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培養孩子從好習慣開始(3 / 3)

如果孩子出現了言行不一致的行為,父母一定要及時指出來,嚴肅地向孩子講明道理,並督促孩子認真履行自己的承諾。同時,父母還可以講講信義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讓孩子懂得履行自己的諾言是多麼重要。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還小,或者覺得事情無關緊要就放縱他們的缺點,這樣,孩子會不斷強化不良的行為,從而形成不良的品格,進而影響他的人生。

4.相信孩子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父母:他們要求孩子吃完飯在房間裏學習半小時,結果卻每隔五分鍾進去看一下孩子是否在偷懶;他們要求孩子去買件東西,也總擔心孩子把多餘的錢買零食吃。

父母們的這些行為,往往導致孩子用撒謊來對抗,而父母們卻認為自己的懷疑是有根據的,這就更加滋長了孩子的不誠信。

5.父母要敢於承認錯誤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都有可能不自覺地對孩子講一些不誠實的話,或者講過的話沒有兌現。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向孩子承認錯誤,以求贏得孩子的信任。

媽媽曾經給森森講過一個撒謊後鼻子會變長的故事,森森對此深信不疑。

有一天,森森在學校裏又聽到了這個故事,於是回家跟媽媽說:“媽媽,以後我不會撒謊的,撒謊的人鼻子會變長的。你們也不要撒謊啊,要不也會長出長鼻子的。”這時,媽媽覺得有必要給森森講講關於故事情節真實性的問題。

媽媽對森森說:“孩子,其實這隻是一個童話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說謊是不會長出長鼻子的,隻會受到良心的譴責。”

森森有點迷惑了:“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說謊了?”

“當然不是,”媽媽回答,“一個人應該說實話,他說了謊話就會失去朋友,這比長長鼻子還要可怕。”

年幼的森森這才真正明白,童話故事是虛構的,但它並不是不誠實的表現,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勸人們要講真話。

6

父母是孩子愛心的直接播種者

父母箴言

對於一個人的個性發展而言,沒有什麼能比愛和善良更重要了,這是孩子將來親和社會的基礎和前提。家庭是最重要的愛心培育基地,父母則是最直接的愛心播種者。

愛心是非常重要的素質,它是人性的基礎。一個沒有愛心的人,就是一個冷漠的人,一個與社會脫節的人。

愛心的產生,是基於個體的社會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品質,而是在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漸形成的習慣性心理傾向。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嬰兒一歲前就對別人的情感有反應,如果旁邊有孩子哭,他會隨之一起哭;一兩歲時,孩子看到別人哭,就會拿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安慰,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並有了試圖減輕別人痛苦的本能,隻是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好;到了五六歲時,孩子開始進入認知反應階段,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麼時候該讓他獨處。

這些都是孩子愛心的自然表現,但如果後天得不到很好的培養,那麼他的愛心就會逐漸消失。因此,孩子有沒有愛心,關鍵在於父母的引導和培養。

對於一個人的個性發展而言,沒有什麼能比愛和善良更重要了,這是孩子將來親和社會的基礎和前提。孩子的愛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逐漸形成的,是一個從外在到內在、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愛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愛心播種者。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的愛心呢?

1.給孩子樹立關心別人的榜樣

俗話說: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有效的。要使孩子富有愛心,父母必須從自己做起,從孩子一生下來就開始做。

有一對知識分子父母,他們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們總是以身作則,並以此來引導孩子。

他們孝順長輩,在家裏,總是給長輩倒茶、盛飯、搬凳子;逢年過節給長輩買東西、送禮物,父母總是讓孩子知道,還常常請孩子發表意見該送長輩什麼禮物。逢到單位組織旅遊或搞活動,如果能帶家屬的,他們總是帶上孩子和長輩,這樣既能讓孩子與長輩都能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是,又能讓孩子從中體會到父母對長輩的關心。

他們關心孩子,對孩子說話總是溫和、體貼,還常常與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和表揚,讓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他們夫妻之間互相關心,在餐桌上,總是不忘給愛人夾對方愛吃的菜;每逢出差,在給孩子買禮物的同時,總不忘給愛人也買一份;吃東西的時候,他們總會提醒孩子給爸爸或媽媽留一份。

