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率沉浮

封麵專題

作者:薑超

從短期看,彙率貶值並不一定能提升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從長期看,實際有效彙率和一國出口在世界所占份額高度正相關。

2010年以來中國出口增速持續下滑,2015年更是屢次出現負增長。出口低迷原因何在?是否意味著人民幣幣值過高,亟須貶值以刺激出口?

我們將探尋出口低迷背後的原因,借鑒日本、德國等國的經驗,厘清出口與貶值之關係。我們的結論是:國際經驗表明,貶值未必能提振出口,而出口份額下降卻是貶值的原因;中國出口增速下滑緣於外需疲軟,但出口競爭力仍強,因而無需也無意依靠貶值刺激出口。

出口增速低迷的懸疑

2015年以來,中國出口呈現持續低迷態勢。前8個月中有6個月的出口同比負增長,前8個月出口累計同比下滑1.4%。而出口企業的訂單也持續走弱,中采PMI新訂單指數自2014年10月以來便低於榮枯線,8月更是降至47.7,創下30個月以來的新低。

出口形勢低迷原因何在?

出口由外部需求(蛋糕大小)和中國出口的競爭力(分到蛋糕的比例)所決定,而出口競爭力短期會受彙率波動影響,長期由勞動生產率所決定。因而外需疲軟和出口競爭力下降都有可能導致出口下滑,而出口競爭力也並非完全由彙率所決定。

從外部需求來看,雖然需求持續低迷,但中國的競爭力並未下滑。出口增速下降的並非隻有中國。全球出口規模增速於2010年見頂,並在2012年迅速墜落,過去三年始終徘徊在零值附近,因而過去三年外需整體幾乎沒有擴張。

從2014年的數據來看,美國和歐盟分別占中國出口的17%和16%。作為中國的前兩大貿易夥伴,美國和歐盟的進口增速自2010年以後逐漸放緩,趨勢和中國出口增速一致。這意味著以美歐為代表的外需出現了趨勢性下滑。

但另一方麵,美國進口中來自中國的占比仍在上升,截至2015年5月仍高達21%。而歐洲進口中來自中國的份額也穩定在18%左右。這說明在美歐市場中,中國產品並未被他國產品所替代,“中國製造”的出口競爭力並未下滑。

中國出口雖持續低迷,但競爭力並未下滑。

貶值與出口,孰因孰果?

從國外經驗來看,彙率由一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決定,是經濟、貿易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彙率最終決定於一國勞動生產率,在對外貿易方麵體現為一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因而從短期看,彙率貶值並不一定能提升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從長期看,實際有效彙率和一國出口在世界所占份額高度正相關。而日本、德國等國的經驗表明,一國貨幣的實際有效彙率往往與出口份額趨勢一致,且略滯後於出口份額的變化。

日本經驗:出口份額見頂後,日元趨勢性貶值。

20世紀後半葉,日元先後經曆了兩輪趨勢性升值。第一輪始於1973年2月布雷頓森林體係終結,終於1978年10月第二次石油危機。第二輪始於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終於1990年8月的日本經濟危機。但在此期間,日本出口份額卻不降反升,於1986年達到峰值9.85%,並在此後的幾年間始終保持在高位。

1993年,日本出口份額見頂回落,而日元也在1995年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後趨勢性貶值。但日元貶值並未提振日本出口,其出口同比增速大幅下降,出口份額也持續下滑並被中國所替代。2004年日元再度走弱,也同樣沒有換來出口增速的反彈。截至2014年底,日本出口份額已由1993年的9.6%降至3.6%,遠低於中國的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