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不斷強化孩子的好習慣(2 / 3)

當卜鏑的父母意識到,在孩子腦力和心理發展的過程中,觀察力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時,便不失時機地利用遊戲對卜鏑進行有效的訓練,讓他的觀察力得到快速的提高。當父母發現卜鏑熱愛觀察大自然這一特點時,便經常帶著他去參加各種活動,讓他感受外部世界,豐富他的感性經驗。父母還不斷誘導卜鏑以遊戲的方式,養成善於觀察的習慣,從而引導他走上了畫畫的道路。

一天,爸爸下班回來,看到地板上塗滿了密密麻麻的粉筆道子。便彎下腰仔細一看,不禁高興地叫起來,“畫得太好了!”卜鏑畫的是他自己和森林裏的動物夥伴們一起捉迷藏的有趣情景。而他卻說是畫著玩的,看來孩子一般是把畫畫當成一種開心的遊戲了。

從遊戲中得到啟發,父母懂得在鼓勵孩子勤於觀察的同時,還要注意讓孩子善於觀察。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不斷地把卜鏑送入新的生活中去,讓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而卜鏑也正是在生活中用他自己的眼睛發現了美,然後用畫筆富有創造性地表現出了這種美。在每次觀察活動結束後,卜鏑都會記美術日記。把他的愛、他的激動,把他眼裏、心裏的願望都凝固在紙上。他的日記與日俱增,這些成了他童年生活的縮影,也為他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個好習慣使他擁有了一雙聰明的眼睛,觀察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他用欣賞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用愛的情懷去感受世界,用熱情的圖畫去表現世界。

善於觀察的好習慣,使卜鏑走上了畫畫的道路;觀察的積累與發現,使卜鏑踏上了成功之路。

懂得觀察的眼睛,才是一雙聰明的眼睛。好奇是觀察的基本動因,發現特點是觀察的目的,興趣是培養觀察習慣的前提,細致是培養觀察習慣的基本要求,準確是觀察習慣的根本。

因此,在父母培養孩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時,可以從以下幾點抓起:

1.培養孩子觀察的興趣

觀察的興趣必須在觀察的實踐中培養。父母可以有計劃、有選擇地引導孩子去觀察他所熟悉、所喜愛的事物,如經常帶領孩子觀察大自然、參加旅行、參觀展覽等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孩子的觀察內容。

在孩子進行觀察時,要圍繞所觀察的事物或現象,講一些有關的科學道理或傳說故事,以激發他的興趣。

例如,孩子發現天空中的雲在飄動,原因在哪兒呢?可以引導他進行有關的思維活動。首先要讓孩子感覺是否有風以及風向如何?在孩子做出回答後,讓孩子觀察雲的動向與風的動向是否一致?最後讓孩子自己做出自己的答案。也就是說,在引導孩子觀察的同時,還要注意啟發孩子對觀察到的現象多問“為什麼”,進而引導孩子獨立得出結論。當孩子通過觀察,對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產生好奇心後,孩子便養成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的觀察習慣。

另外,根據孩子在遊戲中往往表現出超常能力的特點,也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對孩子的興趣加以啟發引導。

比如,在孩子剛到一個新環境時,馬上讓孩子閉上眼睛,讓他說出在那一瞬間他都看到了什麼,以及所看之物都在什麼地方等等。開始時父母所選遊戲,應盡量淺顯易做。父母應選擇那些孩子可以理解的、感興趣的東西或事物,盡量讓遊戲具體、直觀、形象。同時,還要保證孩子能在遊戲中發現一些東西。隨著孩子觀察習慣的形成,父母可以適當、適時地增加觀察難度,以便孩子的觀察力能有新的進展。使習慣發展成為一種能力,孩子將會受益終身。

2.培養孩子“細致”觀察的習慣

大多數人都能在自己擅長的方麵作分析性觀察。比如,植物學家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木本植物;珠寶商通過珠寶的光澤度就能看出珍珠層的薄厚;裁縫師一瞅便可斷定衣物質料的好壞等。不過,父母們最理想的還是培養孩子全方位的觀察能力。父母應試圖能在生活的每一個方麵,都發展孩子的這種觀察能力,以培養孩子觀察習慣的養成。為了做到這一點,父母可以對孩子做一些訓練。