他們還注意使用愛的語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會兒!”“別著急,我來幫你!”“謝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等。這樣,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也學會了去愛他人。

2.教孩子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愛心培養還需要教孩子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父母可以經常讓孩子把自己痛苦狀態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情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

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可以啟發孩子:“想想你摔倒時,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難受,我們快去扶起他,幫他擦擦臉。”這樣,孩子的同情心不知不覺就培養起來了。

3.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他人是愛心的一種體現。缺乏同情心的孩子隻關心自己,隻顧自己的快樂,而無視別人的痛苦,甚至會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孩子養成這種習慣是很可怕的。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比較會關愛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要學會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從側麵來教育孩子關心他人、關心動物。比如,在看電視的時候,如果出現動物弱肉強食的畫麵,父母可趁機對孩子說:“多可憐呀,人可不能這樣子!”

人們發現,幼年時期飼養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細膩,心地比較善良。相反,從小沒有接觸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冷漠,與同學發生矛盾衝突時表現為衝動易怒,出口傷人,行為粗魯,並且會欺負弱小的同學。因此,隻要孩子願意養小動物,父母應盡可能允許他去養。在家中養一些小狗、小貓、金魚等小動物,或者養一些花花草草,讓孩子去照顧,這樣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愛心。

4.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

父母們總是擔心孩子吃苦頭,擔心孩子遭受挫折。盡管自己麵臨著許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盡管自己情緒不穩定,有許多不快樂的事,但父母總是竭力在孩子麵前保持平穩。父母總是極力避免孩子過早地承受生活重擔,其實這樣隻會使孩子越來越缺乏愛心。父母要學會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

有位職業媽媽,每天要叫兒子起床,然後趕著去上班。有一天,剛上小學的兒子又賴床了。媽媽生氣地對兒子說:“我也想像你一樣睡懶覺,不用去上班。可是,我卻沒辦法,我得去上班掙錢,你們學校馬上要付學費了。你知道嗎?”沒想到,這次兒子乖乖地起床了。從此,兒子總是會自己主動起床。

由此可見,父母不要刻意向孩子隱藏生活的艱難,而是應該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實情況,讓孩子從小就學著與父母一起分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隻有勤快的孩子才會懂事,知道關心體貼別人。

5.父母要在重要事情上引導孩子

許多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也能做到關愛周圍的人和事物。但是,當孩子遇到不被別人關愛的情況時,孩子的內心往往就會感到失落。更重要的是,他對父母教育自己要關愛周圍的人和事物會產生一個不良的判斷,認為關愛別人得不到回報。這時候,父母要及時察覺孩子的心理,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引導。

6.學會接受孩子的愛

許多父母往往隻要求孩子好好讀書,根本不要求孩子去做別的事情。

“三八”節到了,幼兒園的阿姨讓孩子們想辦法給母親過節。孩子們決定給母親送上一杯濃濃的、甜甜的糖水,讓媽媽感到生活是非常甜美的。事後,阿姨找到孩子們了解情況。

一個孩子說:“那天,我早早就等著媽媽下班,一聽到她下班的腳步聲,我就跑上前去,給她遞上濃濃的、甜甜的糖水。媽媽一飲而盡,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還親了我一口!”

另一個孩子說:“我可沒有你那麼幸運。我跟你一樣,早早做好了準備,媽媽見到我,卻說:‘這是幹嗎?你少來這一套,得幾個100分比什麼不好?’”

第三個孩子說:“我媽媽的臉,是在喝了一口糖水後耷拉下來的。她說:‘傻丫頭!你到底擱了多少糖啊?’”

