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小學期(6~12歲)——孩子學習能力初訓練階段(2 / 3)

此外,父母還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提出一些難題讓孩子解決。例如:在牆的高處掛一件衣服,然後給孩子幾根短竹竿和繩子,讓孩子思考如何把衣服收下來等。

三、正確地引導孩子思考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注意,父母要教孩子的是如何思考,而不是對某些事物的記憶。例如,有的父母教孩子認識西瓜,父母不應該隻對孩子一遍遍地說“一個西瓜”,而是應做更深層次的啟發與指導,如,西瓜的形狀、顏色、香味等等,進而引導孩子思考,對事物進行分辨、歸納和整理分析,更可以讓孩子通過正確的語言的表達,說出自己的結論。

孩子通過對日常生活裏各種事物的分辨、歸納和整理分析,以及通過語言說出來,孩子的思考能力便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當孩子處理資料的方式和過程越來越精細熟練,也越來越合邏輯,也就會越來越愛思考,越愛動腦。

“專家提醒”

孩子是否善於提出問題,是孩子是否具有非常強的思考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生活中,我們很多的父母的做法是:發現了孩子的問題之後,耐心和孩子解釋,和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很多父母也會發現孩子的問題似乎總是會重現,但是之後卻又都忘記了,這其中的原因有孩子愛忘的天性,父母的解釋方法也是很大的原因。因為,父母沒有用提問的方式先讓孩子去獨自思考,針對孩子的提問也沒有用反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去主動思考。

孩子的好奇心雖強,但好奇心也去得快。如果所有的問題,都隻是父母在自問自答,或孩子問父母答,那麼孩子大多隻是當時好奇,或新鮮地聽一聽而已,新鮮感一過當然很容易忘記。

對此,父母應該改變父母解釋多,孩子提問、分析和解決少的情況,而應該要多問孩子,提示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即使對孩子的提問,也要盡量用反問,讓孩子主動去思考。對於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放在一起,讓孩子去思考、比較,讓孩子選擇自己認為解決問題最好的一種方式。這樣既鼓勵孩子的思考,又鼓勵了孩子的獨立意識。

讓孩子自己尋找學習動機

孩子下午放學了,父母把孩子接回家後,不停地催促孩子趕緊寫作業。但孩子的速度似乎依舊是那麼慢,這時電話來找父母出去有事,父母隻好交代孩子趕緊寫就出門了。晚上,父母回到了家,看到孩子已經睡下了。雖然不想打擾孩子睡覺,但擔心孩子還沒把作業寫完,於是找到孩子的作業,打開一看,父母不禁火冒三丈。原來,孩子的作業在父母走後,隻寫了幾行,還剩下很多沒有寫。父母本想搖醒孩子,但看到孩子熟睡的臉龐,又猶豫了……

根據調查研究顯示,現代孩子對於學習越來越缺乏興趣,討厭學習,對學習甚至有敵視的情緒的越來越多。例如學習、寫作業等,需要父母經常提醒、督促,甚至是陪伴。即使如此,小學期孩子也經常是冷不丁就跑出去玩了,或者上課時不專心聽課,或者對作業應付了事等。對此,相關專家指出,孩子的這種情況就是缺乏學習動機的表現。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孩子進行學習的一種動力。學習沒有動力,對於孩子來說,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進而影響到孩子的將來。那麼孩子不喜歡學習、寫作業,沒有良好的學習動機的原因是什麼呢?一般來說,有這幾個原因:

學校原因

有的老師的教學方法比較陳舊、刻板,如,作業量的繁多、作業形式的單一等,或對孩子過於嚴厲,都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反感心理,自然缺乏學習動機。

家庭原因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總是催促孩子不停地學習,不給孩子玩的時間。時間一長,孩子便會感到厭煩,或覺得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灰心喪氣,沒有學習動力。

孩子自身的原因

現代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寵愛,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在學習上沒有學習的激情。此外,缺乏學習動機也與小學期孩子年齡特點有關係,小學期的孩子比較好動,注意力、意誌力等發展得都不太完善,容易被外界的事務所吸引。

學習動機既決定著孩子學習的方向和進程,又影響著孩子學習的效果,對孩子前途有著很大的損害。那麼,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讓孩子自己尋找學習動機呢?

