,媽媽就不帶你去了。”女兒聽完“條件”後,總是高興地回答:“媽媽,我知道了,我最想要一個小娃娃,不過我還得去店裏看看什麼娃娃漂亮。”就這樣,媽媽雖隻給女兒買了一個娃娃,但孩子卻很高興。

4.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錢花到哪裏去了

當孩子手中有了一定數目的錢時,父母要幫助孩子科學合理地使用。許多孩子的毛病就是父母給多少就花多少,花完了再向父母要。針對這點,父母要督促孩子製定一個合理的消費計劃。當然,消費計劃主要由孩子來製定。

例如:父母在給孩子錢的時候,可以提出一個支出原則,讓孩子自己去製定計劃,父母不要幹預孩子製定計劃,但是要對孩子的計劃進行監督、檢查,看看孩子是否根據計劃合理地使用零花錢。通過父母的指導和監督,孩子就會提高理智消費的能力,能夠有所節製地花錢。

5.要教孩子一些少花錢的方法

告訴孩子,一個人可以在生活中盡量減少金錢的支出,這樣,手中的錢就會多起來。有什麼方法可以少花錢呢?

例如,買東西之前必須要想清楚是否真的需要,可以讓他在心裏問自己“我需要這個東西多久?”“是不是已經有其他東西可以替代打算要買的東西?”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有些支出是不必要的。教孩子每周在固定的一天去購物,不要天天購物。購物之前一定要列個清單,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買東西,不要見什麼買什麼。

6.經常性地讓孩子來持家

無論做什麼事,如果不能設身處地、親身去體驗,就無法知道其中的艱辛。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父母隻有讓孩子積極參與到家庭理財中,其理財能力才能得到快速提高。

為了讓飛飛自覺做到計劃開支、節約開支,媽媽提議實行家庭成員輪流理財。

到了飛飛理財的那個月,剛開始天天買雞鴨魚肉,大手大腳地花錢,不到10天,就用去了當月收入的一大半。爸爸提醒他,這個月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飛飛為難了,從此每天隻吃白菜蘿卜。結果,當月隻結餘20元。即便如此,媽媽仍鼓勵他說:“還算不錯,略有結餘嘛!零花錢也花得比前些日子少得多了。但以後理財還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認真地做好計劃開支,不能時而過緊,時而過鬆,要做到細水長流。”

那年暑假,他們一家三口外出旅遊。爸爸媽媽將旅遊理財的任務也交給了飛飛。買票時,飛飛考慮再三,還是買了硬座票。他說這樣三人往返車票可以省下500多元。買盒飯時,爸爸本來要給飛飛買15元的,但飛飛說一律買五元的。

讓孩子持家理財,可以讓孩子真真切切地體驗到理財的重要性,學會理財的方法,從而對理財有個明確的認識,並應用於實踐。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機會去買菜、交水電費、電話費等,讓孩子知道家裏的錢是怎麼花出去的,同時讓孩子知道一個家庭的必要開支,體驗到生活的艱難。

一些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父母,認為和孩子談家庭狀況,麵子上過不去,而且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其實不然,許多孩子在了解了家庭狀況後,反倒能夠替父母著想,控製自己花錢。

7.讓孩子花自己掙的錢

讓孩子花自己掙的錢,是培養其自立能力的重要方麵。也隻有花自己掙的錢,孩子才能真正長大。

國外很多父母都比較重視培養孩子的自力更生能力。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在孩子十幾歲的時候父母就應該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隻有在使用自己勞動所得的錢時才會比較珍惜。

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意識到勞動和工作的重要性,讓孩子明白:要獲得報酬,你就得工作。隻有工作,你才有工資用來買吃的、穿的以及支付水、電等家庭必要開支。

4

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父母箴言

分享中包含著寶貴的平等與博愛的思想。讓孩子學會分享,對於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而合作能力恰恰是孩子社會化過程的重要一步。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現在的孩子什麼也不缺,可是卻越來越小氣,越來越“獨”,越來越自私了。他們不願和別人一起分享,不會有福同享,別人的就是自己的,而自己的決不給別人。

這種“小氣”雖不是什麼大毛病,但如果父母不及時加以糾正,孩子將會成為一個不願與人分享、獨占意識很強的人,那麼將來他就很難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不善於和別人合作,就注定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被淘汰。所以,培養孩子從小與他人分享的意識很重要。

可是,小孩子能理解分享的含義嗎?當然可以,孩子並非沒有理解力。隻不過,孩子理解事物的方式與大人不同。通過口頭解釋大人就能明白的事情,你對孩子講半天,可能他都似懂非懂。要讓孩子理解,需要給他親身體驗、感受的機會。孩子體驗到了,才能理解。

所以,要讓孩子理解分享,根本的解決方法不是去說教,而是讓孩子與身邊的環境互動,去體驗,去感受,做到真正的理解。

父母很有必要為孩子創設充滿“分享”的家庭環境。孩子身邊所有的人、物、事件、情緒,共同構成他成長的環境。當環境中充滿了分享的意識、情緒、行為,孩子的“分享”也會從心底發生。如果說學會分享有一個終極目標,那就是孩子自發地分享,而不是被動遵守成人製定的“分享規則”。