例如:隨時隨地教孩子留心周圍環境,細心觀察事物的不同方麵,如周圍人的麵部特征、衣著顏色、動作姿勢等。提醒孩子觀察房間的布置,如牆、地板、天花板的顏色等。嚐試不斷轉移孩子的焦點,盡量找出一件完整東西的不同部分。或者用遊戲的方式,在提高孩子興趣的同時,達到增強孩子細致觀察能力的目的。比如,讓孩子先細心觀察眼前的事物,跟著閉上眼睛,在腦際中重現該件東西,並用語言敘述出來,直到事物與腦海影像以及語言描述一樣為止。

利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進行訓練,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細致、準確的觀察能力,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還可以開發孩子右腦的創作潛能。善於觀察的人,就在於能夠感知到別人所忽視的微小卻有重要價值的方麵。

3.提醒孩子觀察事物要以發現特點為目的

巴甫洛夫說:“在你研究、實驗和觀察的時候,不要做一個事實的保管人。你應當力圖深入事物的根源,應當百折不撓地探求支配事實的規律。”這就是說,在培養孩子觀察能力的同時,父母應引導孩子在觀察中積極思考,把觀察過程和思考結合起來,讓孩子對觀察到的事物進行記錄與分析,達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程度,否則觀察將失去大部分意義。

此外,教孩子養成及時作觀察記錄的習慣尤其必要。要求孩子在觀察過程中及時記下觀察所需材料。為了避免遺忘,保證準確性,不能隻憑記憶。尤其是觀察的內容越複雜,細節越多,記憶就越不可靠,而且時間越久,印象就越模糊;要求孩子在觀察之後及時整理記錄,作口頭或書畫的總結。做記錄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養成觀察與思考相結合的習慣,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的觀察能力全麵、細微、敏銳突出起來。

觀察是創造力的源泉。培養孩子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讓孩子學會運用自己的眼睛,這就相當於你給了孩子兩雙眼睛:一雙在尋覓,另一雙在思索。

11

不要給孩子的求知欲潑冷水

父母箴言

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給孩子的求知欲潑冷水。實在無法回答孩子的問題,你可以告訴孩子應向誰求教,或以後閱讀哪一類書籍,以激起孩子向書本要知識的熱情。要知道,因勢利導地引導孩子的興趣自然發展,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項重要任務。

對孩子來說,外麵的世界是陌生的,但也正是陌生的東西才能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父母在帶孩子上街或玩耍的時候,孩子總會提出各式各樣大人想不到的問題,有些問題還會使父母一時為難。但為了使孩子養成積極求知的好習慣,父母應盡量給孩子一個滿意的答案。要知道,如果一個小孩對一切都漠然,那很可能是智商不高的表現,絕非好事。

當然,不可能所有的父母對孩子所提的問題都有所研究。因而,要回答孩子的“為什麼?”就並不容易。他們的問題常常會使父母無言以對。要回答得當,就有很大的學問了。但是“不厭其煩地講解”的做法和態度,卻是值得父母借鑒的。

春天,父母常愛帶孩子到公園去玩。看到初春盛開的桃花,母親會指給孩子看:“你看這桃花開得多好看!”這時,有的孩子就會好奇地問:“桃花怎麼會開的呢?”這個問題,母親還不難回答。她可以說:“春天來了,桃花就開了。”然而什麼是春天,為什麼到了春天花兒就要開,孩子仍然是迷霧一團,於是孩子不免要問:“為什麼桃花要在春天開呢?”孩子們這類天真的問題很多,有些確實還很難回答。這是由於許多大人們認為是當然或自然的事情,孩子們卻覺得新鮮稀奇。

“為什麼?”正是孩子們推想出來的問題,也是他們求知欲的表現。如果這時父母對他們的問題等閑視之,隨隨便便給以搪塞,就會抹殺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扼殺孩子的求知欲。時間久了,孩子的推理思考能力,也會逐漸減低。

