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大多數父母心裏會告訴自己:孩子的新起點開始了。和學齡前的孩子相比,上小學的孩子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一些。他們早晨要比以前起得早了,他們要掌握更多的學習技巧和方法了,他們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們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往往發現這個時期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依舊可以很近,他們喜歡將學校裏的事情說給父母聽。同時,他們對學習的態度會有一些反差,比如前段時間還很愛學習,過段時間可能就一點興趣都沒有了。其實,這正是小學期孩子心智發育不成熟的一種表現。對於這種現象,隻要我們掌握此階段孩子心理發育的特點,了解孩子經常出現的問題,對症下藥,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小學期間孩子的缺點也往往很明顯地表現出來,父母千萬不要放過孩子的一點點細節,以便從小處入手進行教育,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聰明、好學、有責任感、懂得感恩的孩子。
小學期孩子心理發育特點
一般來說,孩子在6~12歲時便開始了自己的小學生活,心理學上將這段時間稱之為童年期或學齡初期,這個時期也是孩子學習能力的初訓練階段。進入了小學,也是孩子一生中的一個比較重大的轉折時期。小學期孩子的心理相比學前期而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一、以形象思維為主開始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隨著孩子年齡和知識的增長,孩子逐漸掌握了越來越多的概念、定理、規律等,這促使小學期孩子開始進行積極思維,並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但從總體上而言,小學期孩子仍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例如高、矮、大、小等概念,孩子通常是通過對大、小、高、矮物體的直接感知來獲得的,當孩子到了比較高的年級時,抽象邏輯思維才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二、情緒仍然多變而且容易衝動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期孩子的情感也逐漸變得更加穩定、豐富、深刻。雖然孩子已能初步控製住自己的情感,有時甚至能夠將真實的情緒隱蔽起來,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情緒仍然容易衝動,容易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諸如“破涕為笑”之類的表現,父母在生活中也經常可以見到。
三、集體意識和個性逐漸形成
孩子剛進小學期的時候,雖然也參加集體生活,但集體意識仍然比較模糊,還不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們之間的關係,更不明白自己的學習與集體、社會之間有什麼關係。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孩子在經過集體生活的不斷熏陶,如班級勞動等,逐步意識到了自己和集體的關係,意識到在集體中自己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逐步形成和發展了集體意識。同時,通過集體生活中的日常人際交往,通過自我評價和別的孩子或老師對孩子自己的評價,孩子初步形成對人、對己、對事物的一些態度,初步形成了孩子自己的個性特征。
四、意誌力較差
小學期低年級孩子的意誌力比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做事時通常需要來自外部的壓力,依賴心理強,希望得到老師或父母的幫助。當然,有時孩子也有獨立的願望與要求,特別是在家中表現明顯。同時孩子還不善於仔細而全麵地考慮問題,很多時候表現出優柔寡斷或草率決定的特征,在遇到難度較大的活動時,比較容易采取放棄或半途而廢的態度,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覺性、持久性、意誌力等才會漸漸地增強,自覺地完成任務。
五、自我意識發展比較快
與學前期相比,孩子進入小學後,自我意識發展得比較快,開始從自我中心時期向客觀時期發展。這一時期,是孩子逐步學習並獲得社會角色的重要時期。小學期孩子在受到各種學習活動及其評價的影響後,能從不同角度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在自我控製、自我調節等能力方麵也有了新的目標。
但是,在自我認識方麵,孩子還比較模糊,大多比較關注一些表麵特征,如外貌等,而不太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與別人有什麼不同之處。同時,在對自己的評價上,孩子更多地表現出對他人評價的依賴性,缺乏獨立的見解。孩子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點,不善於客觀地評價自己。例如,孩子經常向父母表示別的孩子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而自己沒有做等。
此外,孩子的自製能力比學前期有了發展,但仍比較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與暗示,進而產生不自覺的模仿行為。因此,從總體上來說,這一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比較快,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不夠客觀、全麵。
六、喜歡交朋友
小學期孩子大多喜歡跟別的孩子交往,但對友誼的認識相當膚淺,往往認為能夠一起玩耍,能夠滿足自己願望的就是好朋友。即使有部分孩子還在探索與誰交朋友比較合適,但孩子的選擇標準也大多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因此,鄰裏的夥伴,同座的同學,給孩子東西吃的高年級孩子等等,均可能成為孩子的朋友,這個時期孩子的朋友關係很不穩定。
