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不斷強化孩子的好習慣(1 / 3)

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的,它就像植物的嫩芽一樣需要父母去精心的嗬護。孩子養成了好習慣很不容易,做父母的千萬不要對此視而不見,這時,父母一個善意的鼓勵與肯定或許就能使孩子的好習慣得到強化。

8

讓孩子成為真正的動手操作者

父母箴言

教導孩子動手“操作”是一件很複雜的事。如果沒有適當的教導,孩子的操作便會亂七八糟,而這類雜亂無章的動手操作正是孩子的特征;如果父母能對其加以指導,使其動作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這樣孩子便會靜下心來,成為一個真正的動手操作者。

“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換句話說就是,要開發孩子的智力,最簡單高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多運動自己的雙手。特別是幼兒時期,孩子的大腦發育很快,雙手動作靈活,這時多動手更能促進頭部機能的發展,使大腦變得更聰穎。世界上有許多奇思妙想,都是通過手變成現實的:勞動的手創造了世界,也造就了人類。

所以說,培養孩子從小動手操作的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實踐也證明,許多成功人士所取得的成果,也都是通過無數次動手操作才取得成功的。

諾貝爾,世界傑出的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17歲時赴外國學習和參觀,學習機械、化學等知識,回到瑞典後從事硝化甘油的研究工作。之後一直從事炸藥的研究、製造、生產、銷售工作,同時也涉及其他的科學領域。

在諾貝爾的一生中,他的父親對他的影響最大。他的父親是一個“發明狂”。在父親的影響下,諾貝爾對炸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有一次父親帶諾貝爾去參觀自己的火藥工廠。諾貝爾接觸到了許多使他感到新奇的事物。此後,諾貝爾就更加勤奮地閱讀各種書籍,尤其是有關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有關機械、物理、化學方麵的書,好讓自己快一點明白父親所說的那些陌生的東西。他在父親的書架上,找出化學讀本,翻看製造火藥的方法。當他發現火藥就是用硝石、木炭硫黃混合製成的時候,興奮不已,並準備親自嚐試火藥的威力。

備齊了原料,他便在藥品庫中找到裝硝酸鉀的瓶子,並把裏麵的白色粉末倒在小袋子中,拿回家後立刻關起房門開始做實驗。經過一次次改進,他終於找出了一種最佳的混合比例,使火藥的威力顯著增強。在實驗中他不斷總結經驗,還發現一個有關炸藥的基本原理:把火藥包紮得越緊,爆炸的強度就越大。

就這樣,諾貝爾從遊戲中、從不斷的實踐中完成了一個突破,為他以後從事炸藥事業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這一步來自於他對自然的好奇,來自於他對書本的鑽研,來自於他對危險的無畏,最重要的是來自於他反複的實踐操作。可以說,是“手”為創造力提供了一套“有思想的工具”。

培養孩子善於操作的好習慣,是為了使孩子的身心頭腦更協調,這也是家庭教育工作的關鍵和指南。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自由就是動作,動作是生活的基礎,動作練習具有發展智力的作用;教導孩子動手“操作”是一件很複雜的事,如果沒有適當的教導,他們的操作便會亂七八糟,而這類雜亂無章的動手操作正是孩子的特征;如果父母教他們動手操作,使其動作有明確的目的性,孩子便會靜下心來成為一個真正的動手操作者。

“手是偉大的!”,父母培養孩子從小動手操作的好習慣,相當於給孩子埋下了一顆“長青果”。至於如何培養孩子從小動手操作的好習慣,我們建議父母從以下幾點入手:

1.讓興趣引導孩子勤動手

孩子對身邊的一切新鮮事物都有著很強的好奇心,這是由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孩子會認為幫助父母是一件很光榮的事,父母應趁此機會讓孩子勤動手,並引導其成為一種習慣。

孩子常常會擺出“小大人”的樣子,說“我自己來,我會”“媽媽放手,我能”等言語。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哪怕孩子是要移動一隻漂亮的花瓶,而且孩子很可能會把它打碎,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因為打碎的隻是一隻花瓶,換來的卻可能是孩子的自信或孩子勤動手的好習慣。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用一些廢棄物品與孩子共同動手製作工藝品,比如用蛋殼製作人頭像或用泡沫雕刻一些形狀簡單的東西。這樣一方麵能讓孩子從小認識到雙手的魅力,並讓其懂得生活中有很多廢棄物是可以利用開發、變廢為寶的;更重要的是,“成就感”可以增強孩子動手的興趣。

