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和行動全稱為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1948年5月29日,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為宗旨的聯合國,決定成立停戰監督組織,監督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執行停戰協定,這標誌著國際維和行動的開始。迄今為止,聯合國已組織近70次維持和平行動,有近130個國家派出100多萬軍人、警察和民政人員參加維和行動,包括。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是根據聯合國有關決議建立的一支跨國界的特種部隊,成立於1956年,它受聯合國大會或安全理事會的委派,在衝突地區執行維和任務。維和部隊官兵頭戴天藍色鋼盔或藍色貝雷帽,上有聯合國英文縮寫“UN”,臂章綴有“地球與橄欖枝”圖案。由於國際維和部隊統一著藍色鋼盔或藍色貝雷帽,所以亦被稱做“藍盔”部隊(藍色象征和平)。
中國政府從抵製到全麵參與國際維和行動,經曆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我軍正式參與國際維和行動,也已經走過了20個春秋,參與維和行動有力地促進了我軍的對外交流,深化了我軍的非戰爭軍事行動,履行了新世紀新階段軍隊的曆史使命。
堅決抵製:反對假借維和之名搞霸權主義
中國是聯合國重要的創始國之一。1945年,董必武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了聯合國製憲會議,並在會議文件上簽字。中國共產黨積極支持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正義行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一如既往地支持世界和平運動。可在當時,以美國為首的一些極端敵視新中國的西方國家,拒不承認新中國,並操縱聯合國,排斥新中國,讓台灣當局以所謂的“中華民國”名義,長期竊據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使得我國無法參與國際維和行動。1950年,美國聯合其他一些國家,以聯合國的名義,打著“維護和平”的幌子,公然派遣軍隊侵略朝鮮,將戰火燒到中朝邊境,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對美帝國主義的強盜行徑表示了極大的憤慨,派出自己的優秀兒女,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進入朝鮮,和朝鮮人民一道,打敗了以美軍為首的所謂的“聯合國軍”,保衛了世界和平。朝鮮戰爭暴露了美帝國主義假借維和之名,行霸權主義之實的本質。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國際維和行動,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基本上發生在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其他地區盡管衝突頻發,西方國家卻聽之任之。反之,對重要戰略地區,西方國家則特別“熱心”,動輒以“維護和平”的名義進行軍事幹涉,其中最為惡劣的就是美國。美國以“維護世界和平”的名義,大量派軍隊進行侵略、擴張。“國際維和行動”成為美國搞霸權主義的一塊遮羞布。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對美國把持下的這種所謂的“國際維和行動”予以嚴厲的揭露、譴責和堅決的抵製。1960年,聯合國在剛果采取維和行動,《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抨擊西方國家,文章指出:“正當剛果愛國軍民奮起保衛獨立,勝利地抗擊著比利時侵略軍的時候,一支戴著‘藍鋼盔’的‘聯合國軍’,以‘維持秩序’為名,開進了這個剛誕生半個月的非洲共和國。4年來,這支人數曾達兩萬多的裝備著美國武器的‘聯合國軍’,在美帝國主義的控製下,對剛果進行了肆無忌憚的侵略和幹涉。”1964年,聯合國向塞浦路斯派出維和部隊,中國政府指責這次維和行動,稱:“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派遣‘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進駐塞浦路斯,假手聯合國幹涉塞浦路斯內政,鎮壓塞浦路斯人民反對美英帝國主義的正義鬥爭。這支部隊做了許多罪惡勾當,嚴重損害了塞浦路斯人民的主權。”客觀來說,把所有國際維和部隊都斥之為“美帝國主義國際警察部隊”有失公允,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被美國把持和操縱,聯合國成了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工具,聯合國一度采取的維和行動也成為美國的一個外交政策手段,國際維和行動缺乏足夠的、普遍的正義性和合法性。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範圍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亞非拉許多國家獲得了獨立,廣大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成為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力地改變了世界的政治格局。西方國家在聯合國大權獨攬的局麵逐漸改變,第三世界在聯合國取得了重要的話語權。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大力支持下,1971年10月,聯合國恢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中國進入聯合國,進一步加強了第三世界的力量,加強了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推動了聯合國真正向維護世界和平的方向發展。
中國進入聯合國後,積極參與聯合國的各種事務,堅決維護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利益,同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道維護世界和平。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政府對國際維和行動的態度逐漸緩和,但仍繼續執行不支持、不參與的政策。這期間,聯合國進行了3次維和行動,中國政府沒有參加安理會關於維和行動的投票,並公開表示,中國政府對國際維和行動不承擔任何財政義務。1972年10月9日,中國首次參加聯合國第五委員會工作,在會議發言時,中國代表邢鬆鶴指出:“聯合國的財政困難主要是由於聯合國在過去一個長時間裏,在一、兩個超級大國的操縱下,幾次派出所謂‘聯合國部隊’,進行幹涉別國內政的所謂‘維持和平行動’。”“中國代表團反對將此項目費用作為聯合國的開支,也不承擔任何義務。”1974年4月,聯合國討論延長中東聯合國緊急部隊的任期問題時,中國政府代表黃華表示:“什麼‘聯合國維持和平緊急部隊’,說穿了,這是企圖占領阿拉伯領土。中國是曆來反對派遣所謂‘維持和平部隊’的。”
有限參與:為現代化建設創造和平國際環境
1978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決定實行改革開放。鄧小平對國際形勢重新進行了分析,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重要論斷,把中國的對外政策調整為:不以意識形態劃線,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係,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在這一政策指引下,中國日益重視國際合作,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到20世紀末,中國加入了聯合國體係中幾乎所有重要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中國在政府間國際組織中的席位從1977年的21個增加到1996年的51個。在這一階段,中國對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政策經曆了一次重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