七、學習能力的發展
小學期的孩子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具體表現在:
1.感知特點
小學期低年級孩子在感知事物時,主要是事物的大概輪廓與整體形象,大多不對事物作精細地分析,因而容易忽略事物的某些細節。如,孩子過多地關注每個字的輪廓,而不是細節,於是在認字時容易把外形相似的字張冠李戴,出現混淆,或寫字時漏筆畫、添筆畫等情況,無法精確地把字寫完全。同時,小學期孩子對於時間與空間的知覺還很不完善,很難理解時間和空間具體含義。
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感知能力也開始漸漸發展到能夠比較精確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發現事物的主要特征,事物的一些相互關係;對於時間和空間的理解、判斷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開始逐步懂得珍惜時間,自覺性日益增強等。
2.注意力水平有限
小學期孩子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目的性還很低,大多喜歡關注感興趣的對象,而且孩子的注意範圍較小,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如,孩子上課時容易被外界的花鳥等事物吸引;難以同時進行兩件事情等。
小學期孩子隨著學習活動的進行,注意力能夠很快地得到發展,目的性也會得到增強,但從總體上說,孩子的注意力水平還是有限的。
3.記憶力發展迅速
小學期孩子,在初期以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為主,但隨著孩子學習能力的不斷增強,小學期孩子的有意記憶逐漸超過無意記憶而成為主要的記憶方式,意義記憶所占的比例逐漸超過機械記憶,在記憶活動中占據主要地位。
八、好強心理強
小學期孩子爭強好勝、急於表現自己的好強心理比較強。因此,盡管孩子思維敏捷,回答問題積極性高,但在回答老師或父母提問時,往往欠缺思考,對於問題,沒有真正領會,或僅僅聽了一半就搶著回答,回答問題大多是希望老師或父母能夠表揚自己,好強心理強烈。
“專家提醒”
對於父母來說,既希望孩子能夠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又希望孩子能從休閑活動中學到知識。所以,父母希望能了解孩子在休閑時間裏的心理,這樣才能做到科學地安排孩子的休閑活動,達到讓孩子既能玩好,又能學好的目的。因此,增強這一方麵的了解,對教育孩子來講還是非常有幫助的。
首先,小學時期的休閑活動主要以興趣為導向。
小學期孩子參加任何活動,首要的前提是要對活動感興趣,否則孩子不會去參加。但小學期孩子的興趣不穩定,而且很可能還是一時的。因此,父母對孩子興趣的了解非常重要,在做出有關孩子興趣發展方向的決定時,還應該多加考慮。
其次,小學時期的休閑活動群體傾向性大
小學期孩子喜歡和同齡孩子在一起,這是孩子需要友誼的一種表現。而且讓孩子多接觸別的孩子,對孩子的交往能力有很大的培養作用。因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將別的孩子帶進家裏來,或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遊樂園等場所去玩,這樣孩子會更喜歡。
然後,小學時期的孩子更渴望自由。
自我意識的發展使孩子在活動時,更喜歡無拘無束地玩樂。因此,父母在孩子的安全沒有大問題的時候,可以給孩子自由的空間,讓孩子盡情地玩樂。
最後,小學時期的孩子喜愛角色扮演。
一般來說,小學期孩子最喜歡的遊戲是角色扮演類的遊戲,孩子在遊戲中可以扮演喜歡向往的角色,以實現在現實社會裏的希望等。
小學期孩子常見的課堂問題行為
度過了學齡前的孩子終於長大了,可以上小學了!孩子上了小學了,這本是一件值得父母高興的事情,但是,剛剛步入小學的孩子能使用小學的課堂嗎?
案例一:孩子上課愛做小動作,不是玩玩鉛筆盒,就是擺弄小刀、橡皮,有時還與旁邊的孩子打架,甚至一個手指頭都能玩上半天。一節課下來,老師不知要提醒多少次。
案例二:雖然老師一再強調要安靜,但上課鈴聲響起後,課堂的安靜隻保持了十幾分鍾,隨後課堂氣氛便開始了“活躍”:孩子坐在座位上時不時地左扭一下、右扭一下,很不安分;有的孩子思想開著小差,不知道在想著什麼;有的孩子相互間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老師無奈之下,隻好把聲音提高來授課。
課堂問題行為,主要是指發生在課堂上與課堂紀律不符,影響教學效率的行為。小學期,孩子普遍存在著課堂問題行為,例如:上課馬馬虎虎、粗心大意,思想開小差、凝神發呆,搞小動作、說話、吃東西,引發課堂騷亂等等。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類課堂問題行為呢?心理學家分析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因素:
吸引他人關注
有的孩子性格比較活躍,但在家裏或班級裏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為了滿足他們渴望被人注意的心理,這些孩子希望通過製造一些小狀況,引起他人注意。
注意力發展不完善
小學期孩子的注意力發展得還不夠完善,也不太會控製自己的注意力,容易為無關的事情所吸引而分心。孩子課堂上不能安心地聽講,就是因為如此。
挫折與緊張感的發泄
對於老師或父母提出的學習、行為等方麵的各種要求,孩子可能會難以達成。當孩子連遭挫折,挫折與緊張感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孩子情緒上的發泄。
缺乏製度意識
小學期,孩子對於製度的概念還不是很了解,因此對於課堂紀律的重要性也不理解,並不能重視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容易出現擾亂課堂紀律的行為。此外,孩子自身的自控能力差也是一個原因。
孩子的這些課堂問題行為,有的會直接幹擾課堂秩序,有的雖然不會直接幹擾課堂秩序,但卻會影響老師的教學效果,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危害很大,甚至會影響到其他同學的注意力。那麼,對於小學期孩子常見的課堂問題行為,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糾正呢?