平時要多買一些手工製作圖片或書籍,讓孩子從中展開製作的想象力,並逐步培養自己動手製作的興趣。多讓孩子做一些動手的遊戲,像折紙、剪紙、粘貼、組裝玩具等,多為孩子提供動手的機會。

在孩子做的時候,父母可以在一旁觀察、鼓勵,或適時地加以協助。如果他實在做得不理想,也不要責備他。可以在孩子離開現場後再略加收拾,因為孩子的自尊心往往致使他不願意接受父母的幫助。

2.鼓勵動手,增強孩子的信心

稱讚是鼓勵孩子、增強孩子信心再合適不過的一種激勵方式。

當孩子做出一些“小成績”的時候,你不要忘記告訴孩子,他們是多麼的優秀;當孩子幫你做了某一件“小事情”的時候,切不可忘記告訴孩子,你是多麼的感激他們對你的幫助。這種真誠的感謝會令孩子更積極、更認真、更負責地做一個自信、熱愛勞動的好孩子。

比如說,媽媽在摘菜時,可以讓孩子參與,並以遊戲競爭的形式看誰摘得又快、又多、又好。媽媽可以做點“小文章”——故意輸給孩子,以增強孩子動手的信心。當下次再摘菜時,孩子就會主動請纓挑戰。當孩子發現成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並從中發現了自身能力和潛力時,他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

不要讓孩子失去動手的機會。有時父母會因為孩子動作太慢、太笨,而代替孩子去做。這樣容易使孩子養成依賴心理,產生很大的惰性。不要強迫孩子做其不願意做的事,或者其力所不能及的事,希望孩子做的,一定是孩子能夠完成的,否則會挫傷孩子的信心與勇氣。因為父母一個否定的眼神或一聲消極的語氣,都對孩子有極大的“摧毀力”;相反家長一個讚賞的表情或一句激勵的話語,又有著使孩子充滿自信並取得成功的力量。

3.手腦結合開發孩子的智力

孩子的動手能力是對大腦發育最好的刺激。三歲前父母應該教孩子握筆、寫字、做手工、拿筷子等,動手的同時就將新的刺激源源不斷地輸入大腦。腦的使用度愈頻繁,其成熟度就會愈高。

腦越用越靈,手越用越巧。因此,父母應該安排孩子做一些必要的家務活。例如,起床後自己疊被、掃地、擦桌子、飯後洗碗、刷鍋、購買小件物品等。這些應當要求孩子主動來做,這對孩子能力和責任心的培養作用都不可小視。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小實驗,讓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開發智力,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孩子的思想及時地由被動操作向主動實踐轉換,從而養成手腦並用的好習慣。

9

不要扼殺孩子的創造性

父母箴言

要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先要培養孩子對事物的興趣。隻有從興趣入手,才能使孩子對問題產生疑問,並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去深入了解問題的實質,直至問題解決,進而才可能會有富於創造性的東西產生。

創造力是一項綜合能力,它與一個人的興趣、質疑能力和模仿能力的關係非常密切。隻有理清創造力與這三者的關係,才能掌握創造力的本質,才能找到各式各樣的方法來培養孩子超常的創造力。

1.興趣是培養富於創造好習慣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與其對所從事事業濃鬱的興趣是分不開的,興趣是他們探索精神的先導和發揮創造力的門戶。反過來說,一個生氣勃勃和富於創造精神的人,也總能睜大敏銳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進而產生更加濃鬱的求知興趣。

詹天佑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工程師。他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是我國第一條鐵路,他還參建了商辦的粵漢鐵路等。這一係列的成就離不開其兒時所養成的對新鮮東西存有好奇的習慣,強烈的好奇心是創造的原動力。