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說:“是呀,為什麼桃花在春天就會開花呢?這個問題問得好。”然後和孩子耐心地解釋並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春天的天氣是不是暖和些了,冬天幹枯的樹葉現在沒有了,天氣一變暖,又長出了新的嫩葉,對嗎?所以天氣一變暖,花兒也就開了。”如果能夠這樣與孩子討論,啟發孩子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那麼就會增強和提高孩子的求知欲。同時,也會增加母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旺盛的求知欲是孩子聰明成才的先決條件。所以,父母應重視孩子的發問,並加以鼓勵。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當然對於孩子的詢問,不一定要解答得很詳盡。但絕不可隨便編個理由敷衍,更不可違背科學亂講。

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給孩子的求知欲潑冷水。在自己不能很好地解答時,不妨直接向孩子承認:“媽不知道。”或說:“媽也不清楚,將來我問清楚了,再告訴你。”這樣做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因一個人本來就不可能什麼都清楚;同時也不應忌諱向孩子說明父母讀的書不多,過去沒有條件上大學等等。

更重要的是,這樣做可以從小教育孩子對科學和學習應該采取老實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讓孩子從小養成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

你也可以告訴孩子應向誰求教,或以後閱讀哪一類書籍,激起孩子向書本要知識的熱情。因勢利導地引導孩子的興趣自然發展,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發明蒸汽機的瓦特,由於少年時期看見水壺蓋被蒸氣所震動,於是對蒸氣產生了興趣,而不斷研究,最後發明了蒸汽機。所以孩子好奇好問,可以說是一種好事。

“學問學問,邊學邊問。”學問和知識就是人在不斷地探索中,在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區別隻是大人遇到了問題,在沒有適當的人可以求教時,他可以自己去看書、查資料,尋找答案。而孩子由於知識有限,沒有這方麵的能力,或者這方麵能力較差,就需要父母的幫助。

孩子有問題找父母,這正是孩子對父母信賴的表現。做父母的為了孩子的成長應盡一切努力來解答,如幫助解答孩子的問題,孩子還沒有查書尋找答案的能力,父母就應自己查書尋找答案。

孩子上學以後,有些問題孩子可能在課堂上沒有弄懂,或者孩子對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仍不滿足,或者在做功課中遇到了困難,父母都應熱情而耐心地予以幫助和解答,以滿足孩子的求知欲,並激起孩子學習的熱情。

反之,如果孩子的問題父母不予解答,而視作累贅,敷衍搪塞。孩子自然也就沒有了提問的興趣。他何必自找沒趣呢?同時,孩子在學習或做功課時遇到了難事,父母不能伸出援救之手,孩子的學習興趣就會下降,甚至完全喪失學習的信心。

孩子稍大一點的時候,會問起有關家庭親戚之間的糾紛。有時父母會很難回答,也不想回答。這時父母可以坦白地告訴孩子:“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不能回答。”而不要說:“小孩子不應知道這種事情!”以阻斷孩子的詢問。因為孩子有了這種不愉快後,為避免再次受到傷害,以後心中有疑問也不敢再問了。這種事情發生多了,父母子女之間就會產生隔閡。

還有一類問題是父母常感到難以啟齒的,那就是有關兩性的問題。現在的家庭中,通常都是一家大小圍在電視機前消磨閑暇時光。當電視中出現有關性的鏡頭時,出於好奇,有些還不大懂事的孩子就會提出一些問題:“媽媽,他們這是幹什麼?”問得父母很難為情,加上頭腦中的一些封建意識,父母甚至會不滿地斥責:“你這個孩子真是的,怎麼問這些事情!”

這樣回答是對孩子不好的,因為它非但不能說明問題,反而會使孩子對性產生一種不正常的好奇心。最好不讓年紀很小的孩子看這種電視。如果孩子已經看了,且產生了好奇心,可以告訴他等將來長大了就懂了,而不必加以神秘化或醜化。

12

不要輕易給孩子扣上“不自覺”的帽子

父母箴言

自覺不自覺,跟孩子的生理特點和學習內容有很大的關係。父母應找準原因,耐心培養孩子的自覺性,而不能輕易給孩子扣上“不自覺”的帽子。要知道,一個孩子一旦有了很好的自覺性,其前途就很光明了。

現在城市裏的孩子,在物質方麵幾乎什麼都不缺,但就是缺少理想和追求。人沒有理想往往就會覺得百無聊賴,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覺性。

