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運輸機的主業與兼職(1 / 2)

飛行軍團

作者:吳戈

運-9為何不運輸?

據環球網轉載俄某網站11月22日消息:陝飛日前推出了一款以運8為基礎的大型反潛機。這一消息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並不在於運8係列早已為人所熟悉的特種平台用途,而在於大型反潛機這個機種在中國軍隊的長期缺席。且不說中國台灣將引進的12架P-3C反潛巡邏機,單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近百架P-3C陣容,已經在西太平洋構成了嚴重的不平衡。

然而這則消息中作為平台的運輸機本身,同樣必須關注。

有網友在評論這個新機型時,也對其平台的定位納悶,因為“到目前為止,沒見過一架運9正兒八經去跑運輸的”。的確,據新華網7月25日援引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運9的前身是2002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運8X概念,當時聲稱意在與C-130J競爭,2005年北京航展時已改稱運9。可至今運9的曆程仍顯得撲溯迷離。

上述簡氏報道發現了運9出現在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的機場,說明正在試飛,並大膽猜測運9“有望迅速投產”、“解放軍應該會大批采購”。可就在2010年2月,環球網援引的英國Flight Global網站報道卻稱“陝飛已停止運9設計工作,尚未獲確認訂單”。

實際上,2011年7月國內某軍事網站曾指出“運9飛機太小,發展潛力低”,影響其前景的既有在研的200噸級“大運”、引進風聲不斷的安,70,也有今後可能用於改裝特種飛機的ARJ-21和C-919。盡管不盡準確,但運9在中國軍事空運體係中的定位的確很難說順風順水。

在《科技日報》2011年7月12日的報道中,提到了被稱為陝飛“生命工程”的預警機項目是該企業曆史上規模最大、工作量最多、技術難度最大的工程。

在該機型之前,運8係列擔當特種平台已有多年,為何突然需要如此大的跨度?顯然,總設計師歐陽紹修率領僅有不到500人的研發團隊,用短短20個月,對運8進行了超過80%的改動,攻克12項關鍵核心技術,研製出的不應該是該報所說的預警機。為一型運輸機已有多種產品問世的特種平台應用突然下如此大的工夫,也不可能全因用途特殊,該型運輸機本身的發展前景想必也有證明自己的迫切需要。

在官方網站上,該公司雖然提到“正在全力研製的運9型飛機將成為我軍21世紀主力戰術運輸機”,但這一前景的證實,至今仍隻有上述簡氏的猜測。

關於中國軍用運輸機,姑且不管滿天飛的小道消息,單從已經公開透露的正在研製最大起飛重量200噸的“大運”而論。雖然單機最大載重的確是戰略和戰術運輸機的重要分野,但顯然不是越重越好,什麼程度為宜,與工業能力、國家軍事戰略和地緣條件決定的典型任務背景都大有關係。

具體到中國而言,雖然都承認中國軍隊對洲際空運的要求不會像美、俄、歐那樣強烈,但海外利益日益增長,即使隻帶來撤僑和國際維和等任務,由於這些任務的引人關注,也很容易為中國發展軍用運輸機找到迫切理由。然而,這種任務需要的總空運量、使用頻率和典型航程等真正決定軍機使用效益的技術分析,恐十自不宜以利比亞撤僑為背景來思考。

另一個很重要的誘因是我軍現有的伊爾76在貨艙尺寸上的不便,但這一改善的需要也往往順勢滑向經常大量空運主戰坦克的要求。其實,國際潮流是寧願陸軍裝備減肥,也要限製運輸機的大小,中國陸軍的應急機動,當務之急並非空運主戰坦克。

當然,出於對國家形象的提升和對工業水平的促進,以及現在已有的技術條件,大型軍用運輸機已經踏上了征途。不過這並未使大小之爭失去意義,因為戰術/戰區運輸永遠是大國軍隊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務。相比之下,國際先進水平的戰術運輸機發展水平已相當成熟,我國才剛剛突破材料、結構和起落架等領域。因而不妨可以斷言,“大”並不代表著軍用運輸機整體水平的滿足。

由此引發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原有航空工業格局中的軍用運輸機研製隊伍,即使全部集中使用,研製一代全新型號仍有人才數量之憂。大型戰略運輸機與中型戰術運輸機兩大任務,不管是由不同廠所各司其職,還是整合力量後同時突破,都有不小的難度。由此產生的力量調整和輕重緩急,也許能夠解釋運9暫時未見擔當起運輸主業的原因。因此,某網評論稱“有望在中國飛機型號譜係中成為主力家族”,其實還任重道遠。

反潛的水深

如果不是美國航空記者提醒,可能很多人會忽視運9反潛型的一個地位——英軍“獵迷”MRA4下馬後,美國之外唯一的在研大型反潛機。這將該機型的參照係直接擺在了美軍主力的P-3C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