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不管自己的心情好壞、空閑還是忙碌,對孩子都要一如既往,該指導的時候悉心指導,該關心的時候體貼關心,使孩子覺得父母永遠愛自己,關心自己,從而給孩子一種穩定感、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有了堅強的後盾,往往就會有果決的底氣。
另外,父母培養孩子果斷的品質,要因孩子的年齡、性別等的不同而區別對待,千萬不要認為那些成功的教育方法對自己的孩子就都是適用的。父母隻有有針對性地選擇那些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培養出做事果斷、有主見的孩子。
50
提高孩子的交際能力
父母箴言
父母可引導孩子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學會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並處理交往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讓孩子在不斷的協調和適應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和諧地相處與協作。
讓孩子學會建立和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來說,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孩子交往的過程中,父母要正麵引導孩子與小夥伴合作,讓孩子養成平等協作、忍讓諒解等社會交際中的規範習慣。
搞好人際關係是人生的一門藝術,父母應該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與孩子建立起溫馨美好的感情。在這種環境氣氛的熏陶下,孩子就可能與他人相處得快樂而融洽。當然,父母還要有意安排孩子經常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並隨時歡迎孩子的朋友到家裏做客。在遊戲中,孩子們常常都會很開心,更重要的是,遊戲能讓他們學會與人交往的藝術。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有某種孤獨傾向。譬如,盡管一人在家感到寂寞,卻又不願意與人交往,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偶爾與人交往或參與集體活動,這些孩子也會表現得不自然不投入,甚至還會不知所措。而且,這些孩子還有獨占、獨享等不良的心理和行為。
據報道,中國目前至少有五六十萬幼兒孤獨症患者。而如上所述的那種有孤獨傾向的孩子,則遠遠不止這個數目。由此可見,孤獨已經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潛在殺手,父母必須高度警覺。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這麼孤獨呢?其一,孩子沒有兄弟姐妹,而父母又多為雙職工,很少有人有時間陪伴孩子;其二,由平房的開放性轉向樓房的封閉性,居住環境的變化使孩子們之間的交往明顯減少;其三,許多父母出於種種考慮,不鼓勵孩子之間串門走動;其四,父母對孩子嬌寵過度,使孩子誤以為隻要自己快樂就行,不必關心別人,等等。應當指出,上述原因就是扭曲孩子人格的危險因素。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著名的關於恒河猴的實驗。他們將有的恒河猴群體喂養,而將有的恒河猴單獨喂養。結果發現:群體喂養的猴子合群、健壯、活躍、生命力旺盛,單獨喂養的猴子則孤僻、膽小、不合群,甚至連生殖能力都下降了。
這個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即孩子是不能離開群體的。說得具體一些,孩子身上尤其是人格方麵的某些缺陷,靠一家一戶的封閉教育進行更正是難以奏效的,應依靠群體的作用,以群治獨。在許多時候,孩子們之間的相互影響超過了大人對孩子的影響,因為孩子更渴望同伴的承認與接納,而年齡越大這種渴望越強烈。因此,以群治獨,讓孩子走出孤獨融入群體,才是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的明智選擇。
人與其他動物一樣,靠觀察、經驗累積及模仿等方式,來學習許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慢慢地學會了觀察周圍的各種各樣的人、物等,從中學到許許多多東西。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模仿其他人的行為,成了一個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
父母們隻要細心一點就可以發現,自己平時說話慣用的字眼、語氣、腔調或是一些習慣性的小動作,都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父母不必感到驚訝,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孩子天天都在模仿著你。經過日積月累,孩子終於在你的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
所以,要培養孩子善於交際的好習慣,做父母的自己首先要做出榜樣。該和什麼樣的人交往,不該和什麼樣的人交往;該怎樣交往,不該怎樣交往……都要以言傳身教的方式讓孩子明確。