一、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目的

學習目的是孩子進行學習所要達到的結果,或希望實現的目標。小學期孩子由於年齡的關係,對於學習其實是很盲目的,孩子可能會認為,學習是為了不被老師和父母責罵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更希望的不是學習,而是如何采取一些手段,以便躲過懲罰。

因此,父母要使孩子找到學習動機,便要先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目的。例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學習是為了什麼,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理想等。

二、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引起和維持孩子注意力的一個重要內部的因素。濃厚的興趣會使孩子感到學習有極大的吸引力,能帶動孩子主動愉快地去努力求知,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因此,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幫助孩子尋找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環節。父母可以通過如下方法來培養孩子的興趣:

1.讓孩子獲得成功

孩子的學習如果總是失敗,就可能會喪失信心,失去學習的動力。因此,父母應適當地讓孩子嚐到成功的滋味。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建立不同的學習目標,讓孩子通過努力實現一個又一個目標,從而獲得成功的感覺。

2.父母不要過於著急

讓孩子意識到努力學習的重要性需要一個過程,因此,父母不要過於著急。首先,父母對孩子學習的態度要正確,要多關注孩子的自尊心、能力和所付出的努力。如果父母一味地逼迫孩子做功課或學習,孩子會變得焦慮,甚至產生反抗情緒,對孩子興趣的培養和學習動機的養成都會產生不良的後果。例如,孩子一次考試成績不太好,但孩子的確用心努力了。如果父母不關注孩子的努力過程,隻關注孩子的成績,就會使孩子感到難過與不服,可能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心理。

3.培養孩子的間接興趣

所謂間接興趣,也就是指孩子對學習結果的興趣。例如:父母可以向孩子承諾,孩子如果完成某項學習任務,達到某個學習目標就可以得到某種獎賞,這種獎賞最好是孩子非常渴望得到的,如去兒童遊樂場等。正是因為孩子一直渴望,所以才有了學習的動力。但是卻不能以此作為威脅,使孩子學習被動起來。培養間接興趣隻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但間接興趣也會轉化為直接興趣,進而激發出孩子的學習動機。

三、啟發、刺激孩子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推動孩子去主動探求知識的一種內心需求。求知欲能促使孩子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能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愉快的情感、積極的態度,不斷推動和提高孩子學習動機的水平。啟發、刺激孩子的求知欲,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可以引導孩子的契機,例如:當孩子被某個問題迷惑的時候,父母可以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或在網絡上尋找答案;當孩子想知道某個動物的體態特征的時候,父母可帶孩子去動物園、大自然和圖書館等。

四、及時鼓勵孩子

積極的鼓勵,包括正確的評價、適當的表揚等,是對孩子學習成績和態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種強化方式。心理學研究表明,表揚和鼓勵比非難、嘲笑、體罰、挖苦對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有效。

一般來說,及時的鼓勵比不及時的鼓勵效果要好。因為及時的鼓勵利用了孩子腦海中留下的鮮明的記憶,使孩子產生進一步努力學習的願望。對孩子來講,表揚、鼓勵多於批評、指責可以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當然,鼓勵也要科學,過多地鼓勵反而會適得其反。因此,父母在鼓勵孩子的時候,也應多注意方法技巧,不要事事表揚;鼓勵或評價都應根據孩子的能力、個性不同而有所區別,效果才能顯著。

“專家提醒”

現代孩子基本上每天都需要做作業,做作業正是體現孩子學習是否積極的一個方麵,能積極完成作業的孩子總會有一定的學習動力。因此,父母不僅能從孩子的作業中培養孩子的學習態度,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首先,端正孩子的態度。父母要幫助孩子提高對作業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努力消除孩子的一些不良態度,如應付差事等。讓孩子理解作業對於孩子學習乃至將來發展的重要性,讓孩子明白,作業是老師課堂教學的一個延伸,是孩子掌握知識不可缺少的一環。