這三位媽媽中隻有第一位媽媽懂得要讓孩子做一些事情,父母應該接受孩子的愛。其他兩位媽媽都忘記了應該向孩子索取一些愛,培養孩子的愛心。這可能讓孩子們誤認為,原來父母是不需要愛的,他們隻需要成績。一旦孩子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以後他什麼都不過問了,他們會變成不懂愛、不會愛的冷漠的人。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當中,讓孩子去愛他人,同時也要安心接受孩子的愛,這樣,孩子才會更有愛心。

7

培養孩子的孝心

父母箴言

百德孝為先,孝不僅是一種美德和責任,也是一種做人的態度,它應該是代代相傳的東西。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孝順,那麼他的人品也將是值得懷疑的。父母應該強化對孩子的孝道教育,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孝順的孩子。

大家知道,烏鴉雖然外表醜陋,但在養老、敬老方麵卻堪稱人類的楷模。當烏鴉年老不能覓食的時候,它的子女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給老烏鴉,且從不感到厭煩,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

孝與不孝隻在於一個人的心念之間,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一個人就更應知此道理。隻是孩子太小,還沒有明確的是非觀,他們是否有孝心就看父母的教育了。

近年來,很多家庭患上了“四二一綜合症”,即四個老人和一對父母共愛一根獨苗,溺愛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武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馮德全教授等研究人員對武昌區1000個兒童家庭溺愛孩子的情況作了調查,概括出10種溺愛現象,這裏摘錄一些,便於家長朋友“照鏡子”。

1.過分注意孩子,把孩子當作歡樂的中心,一家人圍著他轉。

2.輕易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對孩子有求必應。

3.對孩子放任自流,生活懶散,允許孩子的飲食起居沒有規律。

4.不敢嚴格要求,害怕孩子哭鬧,隻有祈求央告。

5.不讓勞動,剝奪獨立要求,一切包辦代替。

6.大人管教不一,當麵袒護孩子,導致孩子是非不分,性格扭曲。

7.給孩子特殊待遇,使孩子變得自私自利。

8.孩子在家中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

長輩盲目的愛是否得到了回報呢?先看看下麵這個真實的故事吧。

奶奶六十大壽,孩子非要先吃一塊生日蛋糕,爸爸不允許,孩子犯了橫:“不讓我先吃,你們也別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奶奶哭著說:“我愛你12年,你愛我一天也不行嗎?”

12年的愛得到的回報卻是“愛我一天也不行”,令人寒心,發人深省。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冷酷無情、自私自利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過於溺愛孩子,沒有使他們養成孝敬老人的習慣。

1992年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進行的一次跨國調查,其對象是日本15所中學的1030名學生,美國13所中學的1052名學生,中國大陸21所中學的1220名學生。問:“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誰?”結果,日本學生認為第一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美國學生認為第一是父親,第二是“球星”,第三是母親;而中國學生前10名尊敬的人中竟沒有養育過他們的父母!

現實確定如此,家裏有好吃的,老人總是先讓孩子嚐,孩子卻很少請爺爺奶奶吃;孩子生病,長輩更是忙前忙後,百般照顧,而長輩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那麼,被日本孩子尊為第一的日本父親到底是如何愛孩子的呢?

有個日本小朋友寫了一篇作文,叫《懶爸爸》,為什麼稱之為“懶”爸爸呢?他寫道:我摔倒在地上,哭著要爸爸把我扶起來,可爸爸卻用鼓勵的眼光看著我,不緊不慢地說:“你自己爬起來嘛。”我隻好自己爬起來。我的校服髒了,媽媽要替我洗,爸爸卻說:“讓他自己洗!”我隻好硬著頭皮自己去洗。家裏的一些東西壞了,爸爸不但不管,還找來工具逼著我去修理,就這樣,爸爸“懶”得做的一些事,我卻學會了……

最後,這位小朋友以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意,深情地寫道:“懶”爸爸,你的良苦用心,我真心領會了。

這樣的家長反而使孩子感到尊敬,令我們深思。

事實已告訴了我們,今天強化孝敬父母教育的重要性,孝敬父母是孝敬長輩的起點,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假如孩子連孝敬父母都不懂,又談什麼尊敬其他長輩?談什麼關心他人?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和老人呢?