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係的最基本的方式。未來社會的許多工作都需要人們通過協作去完成,這就必須讓孩子從小就學會與他人交往、協作。父母可引導孩子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學會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並處理交往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讓孩子在不斷的協調、適應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和諧地相處與協作。
英國北倫敦大學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小學中人緣最好的學生,往往是那些上過正規幼兒園的孩子。他們不僅朋友多,而且社交能力也更強。
從事這項研究的菲利普?歐文和約翰?萊奇福特博士對沃裏克郡一所小學的187名孩子進行了調查。他們先將孩子所受的學前教育分為四種類型,第一是幼兒園,那裏有較為正規的課程安排,老師既授課又安排大量的遊戲;第二是遊戲小組,通過特意安排的遊戲,鼓勵孩子們相互交流與合作;第三是托兒所,那裏雖有保育員看護但沒有明確的社交和教育目標;第四是待在家中由父母、保姆或親戚照顧。
研究表明,學前教育可為孩子將來的社交能力奠定基礎。有較為係統的課程安排和活動指導的幼兒園和遊戲小組,可為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而被送到托兒所和待在家中的孩子則缺乏與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
可見,在孩子的成長期,最擔心的就是與社會隔絕。不光是社交能力,連認知能力、判斷能力、魄力等等都和社會交流有關。無疑,幼兒園是增強孩子社會交流的一個外部環境。
但父母們也必須明確,並不是把孩子送進幼兒園自己就不用管了。在幼兒園裏照看孩子不僅僅是老師的事,父母也要積極參與。國外幼兒園裏有很多父母輪流幫助幼兒園搞清潔衛生,幫助小朋友外出郊遊,每個父母都要有參與時間,很少的特別忙的父母才能免去他的義務。幼兒園鼓勵父母們參與,父母通過幫助幼兒園做工作,可以知道幼兒園是如何進行照看他們孩子的,也知道老師的辛苦,教學思想是怎麼講的,又是怎麼體現的。這樣,幼兒園與父母溝通的渠道就多一些。國內比如孩子開家長會、文藝演出、各項活動等一般是父母中來一個就行了,而在國外,一般都邀請父母一起來,因為這在國外都被認為是對孩子非常重要的活動。所以,父母的參與,體現了父母在親子教育、幼兒教育當中特別重要的地位和決策。
51
讓孩子明白1+1>2的道理
父母箴言
每個人都有長有短,而合作卻能夠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1+1>2的道理。父母隻有讓孩子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使孩子願意與其他小朋友合作,將來才能有很好的合作能力。
一個老國王有七個兒子,但他們總是不合,經常為了這樣那樣的小事爭吵。一些奸臣企圖挑撥七兄弟的關係,以便等到他們的父王死後可以奪取王位。
老國王知道了這個陰謀。一天,善良的老國王把七個兒子都叫到跟前,指著放在他們麵前捆在一起的七根木棍說:“誰要能把這捆木棍折斷,就能得到王位。”
每個人都想得到王位,都使出了全身的力氣去折那捆木棍,臉憋得通紅,但沒有一個人能把那些木棍折斷。
“孩子們,其實要折斷這些木棍很簡單,我現在老了,但是即使像我這樣的人都能折斷這些木棍。你們看!”老國王說著,將木棍捆兒打開,很輕鬆地將它們一根一根地折斷了。
兒子們這才恍然大悟。“這樣做太容易了,如果這樣,每個人都能做到。”兒子們說。
他們的父親這才說出了真正想說的話:“我的孩子們,其實你們就像這些木棍,隻要你們團結在一起,互相幫助,你們就會很強大,任何人都不能夠傷害你們。但是如果你們分開,任何人都能把你們一個一個地折斷。我就像捆這些棍子的繩子,活著的時候還能把你們捆在一起,但是我就要離開你們了,離開了捆綁你們的繩子,你們還能團結在一起、互相幫助嗎?”老國王語重心長地說。
兒子們終於明白了父王的良苦用心,七雙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看到兒子們這樣團結,老國王放心地離開這個世界了。
生存是一門藝術,它的第一法則就是合作。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而團結與合作能夠聚集強大的力量,完成個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一個懂得合作精神的人,更容易適應這個社會,並發揮積極作用;不懂合作的人在生活中會遇到許多麻煩,產生更多的困難並且無所適從。
與人合作的能力已成為當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目前由於孩子中獨生子女數量大大增加,任性、脾氣大、與人合作能力差成為孩子中大多數人心理品質上的弱點。
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主動參與合作的習慣呢?
1.告訴孩子,要學會生活,必須先學會合作
每年秋天,大雁都要飛到南方去過冬,它們往往排成整齊的V字形,在天空中飛行。這樣飛行可以縮短路程嗎?科學家研究得知:列隊飛行,整個雁群飛行的路程非但不會縮短,反而要比單隻大雁飛行的距離長73%。那它們為什麼還要這樣飛行呢?
