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做孩子興趣的導師(3 / 3)

由此可以看出,這位看似“天真的老爸”,在孩子興趣的培養上還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讓孩子的興趣既能夠持續,還能更為濃厚。有研究發現,嬰兒期的一再重複,有利於加強他們的腦部智力組織的功能。之所以向嬰兒反複地灌輸他都不覺得厭煩,主要是因為他們還處於一個不懂厭煩的階段,因此,父母才可以用反複的做法,來增強他們的智力。

即使是出生才3個月的嬰兒,隻要每天重複播放幾次音樂給他聽,過了一段時間,任何深奧的音樂,他都會記得。由此可見,嬰兒對外界吸引的關注是十分驚人的。

這一時期的一再反複,除了有助於孩子的智能發展外,還有助於培養他們對某一事情的興趣。

通過不斷的反複而記住了各種音樂與童話的嬰兒,就會漸漸地著迷於自己所喜歡的音樂或故事。也就是說,反複的作用,一方麵使得孩子能熟記故事,另一方麵也同時增進了他們對該故事本身的興趣。

經常反複聽故事的孩子,隨著不斷地長大,會對畫本漸漸感興趣,進而再對畫本上的圖畫、文章產生好感,最後就會激發出想親自去讀的意念。

不管是對音樂有興趣還是對圖畫有興趣,這些都少不了父母的關注,隻有父母發現了孩子的這些興趣,才能讓它繼續發下去。如果父母不關注孩子的興趣,縱然孩子再有天賦也是枉然,因為沒有機會讓他的天賦施展出來。所以,父母們一定要多多關注孩子們的興趣,說不定,你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呢。

9

不要把某些興趣強加給孩子

父母箴言

父母應時時處處留心孩子,敏銳地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因勢利導,培養孩子在某一特殊領域和學習上的濃厚興趣。父母要注意的是,想培養孩子的興趣,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興趣——不要把某些興趣強加給孩子。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認為,對於教育者來說,最重要的是經常細心地觀察孩子的興趣。他說:“成年人隻有通過對孩子不斷地予以同情的觀察,才能夠進入孩子的生活裏麵,才能知道他要做什麼,用什麼教材才能使他學習得最起勁、最有成效。”

在很多情況下,父母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興趣、願望、希望甚至是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都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雖然孩子的可塑性很大,但對於有些孩子來講,在他沒有興趣的情況下強迫他去做一件事情,是一種很痛苦的事。這樣做不但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損害孩子的天性。

如果孩子自己能保持對某一事物或某些習慣的興趣,是再好不過了,但在很多情況下,興趣也是需要後天的培養。尤其是麵對有時顯得枯燥的各種文化知識的學習時,興趣就更需要培養了。但是,我們不能不提醒父母,父母自身的興趣對子女興趣的有無、興趣的高級與低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有一對從事音樂工作的夫婦,希望子承父業,讓兒子也成為一個著名音樂家。於是,他們使出渾身解數,想把兒子培養成一個出色的小提琴手。孩子不到3歲,他們就為孩子買了一把兒童專用的小提琴,漂亮而昂貴,希望孩子能愛不釋手。可是出乎他們意料的是,不管他們怎麼去哄,怎麼去鼓勵,孩子就是對拉琴毫無興趣。每次拉琴隻是機械地把弓放在琴弦上拉動,睜著暗淡無光的大眼睛,似乎是在受難。

有一次,兒子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父母決定給他買一件他最喜歡的禮品作為獎勵。向他征求意見,問他想要什麼的時候,孩子想了想,低著頭說:“我說了你們能滿足我嗎?”父母說:“隻要辦得到的,就一定滿足你。”孩子便用乞求的眼光看著父母,用鄭重的口氣說:“我要的禮物,就是你們別再勉強我拉琴,行嗎?”父母聽了孩子的話不免有些震驚。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一片苦心,對孩子卻是沉重的負擔。孩子竟然把“不再拉琴”視作最好的獎賞。這是好心的父母絕對沒有想到的結果。