孩子的自覺性主要表現在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麵:按時完成作業,自覺複習功課,自己準備學習用具,收拾屋子,自己洗衣服甚至做飯等等。但是,很多孩子都做不到這些,他們整天玩也玩不夠,既不願意學習,也不喜歡幹活,甚至吃飯穿衣、上學都需要父母“撥一下,動一下”,讓不少父母很頭疼。

其實,任何自覺性都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後天逐步培養的。

1.用興趣去培養自覺性

要培養孩子的自覺性,首先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興趣和動機。

有些父母過早地讓孩子認字、計算、背詩、閱讀,過分地強迫孩子學習知識,占用了孩子的娛樂時間,因此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總是想玩,學習的時候常常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有些父母把孩子管得死死的,除了讀書就是練琴,沒有其他娛樂活動,孩子的生活很枯燥很乏味,因此對一切都不感興趣,更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為什麼要學習。

事實上,要想讓孩子養成自覺的好習慣,隻需讓他對自己要做的事產生興趣。人人都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也隻有感興趣的事我們才能做得更好更快。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在興趣的指引下,孩子做起事來就會像做遊戲一樣開心,無需大人催促。可以說,孩子對做某件事產生興趣的同時,其自覺性也就形成了。所以,有時候父母無需刻意去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2.要求孩子嚴守規矩

一件事情決定了,開始做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終,絕不允許半途而廢。孩子如無故中途退卻,就應受到批評,父母絕不可遷就。因為有了第一次遷就,就會有第二、第三次。先例一開,再想要孩子遵守規定或製度,或者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要堅持,克服困難,把一件事情做得有始有終,把功課做完,就困難了。

通常,父母給孩子製定的規定和製度,孩子卻很少能遵守和實行。原因就是孩子缺少管束,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作為父母,由於對子女的疼愛,經不住孩子的糾纏,而放鬆尺度,不能嚴格要求。

計劃和生活學習製度,對孩子確實是一種約束,但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卻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父母在帶孩子到公園裏玩耍時,看見孩子闖到花圃裏摘花也不喊住;或去喊了一聲孩子不聽,就聽任孩子摘花。讓孩子養成一種不講社會公德或不遵守公共規則的惡習,以致有的孩子長大後成了犯人。

所以為了把孩子培養成對社會有益的人,父母對孩子都應該從小就嚴格要求他們守規矩,遵守學校或家裏規定的生活和學習製度。當然這在開始時會有些困難,看似不近人情。但隻要父母堅持、循循善誘,孩子一旦養成習慣就能自覺遵守了。而且一旦戒除了孩子的任性,他們在學習和以後的工作上也就都會堅忍頑強且自覺。

3.通過學習增加自覺性

如今,父母對孩子的關注、照顧和保護,可以說是無以複加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自己去處理自己的事。有不少孩子已經十多歲了,卻從來沒有洗過衣服,更沒有做過飯,對學習以外的東西一竅不通。

父母應該知道,孩子的運動能力、動手能力、協調能力等都對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道理很簡單,如果孩子很懶,學習上就必然會遇到很多問題,遇到了問題而懶得去努力解決,其結果隻會使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當然更不可能自覺去學習了。

有的孩子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但就是缺乏足夠的自覺性,沒有自製能力,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出現這種情況,父母們應該怎樣做呢?沒有什麼做法適用於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孩子。

因此,根據父母們的經驗,我們隻能提出一些零碎的建議:

(1)幫助孩子正視自己的學習狀況

學習上不夠自覺的孩子通常很“迷糊”,就是對自己的學習狀況並不十分了解,或者懶得去正視它。

燕子是個語文數學都難得及格的女孩子,不到萬不得已,她決不肯做作業。別人問她成績怎樣,她總是說:“馬馬虎虎。”是虛榮嗎?不是,是“迷糊”。了解自己學習狀況的孩子會覺得有很多事要做,不了解的孩子整天好像“啥事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幫助孩子正視自己的學習狀況。

樂樂爸爸的做法值得父母們借鑒。每天樂樂做完作業,爸爸都要跟他一起,把當天學習中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如寫錯的字、做錯的題)用本子記錄下來,做成一個學習進展情況的“家庭檔案”。樂樂做作業之前、考試之前,都會去翻檔案。翻了檔案,不用爸爸督促,樂樂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