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得知:當一隻大雁拍擊翅膀時,就會為後麵的大雁製造上升氣流。當領頭的大雁疲勞時,就會輪換到V字形隊伍的尾部,讓另一隻大雁占據領頭的位置。後麵的大雁發出“呷呷”的叫聲,給前麵的大雁鼓勁。大雁無論何時掉了隊,馬上就會感到獨自飛行的阻力,很快會回到隊伍中來。甚至,當一隻大雁由於生病或受傷而掉隊時,會有兩隻大雁隨它一起飛落到地上,幫助和保護它,直至受傷的大雁傷勢好轉或死去。然後,它們會加入新的雁群,或者組織自己的隊伍去追趕前麵的雁群。
對於大雁來說,互相合作已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生存的技巧。在人類的生活中也一樣,如果能夠學會與人合作,肯定會大大提高辦事的效率。
要學會生活,必須先學會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你會漸漸學會如何協調自己與他人的利益,使得整體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所以,做父母的應該嚐試著培養孩子與朋友、同學甚至陌生人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合作。告訴孩子,團結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
2.使孩子體驗到“單獨奮鬥”的挫折感,明白合作力量大的道理
一個人無論多有才能,其能力總是有局限的。有一位媽媽為了讓孩子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就引導孩子做了這樣一個遊戲。
媽媽先讓孩子伸出自己的小手,分別談一談每根手指頭的優勢和長處。孩子說:“大拇指可以用來讚揚別人,可以按圖釘;食指可以指東西,可以撓癢癢;中指最長,可以……”孩子的思維挺活躍,一口氣說了不少,爺爺奶奶也在一邊及時補充,可謂數盡每根手指的功能。
這個時候,媽媽笑眯眯地遞給孩子一個她事先準備好的道具一個裝著一個小玻璃球的杯子。媽媽對孩子說:“每個手指都有那麼多功能,那麼,現在你就用你認為最有本事的那根手指把玻璃球從杯子裏取出來!記住,隻能用一根手指。”
孩子按照媽媽的要求動起手來。可是,不論他怎麼努力,玻璃球就是取不出來,急得小家夥抓耳撓腮。這時,媽媽不緊不慢地說:“現在你可以邀請另外一根手指同原先的那一根合作。”於是問題迎刃而解。
這位媽媽的用意在於要使孩子懂得,無論一個人多麼有才能,總是有所局限的,總有他無法獨立完成的工作,因而合作是必要的。
任何一個人要體現出他的才能,都必須以承認參與者的價值為前提。就好比說一位將軍,要施展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就一定要有可供調遣的士兵,還要有作為對手的敵人。也就是說,承認別人就是認可了自身的價值。
合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際交往,而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結成的互助互利的“雙贏”關係。在這樣的關係中,利他行為是更為基礎的要素,自己的成功以幫助別人成功為前提。但是,利他行為不是一個人天然地就能做出的,它需要後天的培養。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是必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配合才能夠完成的。為了便於孩子理解,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在幼兒園,如果每個小朋友各自霸占一小堆積木是堆不出什麼好看的造型,而大家合作,充分利用積木,就能共同砌出各種好看新奇的造型。”幫助孩子從某些小失敗中理性地分析出原因,有助於孩子體會到合作的必要性。
3.讓孩子有成功合作的體驗
成功合作的體驗是強化孩子的合作意識,養成合作習慣的持久的內部刺激物。它使孩子們在沒有大人督促,沒有規則要求的情況下,因為能夠預見到美好的前景而持續地參與合作。需要指出的是,成功合作不是一定要達成現實的目標。盡管有的合作最終還是失敗了,但合作的過程是令人愉快的,參與者都已經盡力而為,從客觀上說大家其實都有所收獲,這樣的合作仍然是成功的合作。
4.教會孩子參與合作的技能
合作,意味著參與者的個性要服從集體的“共性”,意味著參與者必須約束自己的表現欲以求得整體“合力”的最大化。合作需要有愛心的付出,需要犧牲精神,還需要人際交往的技能。如果缺乏這些素質,合作便是不愉快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在合作中的參與者如果各自心懷局部利益,不願意盡自己的那一份義務,那麼必定不能達成現實的目標,更談不上成功合作。
梭子魚、蝦和天鵝,想把一輛小車從大路上拖下來。三個家夥一起負起了沉重的擔子,它們用足勁兒,身上青筋暴起,但是無論它們怎麼拖呀拽呀,小車還是在老地方一點兒也沒有移動。
這並不是因為小車太重,而是另有緣故:天鵝使勁往上向天空提升,蝦一步一步向後倒退,梭子魚又朝著池塘拉去。
這個寓言說明,任何一種事物都是由許多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要素組成的,當各種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要素彼此協調、合作、同步一致地向同一目標運動時,就會形成整體合力,就會產生大於各個要素孤立相加的力量。而當他們互不合作,各自往相反的方向作用時,則會產生小於單個的力量。
人們生活在一個普遍聯係的世界,科學技術和信息網絡已經把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納入整體。可以這樣說,每一個孩子的成功都取決於和別人打交道的程度。是否習慣於與他人交往、同他人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發展空間。
5.讓孩子學會悅納別人
所謂悅納別人,是指自己從內心深處真正願意接受別人。合作是雙方長處的珠聯璧合,也是雙方短處的相互遏製,隻有欣賞對方的長處,合作才會有真正的動力和基礎。
現在很多孩子習慣於吃“獨食”,從心理上排斥別人,不願與其他小朋友合作。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長有短,而合作卻能夠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使孩子明白,為什麼有時候1+1>2的道理,讓孩子真心願意與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