分享不僅僅是簡單的行為,其中凝聚著寶貴的美德。它不像漢字、算術,我們可以直接教給孩子。讓孩子學會分享,關鍵在於體驗。

生活中見到過太多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其實也難怪,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的獨苗,被人捧著護著。屬於他的東西從不需要分給別人,不屬於他的東西父母長輩也會千方百計為他弄來。盡管開始隻是一隻蘋果一個梨,但滴水可以穿石。成長在這樣環境中的孩子,漸漸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斤斤計較,難以與人友好相處,更談不上與人分享、合作。

孩子表現出不合群、自私等“反分享”行為,大都是由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如果家裏出現以下情況,那父母們就要好好反省,看看孩子是否生活在“反分享”的環境中。要知道,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是培養不出懂得分享的聰明寶寶的。

在現實中,我們還要分辨和注意的一種現象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功利性的“偽分享”。

與誰分享?孩子當然會出於個人好惡,選擇自己喜歡親近的人,但父母會幹涉。常聽到父母跟孩子講:“你幹嗎把巧克力分給小明吃,他又從來不給你吃的。”父母把分享看成交換,從而抹殺了分享的本意——分享是為了讓別人和“我”一樣快樂,而不是用“我”的來換“你”的。

還有些父母特別排斥“有特殊需要的人”。這裏所說的“有特殊需要的人”,是指那些身體、智力有缺陷的殘障人士。在有些父母看來,如果孩子經常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模仿他們。或者有些父母會認為,這些人將來都在社會底層,跟他們分享以後也得不到什麼回報。同樣是功利心在作祟。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分享”的精髓就在於平等與博愛。人人平等,所以要“均分”;人人相愛,所以要“共享”。

分享中包含著寶貴的平等與博愛的思想。而讓孩子學會分享,對於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也至關重要,而合作能力恰恰是孩子社會化過程的重要一步。如果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慢、發展不足,那麼就算他發育健全,但身體、智能的優勢也不能得到充分發揮,最終會導致感情不成熟、不適應社會生活。

與人分享不是自發的,必須教給孩子怎樣去做。為了給孩子營造“分享”的家庭氛圍,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們還應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1.給孩子創設分享的機會

父母要鼓勵孩子多參加活動,讓他在與同伴共同活動時共同分享快樂。同時,也要經常提供孩子為父母服務的機會,比如吃水果時,讓孩子進行分配,若他分配得合理,應及時表揚強化。

2.讓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

孩子之所以不願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是失去。父母應該理解孩子這種難以割舍的“痛苦”,讓他明白自己對別人關心幫助後,別人也會回報自己同樣的關心與幫助,這樣彼此關心、愛護,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

3.不能讓孩子搞特殊化

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環境,不讓孩子吃獨食,防止滋長“獨享”意識。父母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知道自己與其他成員是平等關係,要求孩子做到好東西應該大家分享。

4.父母要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去關心幫助他人,使孩子從小受到良好家庭風範的影響,耳濡目染,就會養成同他人分享與合作的良好品質。小孩子不肯與人分享是很自然的,而且很小的孩子常常認為凡是他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是屬於他的。但是他們也喜歡討大人的歡心,如果教給他們分享,當他們五六歲時,一般能在大多數時間裏和夥伴一起好好玩。

5.學習合作

讓孩子看到一起工作和分擔任務的好處。或者告訴兩個孩子,他們可以得到一份好吃的東西,但必須兩個人分享。

6.告訴孩子必須分享

很多孩子願意在別人家玩人家的玩具,但是讓他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就不樂意了。如果是這種情況,你在客人到來之前,讓孩子挑選幾樣他願意讓別人玩的玩具,告訴他不要擔心玩具被弄壞。這樣當他無條件地與別人分享東西時,他能感到自己對這些東西仍有控製力,它們還是屬於他的。

7.不要期望太多

雖然孩子能夠學會分享,但它對孩子來說仍是個很難理解的觀念。在要求孩子把玩具拿出來讓別人玩時,一定要使他有足夠的時間玩自己的玩具。承認孩子的所有權會使他感到分享是在他控製之下的。

另外,父母對孩子的每個慷慨舉動都要及時表揚。

做到了這些,你就不愁自己的孩子太過“自私”了。

5

怎樣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

父母箴言

孩子是否誠實守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教育。對於孩子經常出現的不誠信行為,父母應該多從孩子的認識發展上找原因,千萬不要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看成是道德敗壞進而打罵孩子。

本傑明·魯迪亞德曾經說過:“沒有誰必須要成為富人或成為偉人,也沒有誰必須要成為一個聰明的人,但是,每一個人必須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誠信是人性一切優點的基礎,這種品質比其他任何品質更能贏得尊重和尊敬,更能取信於人。誠信是立身之本,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產,它能讓孩子保持正直,挺直脊梁、光明磊落地做人,還能給孩子以力量和耐力。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誠信的習慣,不喜歡孩子撒謊。孩子是否誠實守信,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父母的教育。對於孩子經常出現言行不一、不履行諾言的行為,父母應該多從孩子的認識發展上來找原因,不要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看成是道德敗壞而打罵孩子。如果父母從小就注意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孩子是可以養成誠信的習慣的。

那麼,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誠信的習慣呢?