一、正確對待孩子的課堂問題行為
孩子有了課堂問題行為,父母應給予正確的引導,但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卻采用了錯誤的態度。例如,當孩子在父母教育了幾次後,仍然出現課堂問題行為後,父母便失去了耐心,開始對孩子嗬斥;有的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甚至對孩子進行打罵、嚴懲。
父母的這些方法往往並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可能使事情變得更糟糕。因此,當孩子出現了課堂問題行為後,父母應該這麼做:
1.問明原因
問明了原因後,父母才能對症下藥。父母可以問孩子,在上課時是因為都會了,不想再聽了,還是聽不懂老師講課,或者是控製不住自己。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應從孩子的原因入手,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2.對症下藥
問明原因後,就可以對症下藥了。如果孩子能夠認識到上課不注意聽講是一種不好行為的話,那就說明是因為孩子缺乏自控能力。如果孩子是因為以為自己已經學會了,而不願再認真聽的話,可以告訴孩子,上課注意聽講,不僅是孩子個人的事,還關係到別的孩子,而認真聽講是一種要尊重別的孩子和老師的表現,這是一種最基本的禮貌。
如果孩子是因為課聽不懂而不注意聽講,父母應及時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所遇到的難題,並告訴孩子,對於自己聽不明白的問題應記下來,下課後自己再想想,如果實在想不明白,可以請教老師、同學或家長。這樣,孩子通過父母的分析和啟發找到了原因所在,明白了自己的不對,也有了改正的決心;有不懂的問題,也可以通過父母和老師的輔導,把問題弄懂,也就消除了課堂問題行為。
二、多關注孩子
父母對孩子關注,會使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視,能夠有效地減少課堂問題行為。父母可以從這幾個方麵來關注孩子:
1.重視孩子的意見
父母在日常生活應讓孩子多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對與孩子有關的事情,可以多聽聽孩子的意見,例如,對於孩子房間的一些布置、孩子看電視的具體時間等。
2.多和孩子溝通
小學期孩子對於父母有很強的依賴心理,渴望父母能陪伴在自己身邊,聽自己說話。因此,父母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多和孩子溝通,和孩子聊一聊他在學校看到的趣事等,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三、培養孩子自信心
對於小學期孩子,父母應該多培養孩子學習的自信心。當孩子有了自信以後,對於很多問題便都能自己克服了。培養孩子自信心,父母可以從以下方麵著手:
1.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的能力和習慣很重要。孩子在小的時候遇到困難,能得到父母和老師的及時幫助,但進入小學後,孩子的很多問題都要靠自己去完成,如,係鞋帶、上廁所、準備學習用品等。如果孩子不會,就容易影響學習,進而產生課堂問題行為。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父母應記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應鼓勵他,幫孩子樹立信心和決心,而不是代替孩子解決。
2.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對於小學期孩子來說,父母雖然不需要給孩子提早接受具體的課本知識,但還是應該教會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恰當的學習方法,讓孩子在入學後的學習生活能夠比較順利、有效率。例如,父母可以教孩子學會訂立學習計劃;學會科學利用時間;懂得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等。
3.教孩子學會傾聽
父母在平時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故事、童話等有吸引力的東西,讓孩子養成靜坐、傾聽的習慣,為孩子上課後能安靜、持久地坐下來打好基礎。
此外,父母還可以多和孩子談論各種話題,如在學校的趣事等,提高孩子語言表達、組織等能力;在講故事的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猜測故事的發展、結果等,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多元思維能力。
“專家提醒”
孩子的自控能力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改善。對孩子來說,如果有著較好的自控能力,那麼相對於別的孩子會顯得比較成熟,有責任感,有較高的學習動機,更能遵守規則。父母培養孩子自控能力的時候,可以通過延緩滿足的方法來培養。
首先,讓孩子學會等待。孩子的年齡越大,所期望的目標也越大。但是,目標很少有立刻就能實現的。因此,父母可以讓孩子學會等待,讓孩子明白,想要實現目標,就要學會等待。例如,孩子想吃肯德基等,父母可以讓孩子等幾天或一個星期,再滿足孩子。
其次,讓孩子做出努力。當孩子有了期望的時候,父母應讓孩子做出適當的努力後,再滿足孩子的期望。這樣讓孩子明白,要完成期望的目標,要就做出適當的努力。例如,孩子想看電視,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做完作業就可以看等。
最後,讓孩子學會珍惜。當孩子獲得了某件東西後,父母要讓孩子學會珍惜。例如,孩子喜歡吃零食,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保管,規定好吃多少天,然後讓孩子自己去分配,鍛煉孩子的自控能力。
培養孩子愛動腦子的習慣
場景一:孩子上四年級了,但學習一直不怎麼好。父母發現孩子對於需要動腦子的題目,不看題目寫的是什麼意思就亂寫一通。無論父母怎麼對孩子解釋題目的意思,可孩子的腦子似乎就是不開竅。父母擔心責備孩子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心裏卻實在是氣得難受,又不知道怎麼辦好……
場景二:孩子上小學了,但父母卻發現孩子很不喜歡需要動腦子的活動。例如:孩子碰到困難的問題,不願自己解決,總要父母幫助孩子去做;當父母給孩子講故事後提出問題時,孩子總是不假思索就說不知道;孩子寫作業時愛抄別的孩子的,不願意動腦子去做……
孩子已經上了小學了,怎麼還是如此不愛動腦子呢?總是依賴父母或老師,成了現代很多小學期孩子的一個問題。那麼,現代小學期孩子為什麼不愛動腦子呢?