現在有不少父母,總想為孩子安排一切,包括孩子的前途,他們都早已經為孩子設計好了。他們自己節衣縮食,卻不惜拿出大筆學費,替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特長班”、“興趣班”,其實孩子既沒有他們想象的特長,也根本沒有什麼興趣,都是父母在那裏瞎忙乎,孩子們在父母一廂情願的逼迫下也是苦不堪言。孩子上什麼樣大學,學什麼專業,也多半由父母包辦。

一些父母眼看別人3歲的孩子就會背唐詩,也買回一本,每天口讀麵授,逼著孩子背誦。還有的父母,希望子女成為少年畫家、書法家、樂壇“神童”,也不顧忌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及自身的條件,就把自己省吃儉用的錢摳出搞“智力投資”,但結果往往不能與他們的願望成正比。

如果不顧孩子的自身資質,不尊重孩子的意願,用父母的愛好與期望,越俎代庖,替孩子去選擇奮鬥目標,則注定要徒勞無功。讓喜歡畫畫的孩子當數學家;讓喜歡數學的孩子去當歌唱家;讓喜歡唱歌的孩子當作家,這樣的“期望”不僅注定不會成功,而且往往會把孩子原來的長處也抹殺殆盡。

10

不要因為興趣而限製孩子的自由

父母箴言

很多父母意識到了興趣的重要時,為了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往往就剝奪了孩子的另一項權利,那就是自由。因為興趣沒有了自由,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傷害。要知道,隻有有了自由,他們才會對事物產生興趣。在沒有自由的情況下,孩子是不會對什麼東西有興趣的。

“興趣是第一位的!”

“首先要有學習興趣!”

“有了學習興趣一切都好辦,學習成績自然會好起來!”

在當今的教育上,很多的父母和老師都意識到了一點,那就是:興趣是孩子學習成績好壞的關鍵因素。於是,他們為了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而忽略了另外一種比興趣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自由”。孩子隻有有了學習的自由,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如果沒有自由,就很難會有興趣,即便是有興趣也難以持久。所以,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孩子是否自由,決定著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自由的程度決定著孩子對學習興趣的大小或是持續時間的長短。

也許有的父母會認為這種說法很不科學,試想一下,如果比爾·蓋茨是一個生活在中國的人,他還會有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嗎?別的不說,隻說他從名校退學這一點來說,有哪個中國家長能夠做得到嗎?如果正在上清華或是北大的孩子突然告訴父母要退學,父母可以不幹預嗎?

興趣對於一個人來說確實很重要,但是相對來說,自由比興趣更重要。自由有助於一個人興趣的生成,而興趣則可以激發人的創造性,興趣是從人所享有的自由中產生的,沒有了自由,興趣就隻能是一個空有的詞語,也或許會成為一種“短命”的興趣。

當然,有些孩子也會在一種不自由的環境下取得很好的學習成績,那可能是因為他生活在父母的棍棒之下。這樣的孩子既沒有學習的自由,更說不上什麼學習的興趣,他們之中或許也可能會有不錯的學習成績,甚至有的還很優異,但是這樣的例子畢竟是少數的。用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不管他們長大之後心理上是不是存在某些隱患,至少會在自主精神和獨立人格方麵有所欠缺,當然就更不用提什麼想象力和創造性了。

有的父母在把發現和培養孩子的興趣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當他們在做這項工作的時候卻常常會忘記給孩子自由。如果孩子沒有了自由,父母就會很難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因為,不管是什麼人的興趣都是自發的,它會有一個發生、成長的空間。這就需要父母給孩子自我表現的空間,讓孩子在充分的自我表現中,顯露出自己的個性與興趣。

給孩子學習的自由也不等於父母完全撒手不管,對孩子的學習完全不問。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孩子所享有的“自由程度”。那些正處於學前教育以及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通常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也比較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學習也沒有“長久性”,對這樣的孩子的學習父母還是有必要引導和監控的。但是,也要以不挫傷孩子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前提,不能讓孩子對學習感到有壓力和恐懼感。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主性、自製力和自理能力的增強,父母控製的力度就要開始逐步減弱了。