詹天佑自小就打心眼裏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他最喜歡看有關工程、機械方麵的畫報,他可以不厭其煩地看一遍又一遍。看不明白的地方就問,因此他還很愛提問題。他心靈手巧,能把一些有趣的東西一筆一筆地抄下來,自個兒琢磨。就這樣,還不滿10歲的詹天佑從畫報中得到了無限的樂趣。自然而然地,詹天佑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人小孩都稱他為“機器迷”。

詹天佑家裏有一座自鳴鍾,他看來看去像發現了新奇事一樣,就心裏納悶:自鳴鍾為什麼能告訴人們鍾點呢?他為什麼一點也不知疲倦呢?他決定要打開這個“秘密”。後來,他就偷偷地把這座自鳴鍾的機件拆下來,再裝上。今天拆裝一個部件,明天拆裝另一個部件,把整個鍾的全部機件都瞧了一遍,終於弄清楚了自鳴鍾的構造和原理。而且他能有條有理地講給小朋友和大人們聽。詹天佑對工程機械研究興趣的幼芽,便由此一點點地萌生了。

19世紀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認為,兒童厭惡某種事物並不是天生的,而是“不良教育的後果”。在孩子個性心理素質的發展過程中,興趣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父母們都懂得培養孩子正當興趣的重要性,但又常常被這一問題所困擾。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正當興趣呢?

(1)不斷強化孩子的中心興趣

興趣是創新的基礎。孩子對某件事情感興趣,做起來可能就會事半功倍。因為興趣會使孩子主動,上進,這更有利於進一步開發孩子的獨創能力。

孩子興趣廣泛並非是什麼壞事,但如果在眾多的興趣之中沒有中心興趣,將來就很難有誌趣。而一般來說,孩子中心興趣的培養,要經過孩子的自我淘汰與自我淨化,它需要一個過程。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明智的家長會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因勢利導,最終讓孩子自我選擇。父母強加幹涉是不會有好效果的。

人們通常所走的成才之路是這樣的:興趣—愛好—鑽研—成功。也就是說,興趣是成才之路的起點。中心興趣形成後,需要強化,即興趣的鞏固。興趣的強化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不斷地用豐富而生動的事實去強化。強化興趣的目的是為了使興趣變成愛好,即行為、實踐、鑽研。成功是目標導向,即把愛好升華為誌趣,產生自學的內發性的動機力量,矢誌不渝地去努力。孩子的能力有大有小,稟賦有高有低,但隻要能沿著這條成才之路走下去,就能成為社會所期盼的創新人。

(2)讓知識走進孩子的內心

孩子都是“性情中人”,他們總是在某種情緒中認識事物。事物在他們眼裏都帶有感情色彩,往往擬人化,這就是為什麼孩子都喜歡童話故事的緣故。他們很難像成人那樣平靜、冷靜、客觀地認識事物。隻有能觸及他們感情的東西,才能被他們更深切地感覺、記憶、理解。孩子更像是文學家,而不像是科學家。根據這個特點,我們在提高孩子知識水平的時候,一定要考慮他們的情緒狀態,讓枯燥乏味的知識養料真正走進孩子的心中。

有一個教育家給學前班的孩子們上課。他準備了一個“發言球”,從講台上拋出去,嘴裏說“3 5=”,哪個孩子接到球,哪個孩子就說出答案,孩子們學得很高興。聽課的老師有的就不理解,認為這樣做浪費了一道程序,不如直接提問來得省事。教育家回答說:“當然也可以提問,但是沒有‘發言球’,孩子也就沒有了學習的興趣。”

孩子由認識事物到喜歡事物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的,那就是“興趣”。對孩子來說,一開始任何事物都是茫然的。因此,當他們認知事物的時候,一定要指導他們把有關知識和他本人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這樣才便於他們理解並產生興趣,否則就會事倍功半。也就是說,要想讓孩子了解事物,必須讓這個事物走進他的心、引起他的興趣。

(3)創造成功的條件

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以旁敲側擊的方式增強其信心,從而讓孩子滿懷信心地創造成功。

許多家長不顧實際,對孩子進行超前學科教育,或硬性教育,使孩子飽受失敗的痛苦,以至於學習興趣蕩然無存。父母應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供成功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嚐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孩子逐步形成了學習興趣,他們便會“不用揚鞭自奮蹄”。