心理學家分析認為,現代小學期孩子不愛動腦子,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缺乏興趣
對小學期的孩子來說,興趣的作用非常重大,是孩子學習的動力。因此,缺乏學習興趣,也就造成了孩子不愛動腦子的情況。
父母過於溺愛
有的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過分愛護,一切事情都包辦代替,使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得不到鍛煉,出現孩子遇事不愛動腦筋的現象。
教育方法不當
有的父母雖然要求孩子“多動腦子”,然而一旦孩子思考有誤,便大加斥責。這樣,孩子可能對自己獨立思考能力失去信心,漸漸懶得動腦子了。這也是許多原本腦子靈活的孩子,變得不愛動腦子的原因。
“動腦子”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根本途徑之一,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不願動腦比不願動手危害更大。看到原本伶俐的孩子,因為不愛動腦子而慢慢地變得笨手笨腳、懶散怠惰,父母自然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那麼父母如何讓孩子改掉不愛動腦子的毛病而養成愛動腦子的習慣呢?
一、引起孩子動腦子的興趣
興趣,是小學期孩子喜歡探索事物,了解事物的最大動力。孩子不愛動腦子,父母就應該想辦法引起孩子動腦子的興趣。父母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以引起孩子動腦子的興趣:
1.引起動腦子的興趣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因此,父母應以父母愛動腦子的表現去感染和影響孩子,用父母對周圍事物的態度和情趣去影響孩子,給孩子一個愛思考的氛圍。如果父母不讀書、不看報、不思考,很難想象能夠培養出來孩子愛動腦子的習慣。
父母在以自身行為影響孩子的同時,還應該常常給孩子提一些問題,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引導孩子動腦子去解決。
2.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動腦子的興趣和習慣
對於不愛動腦的孩子,父母給孩子提出太高的要求,孩子會很難達到。因此,父母應多觀察孩子,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從最直接、最容易思考、最適合孩子的問題入手。
3.將培養孩子的興趣融入生活中
小學期的孩子,抽象邏輯思維還未占據主導地位。因此,隻有簡單地說教還不行,父母還要創造孩子動腦筋的機會,例如可以讓孩子幫父母算算父母買東西用了多少錢,或別人是否少找了錢;家裏好吃的東西該怎麼分等。
此外,父母還可以讓孩子讀一些刊物,看一些引導孩子動手、動腦的電視節目等;也可以帶孩子到大自然、到社會中去感受生活,拓寬孩子的生活空間,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讓孩子主動思考。
4.及時鼓勵孩子
小學期的孩子有著好強之心,他們喜歡表現自己。因此,心理專家建議,父母對於愛動腦子、特別是剛剛開始愛動腦子的孩子,應及時地給予多多的鼓勵;即使孩子的說法錯了,或孩子隻取得微小的進步,父母也不要放過,應幫助孩子分析、總結錯誤或進步的原因,並對孩子勇於獨立思考的精神予以足夠的肯定和鼓勵。
二、給孩子動腦子的機會
適當的家務勞動可以給小學期的孩子創造動腦的機會,但有的父母總是讓孩子去學習,不讓孩子勞動,這就錯失了孩子動腦的機會。因此,父母在生活中應善於給孩子動腦子的機會。
例如,父母應該讓孩子分擔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或工作等。這些家務或工作,對孩子心智與精神的成長都有積極的作用。孩子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不但學習了做事的方法和良好的工作態度,同時也學會了動作協調的靈巧能力和空間關係的能力,這些都能促進他們思考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