讓孩子擁有自由,不僅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可以激發孩子的責任心。隻要給了孩子自由,即便他開始對學習沒有多大興趣,自由也會激發出孩子內心的責任感。因為孩子畢竟是生活在社會上,對於社會上激烈的競爭,他也會有所耳聞,也會影響到孩子對社會的看法。孩子也知道他要對自己的將來負責,要為自己的前途打拚。這樣,他就會開始努力學習、主動學習,根本用不著父母去督促他學習。

盡管自由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很多老師和父母還隻是看到了興趣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在興趣之上的自由。興趣是很重要,由於家長、老師一味地強調興趣,也很可能會使孩子的學習變成興趣導向,但是,單純的興趣導向對孩子的學習也會有不利影響。要知道,興趣往往隻會停留在情緒化的、感性的層麵,僅僅憑著興趣是很難應付那些巨大的學業競爭壓力的,學習的動力也是難以長期維持的,而且在基礎教育階段,興趣導向明顯地存在著偏頗的地方。

試想一下,如果能讓孩子獲得學習上的自由,那麼,孩子不僅能從中激發學習的興趣,更能持續地發展這種興趣。不管孩子對學習有沒有興趣,孩子都容易保持在學習上的主動性、積極性,而且在一種自由的環境下學習,孩子的思維會更活躍,心態會更健康,學習的效率也會更高。不僅如此,從小在一種自由的學習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後他的創造性和想象力,也將比在不自由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高得多。父母與其花大力氣去發現和培養孩子的興趣,還不如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孩子,把自由成長的空間還給孩子。

“自由”是上天送給孩子的最寶貴的禮物,但是很多父母卻因為自己的私心而把這一份禮物給沒收了。雖然說自由對於孩子來說不是什麼靈丹妙藥,有了自由的孩子也不一定能成才,但是,那些沒有自由的孩子,就很難真正成才。如果說還有什麼對孩子的學業進步最有利的話,那就是“自由”,如果說有什麼最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的話,那也是“自由”,如果說有什麼最有利於孩子養成健全人格的話,那還是“自由”。

11

在玩的時候培養孩子的興趣

父母箴言

如果問孩子對什麼最感興趣,答案當然會是“玩”。要知道,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玩的,也沒有一個孩子會對玩兒沒有興趣。所以,想讓孩子對一些東西感興趣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玩的過程中。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對這些東西感興趣了。

興趣是發展孩子智力一種強大的推動力,要想讓孩子的智力獲得發展,首先要激發出孩子的興趣。孩子對周圍的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運用感官去看,去聽,去動口說,動腦想,動手操作,積極探索。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位老師,首先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點,掌握他的興趣特點。如孩子喜歡玩水,家長就給他一盆水,並相應地提供一些輔助性材料。如:小瓶子、木塊、海綿、小鐵片等等,讓他盡情地玩水,在此過程中,孩子不僅能身心愉悅,而且使孩子了解了水的屬性,獲得了物體沉浮的相關經驗。

在孩子玩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給他更多的環境刺激,讓孩子在遊戲中借助玩具表現活動內容,反映他的情感和意願。如:一根小木棍,可啟發孩子想出多種多樣的玩法,如當馬騎、當釣竿、豎起來當旗杆等等。這樣一物多用,既激發了孩子玩的興趣,又開闊了孩子的思路,發展了創造性思維。另外,父母還可以用廢舊材料和孩子一起自製玩具。如:用果凍盒和小藥球做的小娃娃,用各種紙盒做的汽車、樓房等。孩子通過製作的整個過程發展了注意力、動手能力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同時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和美的感受。