1.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榜樣

家長要給孩子講道理,舉實例,讓孩子明白長輩辛苦勞動換來了一家的幸福,理應受到孩子的尊敬。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寫過一個《爺爺和孫兒的故事》。

爺爺老了,行動不便,吃飯時口水鼻涕一起流出來,兒子、媳婦嫌他髒,不讓他同桌吃,把他趕到灶邊獨個吃。

有一次,爺爺不小心把吃飯的瓷碗打碎了,兒媳破口大罵:“老不死的,以後給你一個木盆吃飯算了。”過了幾天,夫婦倆發現兒子米沙拿著斧頭好像在做什麼東西,爸爸問:“米沙,我的寶貝,你在做什麼?”米沙一本正經地回答:“親愛的爸爸,我在做木盆,等到你和媽媽老了用它吃飯,免得打碎碗。”

這時,這對夫婦猛然醒悟,感到十分慚愧,把自己的父親請回來,並拿出家裏最好吃的給老人吃。

故事的道理很明白,父母是榜樣,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學習父母、效仿父母。

2.要從小事做起

讓孩子多體驗,如讓孩子關心父母健康,參與家務勞動,父母生病時讓孩子照顧,端水送藥等。

經常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很必要的,因為隻有在他們有了切身體驗之後,他們才能領會父母照顧他們的辛苦,從而知道體諒父母,盡自己的力量幫父母做事,為父母分憂解愁。

父母要使孩子懂得:在家庭中,他不僅有享受父母愛撫的權利,同時又有自己應盡的義務。比如,聽從父母對於飲食起居、生活製度和用品購買的合理安排,樂於接受父母的正確要求,並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等。在這種和睦的家庭氣氛中,孩子對父母的尊敬就會自然養成。

在獨生子家庭中,孩子在物質和精神方麵都享受到最大的愛,如果這種愛僅僅是向兒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溺愛,甚至還沒有脫離動物的本能。隻有把大家給予孩子的愛轉化為孩子對大家的愛,這才是理性的愛,才是愛的升華。

王凱是個獨生子,但他卻對爸媽缺少關切之情,也不能正確理解爸媽對他的愛心。為此,父母感到很傷心。在一位教育專家的建議下,王凱的父親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

雙休日爸爸騎車帶王凱到公園裏玩。回家的路上行人稀少,爸爸問道:“你覺得騎車有意思嗎?”王凱說沒騎過,不知道是否有意思。爸爸問他想不想試一下,王凱高興地表示同意。於是爸爸騎坐到後車架上,雙手伸直了把住車把,王凱跨到大梁上騎車,憑自己的操作使自行車滾滾向前,這使王凱興趣陡生。可他畢竟還小,騎過800米後就有些體力不支了,額頭上也滲出了小汗珠。

最後他喘著粗氣停下來,好奇地問:“爸爸,你騎車帶我上學也這麼費力嗎?”爸爸說:“盡管我力氣大些,不過每天也都挺累,尤其是上坡時更費力氣。”

星期一爸爸照常騎車帶兒子上學。騎到一個上坡處時,坐在後邊的王凱忽然跳下來,用一雙小手推起車來,爸爸心滿意足,真誠地說了一句:“感謝兒子,你現在知道關心別人了,這太使我高興了。”

王凱為什麼變了?當然是專家的方法起了效果——讓孩子多體驗。隻有讓孩子體驗到別人的疾苦,才能激起他們的愛心和同情心,從而促使他們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3.父母應樹立自己的威信

有威信的父母才能獲得孩子的尊敬。父母的威信,嚴厲打罵“打”不來,單純疼愛“疼”不來,用錢買它“買”不來,反複說教“說”不來;隻有在他們自己模範行為的影響下,在他們對孩子的幫助中,威信才能真正樹立。

父母的威信來自他們的事業。當孩子閃動著好奇的眼睛開始觀察周圍世界的時候,家長就應該向他說明自己的工作。比如,爸爸是一位建築工人,他可以指著新建的大樓告訴孩子,“這是爸爸親手建成的,會有許許多多的人高高興興的搬進去住。”

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很能幹,這種自豪感可以讓孩子從心底裏尊敬、佩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