其次,幫助孩子建立學習製度。對於孩子的學習生活,父母要給孩子訂立一個製度,讓製度來約束孩子,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和製度觀念。例如:什麼時間應該做作業,什麼時間可以看電視等。

再次,學會合理安排作業順序。對於孩子的作業,父母可以指導孩子合理地安排作業順序,以便順利地解決作業問題。例如:可要求孩子先複習一下所學知識,再動筆做作業;可以讓孩子先做喜歡的科目,再做不拿手的科目等。

最後,科學安排完成作業的時間。一般來說,小學期孩子連續做作業的時間應在30分鍾到1小時內。如果孩子超過這個時間,就會出現“心理疲勞”情況,使學習能力減弱,效率下降,錯誤率增加。因此,父母應指導孩子科學安排完成作業的時間,在孩子連續寫作業時,應當給予孩子休息的時間,以恢複學習狀態,一般休息5~10分鍾為最恰當。

和孩子一起尋找學習方法

孩子的學習很努力,當別的孩子在歡快的玩耍的時候,孩子也還在認真的學習。雖然孩子經常抱怨沒有時間玩,但孩子也明白學習的重要性,這讓父母很欣慰。然而奇怪的是不知道為什麼,孩子雖然很努力,學習效果卻不大如意,難道是孩子比其他的孩子笨嗎?

事實上,孩子之間的差距很少,特別笨和特別聰明的孩子並不多。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學習很努力而成績進步卻不明顯的時候,大多是因為學習方法不正確。比如不懂得科學地利用時間,也沒有一個好的計劃,通常是被動應付老師吩咐下來的作業和考試,缺乏主動的安排,學習沒有效率。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缺乏學習方法呢?分析認為是受多方麵因素影響造成的。一般來說,有如下因素:

不曉得使用學習方法

小學期孩子對學習方法的作用還不了解,也沒有嚐到正確方法所帶來的甜頭,擔心研究和掌握學習方法會耽誤了自己學習,因此很少想到去尋找學習方法。

缺乏指導與訓練

小學期孩子大多沒有接受過專門的、係統的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因此也就難以擁有並掌握有效、科學的學習方法。

意誌力薄弱

小學期孩子的意誌力還比較薄弱,而掌握和運用學習方法,則需要孩子擁有一定的自製力。特別是當需要孩子把學習方法培養成習慣的時候,則更需要毅力和恒心。

如果孩子學習沒有方法,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就容易出現事倍功半的情況,從而影響孩子學習成績和效率的提升。因此,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和孩子一起尋找好的學習方法。下麵列舉一些適合小學期孩子的學習方法,作為父母的參考:

一、教孩子學會製訂學習計劃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就應先教孩子學會如何製訂學習計劃。學習計劃的內容一般包括目標與任務,完成任務的具體措施,時間安排與力量分配等。指導孩子製訂合理計劃時,應注意這幾點:

1.要明確、具體

計劃最好能夠明確、具體,要建立在可觀察到的行為結果上,最好能夠量化。例如,讓孩子規定:“本月重點複習數學,作業獨立完成後,每天做10道數學課外題,爭取考試能比上一次考試提高多少分……”這樣的計劃,還是比較明確和具體的。

2.要符合孩子的實際能力

小學期的孩子都比較好勝,耐性不好,急於求成,喜歡把目標定得太高,時間安排太緊,使計劃成為一紙空文,不但不能幫助孩子,而且還會挫傷孩子學習的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因此,父母在指導孩子訂立計劃的時候,要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來確定,要循序漸進。

3.要有一定的彈性

學習和生活中始終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這些因素會影響到計劃的執行。因此,孩子的計劃最好是留有餘地、富有彈性的。在時間的安排上不要過於死板,這樣才能保證計劃的順利執行。當然彈性也不能太強,太強會使孩子執行計劃時缺乏緊迫感。