興趣還是孩子學習知識的最大動力,一個孩子如果對某一門功課感興趣,毫無疑問,他一定會學得主動、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如果想要使孩子對某一門課程產生興趣,父母則應充分調動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從“要我學”的狀態轉變為“我要學”。有的時候,在輔導孩子的學習時,合理地設計一個小小遊戲,在“玩”中就能激發起孩子強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孩子學習數學中“軸對稱圖形”這一內容時,因這一內容概念比較抽象,同時由於受孩子自身空間觀念水平的限製,孩子學的時候在理解上可能會有一定困難。因此,父母可以設計這樣一個遊戲,3分鍾內用剪紙形式完成一幅作品,作品表現的內容必須是我們身邊常見的物品,比如一片樹葉、一隻蝴蝶等等。然後,父母可以拿出自己的作品:第一幅是一隻蜻蜓,不過這隻蜻蜓比較奇怪,翅膀一邊大、一邊小;第二幅是一條褲子,但一條褲腿長、一條褲腿短;第三幅則是一片樹葉,但一邊特別肥大、一邊特別瘦小。把這三幅作品展示在孩子的麵前,肯定會讓孩子開懷大笑。笑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這時父母可以乘勝追擊,連續提出問題,進一步引發孩子的數學思考:現實生活中這三樣物品應該是什麼樣的?你的作品中的物品是否也有這個特點?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也具有這樣的特點?用剪紙來表現這些物品時我們可以采用怎樣巧妙的方法,剪得又快又好?這樣一來,孩子的求知欲就得到了極大的調動。家庭氣氛非常活躍,孩子的學習效果自然不錯。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學得主動、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同時還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玩”中也能學數學。

其實學習任何一門功課,孩子是否有求知欲望,這種欲望是否強烈,是學習這門功課的原動力,也是能否學好的基礎。切忌在孩子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父母武斷地下達學習任務,這會使孩子在沒有接觸這項學習任務之前,就有一種本能的抵製與反抗情緒。這樣做的後果,必然是事與願違,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

日本教育家鈴木主張,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將來能拉一手漂亮的小提琴,應當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讓他反複聽著名的交響樂、各種唱片,經常帶他去看別人拉小提琴。使孩子漸漸地對音樂產生興趣,有了自己也想試試拉小提琴的願望。這時再給他提琴,並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幫助,再加上孩子如饑似渴的練習,必然能取得很快的進步。

先培養孩子某方麵的興趣,再讓他接觸這方麵的學習,的確是很好的經驗。所以在每年的暑假期間,父母都應該了解一下,下學期孩子將要開哪些新課,比如要開地理課,有空的時候,父母就可以先帶孩子一起看看地圖,讓他找北京在哪裏,上海在哪裏,旨在讓他事先有所接觸,引起好奇,培養興趣。又比如,下學期要開物理、化學課了,父母可以事先找機會在輕鬆自然的氣氛下,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一些有關問題。如天為什麼會下雨?天熱了溫度計上的水銀為什麼會上升等問題,與他一起討論,以引起孩子的興趣。這時,孩子往往又會針對日常遇到現象,提出許多“為什麼”。這時就可以告訴他,父母也不見得都知道,你好好學習物理、化學,這些問題都可以得到答案。這樣,在尚未開課前,孩子心目中就有了向往與渴求,開學後,就會對物理、化學課產生興趣,就會興致盎然地聽講、提問、找答案。這樣積極主動地學習,還用發愁成績不好嗎?學習成績好,又會反過來進一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一旦對學習真正產生了興趣,孩子不僅會主動地去學,而且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容易學,這就引入了良性循環之中,父母也就不用天天為孩子不會做作業發怒了。

反之,如果家長引導無方,一旦造成孩子對某門功課的畏懼心理,或產生了厭煩情緒,大腦就會產生一種排斥傾向,便很難學好了。

心理學、教育學研究的成果告訴我們,學習的動力首先是來自興趣,是我們家長必須從孩子身上發掘的。而興趣正是發掘這種動力最有效、最適合孩子心理特點的方法。因此,發現、保護並鼓勵孩子的興趣,是父母們發展孩子智力的一種十分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