2.質疑是創造好習慣的起點

創造習慣的培養,需要從孩子質疑能力的培養開始。父母必須有這種教育的戰略眼光,從小重視培養孩子的質疑能力。通俗點說,就是多問“為什麼”。

質疑能力是科學進步的起點,是創造力的前提。當牛頓提出“蘋果為什麼落地”時,就預示著探索地球引力問題的開始。創造力往往是從問題中產生的。所以說,創造力是不失時機地給孩子以充分發揮智慧潛能的機會。對孩子一些看似荒唐的提問,父母應該報以重視的態度,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去行動,使孩子的創造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當你陪孩子在公園散步,孩子眼望大樹發呆時問“為什麼樹的枝葉一邊多一邊少呢?”這時你耐心地回答說:“陽光充足的地方,樹的枝葉就茂盛一些,相反則少。”

孩子緊接著問,“為什麼有陽光的地方,大樹的枝葉茂盛?”……麵對這一連串的追問,你要盡力且耐心地認真解答。使孩子從“為什麼”中得到啟發,產生刨根問底的思維意識,同時擴展想象力的範圍。

可以說,創造習慣的培養與思維、想象習慣的培養方法有許多共同之處,在提高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能提高孩子的創造力。還有孩子想象力的培養方法也是創造力培養的方法。這也說明,好習慣之間是有連鎖效應的,因此孩子的好習慣的形成是全麵發展的結晶。

3.“模仿”是培養創造習慣的最初模型

模仿就是孩子對人、動物、事物的表麵現象的仿效,這是創造的開始。模仿是孩子的本能,也就是說,孩子往往先觀察事物,進而才對事物進行模仿。但是很多人認為,發展孩子的模仿能力,是缺乏創造力的表現。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我們不能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其實孩子的創造能力往往是從“模仿”中產生聯想,進而啟發思維運動,最終才向創造力的方向逐漸發展的。

比如說,孩子常常會把身旁的一些碗、勺、奶粉一類的東西,當作模仿大人做飯的“道具”,並會自擬一些“劇情”,有聲有色。對於孩子來說,這種“創造性的模仿”將會增加他們的生活常識。當然在培養孩子“模仿”的過程中,父母正確的引導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對影視中的一些打殺、抽煙等鏡頭,在孩子的心中有時會產生“很酷”的新鮮感,一旦孩子對其產生好奇心,就容易“模仿”。此時,父母就需要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告訴孩子哪些模仿對象是健康的,哪些會產生不良後果,培養孩子從小對“是與非”的分辨力。

在這裏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要忘記孩子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

此外,父母為孩子創設良好的環境,對開發孩子的創造能力也是有所幫助的。比如說,給孩子買一些玩具、積木、實驗器具或書籍、資料等,讓他們的創造力在遊戲中自然產生、在實驗中得到實踐論證、在書籍的指導下更係統。

10

給孩子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

父母箴言

善於觀察的好習慣是一個人智力活動的基礎,是學習與創作的基礎。培養孩子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讓孩子學會運用自己的眼睛,這就相當於給了孩子兩雙眼睛:一雙在尋覓,另一雙在思索。

仔細觀察是一個人取得一切偉大成就的必備素質,藝術家、科學家需要它,醫生需要它,工程師需要它,孩子將來要想有所成就更需要它。可以說,善於觀察的好習慣是一個人智力活動的基礎,是學習與創作的基礎。

在教育界,經過長期的摸索之後,人們終於看到了兒童遊戲所具有的意義和作用。一度被看成單純無目的的遊戲或頑皮,最終被認為是一個獲得知識、為日後打基礎的過程。在培養孩子善於觀察好習慣的時候,父母應該注重培養孩子從實物中獲得知識的樂趣。

哲學家的根本特點就在於,他們能夠觀察到別人所忽略的事物之間的關係;而詩人則能夠看到眾人看不到的美妙事實。因此,係統地培養孩子的觀察習慣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的任務。

卜鏑,八歲時獲全國兒童畫比賽一等獎,九歲時出版新中國第一本個人兒童畫集,並先後在青島、深圳、香港、澳門、台灣、荷蘭、德國等地區和國家舉辦個人畫展。他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兒子取得成功的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