1.給孩子樹立誠信的榜樣

教育孩子要誠信,父母自己首先要誠信。以誠信培養誠信,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人無信不立”,為了培養孩子的誠信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待孩子一定要誠信,不要說言過其實的話。有位母親經常警告孩子,如果再撒謊,就用針把他的嘴縫起來。孩子撒謊後這位母親真的會縫上他的嘴嗎?顯然不會,這位媽媽對孩子說的話本身就是不現實的,用這種方式來教導孩子不要撒謊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要糾正孩子不守信用的毛病,父母要做到言行一致。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很容易受到某種行為的暗示。如果父母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諾,孩子就會受到暗示,跟著模仿。

例如,父母如果答應了孩子星期天帶他到公園去玩,就一定要去。如果臨時有事,也要先考慮事情重不重要,若不重要,就要堅守諾言;如果事情確實比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說明情況,並爭取以後補上去公園的活動。而且,應該盡量避免這種推遲或失約的事情發生,這樣才能取信於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父母為了誘導孩子做某件事,總是輕易地許諾孩子某些條件,但是事後卻沒有兌現。孩子的希望落空後,就會發現父母在欺騙自己,他就會從父母身上得到一些經驗,那就是不守信的許諾是允許的,大人的言行也是經常不一致的,說謊是允許的,等等。一旦這些經驗轉化為孩子說謊的行為時,父母恐怕要追悔莫及了。

2.對孩子進行誠信品質的教育

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父母應該加強對孩子進行誠信品質的教育,從小就教育孩子守信用、負責任。告訴孩子,一個言而無信的人,是沒有人願意與他合作的。

進行誠信品質教育父母需要借助實例,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明白,誠信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誠信會帶來什麼惡果,誠信會有什麼收獲。

在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市,10歲的漢森正在與小朋友在家門口的空地上玩棒球。一不小心,漢森將球擲到了鄰居的汽車上,車窗玻璃被打壞了。

見闖了禍,其他小朋友都嚇得逃回了家。漢森呆呆地站立了一會兒,決定親自登門承認錯誤。剛搬來的鄰居原諒了漢森,但還是將這件事告訴了漢森的父母。當晚,漢森向父親表示,他願意用替人送報紙儲蓄起來的錢賠償鄰居的損失。

第二天,漢森在父親的陪同下,又一次去敲鄰居家的門,表示自己願意賠償。鄰居聽了漢森的話,笑著說:“好吧,你如此誠信,又願意承擔責任,我不但不要你賠償,還樂意將這輛汽車送給你作為獎賞,反正這輛汽車我也打算棄掉了。”

由於漢森年紀還小,不能開車,所以這輛汽車暫時由他父親保管著。不過,漢森已經請人修理好了車窗,經常給車子洗塵打蠟,就像是寶貝一樣。他經常倚在那輛1978年出廠的福特“野馬”名車旁邊說:“我恨不得快快長大,好駕駛這輛汽車。我至今仍然不敢相信它是我的。”漢森還說,“經過這個事件,我更懂得誠信是可貴的。我以後都會誠信待人。”

由此可見,誠信自有它的報償。孩子付出了誠信,他自然會收獲信賴。相反,如果孩子付出的是虛偽,那麼總有一天他也會受到別人的欺騙。

當然,誠信品質的教育必須從小時候培養,堅持不懈。父母應該教導孩子從小就做一個誠信的人,要始終如一地要求孩子,教導孩子出現缺點和錯誤時要勇敢承認,接受批評,絕不隱瞞。針對社會上那種坑蒙拐騙的行為,父母要態度鮮明地進行批判,要讓孩子堅信,這種弄虛作假的行為是必將受到懲罰的。隻有這樣,孩子長大以後才能成為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3.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

孩子不誠信的行為大部分是出於某種需要,如果孩子合理的精神需要、物質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他必然會尋求滿足需要的辦法,如果父母對這種合理需要過分抑製,孩子就會換種方式,以某種不誠信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父母應該認真分析孩子的需要,盡量滿足其合理的部分。

要分析孩子的需要,父母應該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裏話,而不要以成人的想法推測孩子的心理。當孩子向父母講述了他的需要以後,父母應該跟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現在可以滿足的,哪些是將來才能滿足的。然後及時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對不必當時就滿足的需要可以留到以後慢慢滿足;對於不合理的需要,則要跟孩子講明道理。如果父母不善於判斷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可以請教老師或其他的父母,也可以閱讀相關的書籍,避免盲目行動,給孩子“可乘之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