4.學會及時調整

每一個計劃都需要根據執行後的效果,進行及時的調整,才能使計劃真正地達到孩子想要的目的。因此,當實踐表明計劃與現實不符,或近期有特別的任務要完成時,計劃就應該進行及時的修改。

二、指導孩子科學地使用時間

麵對相同的時間,善於運用時間的孩子,會有更多的收獲。父母在指導孩子科學地使用時間時,應注意幾下幾點:

1.有計劃地利用時間

每天該做什麼,孩子最好能夠心中有數,製訂一個計劃,絕不能信馬由韁,要讓孩子學會有計劃地利用時間。

2.善於把握精力充沛的時間

一般來說,在早上時,孩子的大腦比較清醒,精力也比較充沛。雖然精力充沛的時間因人而異,但總的來說,每個人在一天中都有幾個精力充沛的時期,孩子如果能夠把握住,則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習效率。

三、指導孩子閱讀

小學期孩子通常是通過對書本的閱讀來獲得知識。因此,教孩子尋找學習方法,要重視對孩子閱讀方法的指導。一般可以從這幾個方麵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

1.製訂好閱讀計劃

父母應讓孩子在閱讀前製訂好閱讀計劃,以明確閱讀範圍、時間、步驟等,並分清閱讀的輕重緩急。例如:有的書看一遍即可,有的書不僅看而且要背等。

2.做好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不僅可以使孩子頭腦保持清醒,而且有助於思維和記憶。閱讀筆記的方法多種多樣,例如:主要觀點和重要內容部分畫線;將關鍵詞畫圈;在書本的空白處寫上疑問等。

3.提供閱讀材料

父母可以提供給孩子一些閱讀材料,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地運用。例如:父母可以給孩子買一些優秀小學生作文等,充實孩子的作文基礎。

四、指導孩子學會記憶

孩子獲得的知識,需要靠記憶才能在頭腦中得到鞏固和保持。而科學的記憶方法,能夠增強孩子記憶能力,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形象記憶法、圖解記憶法、歌訣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比較記憶法等。因此,父母應根據孩子的特點,給孩子選擇適合孩子的記憶方法,教給孩子。此外,知識在腦海中過一段時間便會開始遺忘,因此,指導孩子及時地進行複習也是非常必要的。

“專家提醒”

做題目是孩子不可避免的事情,那麼父母如何讓孩子從做題的對與錯中獲得收獲呢?父母不妨教孩子嚐試以下幾種方法:

首先,學會記錄錯誤法。父母可以讓孩子準備一個本子,把孩子平時作業、考試中出現的錯誤記錄下來,並注明出錯原因,讓孩子經常查看這個本子,做到對錯誤心中有數,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其次,運動深入分析法。每做一道題要有一種收獲感,單純的題海戰術對孩子其實並沒有多少益處。當孩子做題目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深入分析題目:這道題考的是什麼知識;為什麼要這樣做;如何想到的解題方法;有沒有其他方法;題目還有沒有別的形式的變化等。

然後,更正對結果的態度。當題目解答完畢後,無論是對還是錯,父母都應指導孩子對結果進行分析。例如:錯在哪裏;錯的原因是什麼;有沒有別的解法;哪一種解法更好等。

培養孩子早起的好習慣

早上不肯起床,喜歡睡懶覺,是小學期孩子常見的問題之一。在許多家庭中的孩子都會不同程度地存在。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天清早基本上能聽到孩子的哭叫聲和父母的斥責聲。對很多父母來說,每天早上關於孩子的起床問題,都像在和孩子打仗一樣。那麼,孩子為什麼不肯早起呢?

正常的生理、心理現象

小學期孩子在生理上有較強的睡眠需要,同時,小學期孩子責任感、理性意識還比較缺乏。在孩子看來,睡懶覺是自己的需要,至於是不是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孩子在心裏還沒有這個意識。

逃避上學

有的孩子在學校人際關係相對較差,不被別的孩子所接納;或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厭煩情緒,這些情況會使孩子通過睡懶覺來逃避去學校。

借題發揮

有的父母在平時比較忙,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比較少。小學期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還比較強,渴望與父母一起說話,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便學會了借用早上的時間來滿足一下情感上的需要。

其他因素

除了上麵的原因,還有其他因素,例如:有的父母都喜歡晚睡,孩子也跟著晚睡;父母喚醒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能接受;孩子身體不適或心情不佳;孩子白天睡得過長等等。

早起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麼父母如何培養孩子早起的好習慣呢?

一、調整好父母的作息時間

要培養孩子早起的好習慣,父母也應調整好自身的作息時間,給孩子做好榜樣;同時讓孩子安心、快樂地入睡。一般來說,父母應在這些方麵做好準備:

1.讓孩子順利入睡

父母要培養孩子適當運動的習慣,孩子通過充分的運動,會不知不覺地睡下,夜間的睡眠也會好些。如果孩子因為白天玩得過火或睡前泡了熱水澡,而變得不易入睡或睡不安穩時,父母就不要催促孩子“趕快睡”。因為,這樣一來,孩子反而會更睡不著。父母可以為孩子安排一些安靜、有趣的睡前活動,如,講故事、聽催眠曲等,以安撫孩子的情緒,使孩子更順利地入睡。

2.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孩子睡後,父母最好立即把燈關了,讓房間變得昏暗,孩子相對會比較容易入睡。由於孩子剛入睡時易被聲音吵醒,父母最好不要一直開燈或看電視、走動,否則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如果父母要看電視或者需要談話最好安排在另一間房間,聲音盡量不要太大。

此外,很多父母工作比較繁忙,容易早出晚歸,但在回家後要注意動作盡量輕一點,不要吵醒孩子。

3.睡眠時間

剛入學的孩子大概要保證9~10小時睡眠,晚上8點半父母就要開始讓孩子洗腳,準備第二天起床衣服等。一般來說隻要能保證孩子在晚上9點前後進入深睡期,早上起床便會十分順利。

此外,父母還可以適當地以午睡來調節孩子的睡眠情況,讓孩子在中午的時候稍微睡一會兒。當然,如果孩子能保持精力充沛的狀態,白天不睡覺也可以;也有的孩子白天不喜歡睡覺,父母也不用強迫。

4.樹立早起榜樣

讓孩子早起,父母也應該樹立早起榜樣。也許父母很喜歡“夜生活”,但為了孩子的健康和教育,父母還是盡可能以身作則地培養孩子早起的好習慣。

二、正確喚醒孩子

孩子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但父母不正確的喚醒方式,也可能會使孩子的心情變得很糟糕,進而影響到孩子上學的心情。那麼,父母如何正確喚醒孩子呢?

1.讓孩子決定起床時間

父母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下孩子的就寢、起床時間,也可以問問孩子喜歡父母用什麼樣的方式叫孩子起床。讓孩子自己決定作息時間,是讓孩子知道人應該對自己的承諾負責;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叫孩子起床,也可以降低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不愉快,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父母和孩子商量好起床時間後,還可以製訂出獎罰製度。例如:孩子累計多少次準時起床,可以讓孩子得到一個看電視的機會;反之,失去一個機會等。

2.音樂助理

父母可以給孩子買一個鬧鍾,讓孩子挑選自己喜歡的鈴聲。當孩子早上聽到鬧鍾響起的聲音時,可以減少被鬧鈴吵醒時的不悅感覺,提高孩子起床的意願。另外,父母也可以在早上為孩子準備一段清新、歡快的音樂,讓孩子在音樂中快樂地清醒過來,開始新的一天。

三、其他方法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和孩子多多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一些情況,增進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解答孩子的一些困惑或難題等。這樣,孩子滿足了情感上的需要,一些難題也得到了解決,早上賴床的問題也會慢慢地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