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27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淩青在36屆聯大第五委員會會議上發言時明確表示:“出於對聯合國組織、對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責任感,中國政府準備對今後聯合國維護和平行動采取區別對待的靈活立場。中國將從1982年1月1日起開始交納中東聯合國部隊的攤款,並對今後凡是嚴格按照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建立的、有利於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有利於維護有關國家主權和獨立的聯合國維護和平行動,中國都將本著積極支持的立場,予以認真研究和對待。”12月14日,中國第一次投票讚成增派聯合國駐塞浦路斯維和部隊。
從1982年起,中國開始承擔對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攤款。1984年10月15日,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梁於藩在聯大特別政治委員會上發言時表示,中國政府支持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1986年5月,中國派出3名軍事觀察員對中東地區的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進行了實地了解和考察,但由於未正式參加維和特委會,中國未派任何軍事人員參加維和行動。1988年9月22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鹿野致函聯合國秘書長,提出加入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特別委員會的請求。1989年1月,李鹿野奉命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表示中國政府正式決定,要求向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派遣5名軍事觀察員。中國的這一決定受到了各方歡迎。經過有關方麵協商及安理會認可,11月,聯合國秘書長正式表示接受中國向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派遣5名軍事觀察員的建議。這一年,中國首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向聯合國納米比亞過渡時期協助團派遣20名選舉監督員,參與了聯合國對納米比亞製憲議會選舉的監督工作。1990年,中國向中東停戰監督組織派遣了5名軍事觀察員,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正式參加國際維和行動。
此後,我軍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先後向“聯合國伊拉克——科威特觀察團”、“聯合國柬埔寨先遣團”、“聯合國柬埔寨臨時權力機構”、“聯合國西撒哈拉公民投票特派團”、“聯合國莫桑比克行動”、“聯合國利比裏亞觀察團”、“聯合國塞拉利昂觀察團”和“聯合國塞拉利昂特派團”等多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軍事觀察員、軍事聯絡官、軍事顧問和工程兵部隊等軍事人員,並不斷有官兵為國際維和行動獻出寶貴生命。1991年,中國駐伊拉克——科威特軍事觀察員雷潤民在伊科邊境因車禍犧牲,2003年被聯合國追授達格•;哈馬舍爾德勳章。1992年4月,中國第一支“藍盔”部隊——軍事工程大隊赴柬埔寨執行任務,5月,中國軍事觀察員劉鳴放在柬埔寨執行任務時,感染腦瘧疾,醫治無效不幸犧牲。1993年5月21日,一枚火箭彈落入駐紮在柬埔寨維磅同省斯昆鎮的中國維和工程兵大隊營地,陳知國、餘仕利等兩名戰士不幸犧牲,另有7名中國工兵受傷。
從20世紀八十年代起,中國政府對待國際維和行動采取的是審慎對待、有限參與的政策。根據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200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已經先後向多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軍事觀察員、軍事聯絡官和軍事顧問共522人次,派出工程兵部隊800人次。但與其他一些國家相比,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力度還是較小的。根據聯合國維和行動部2001年對維和人員的曆次月度統計,中國在各維和區參加維和行動的人員總數一般維持在100人左右的水平,明顯少於美、英、法、俄等國家。派出的維和人員基本限於軍事觀察員、工程、醫療、運輸等後勤保障領域。2000年以前,中國對維和費用的攤款占總額比例一直不到1%,其中1998~2000年度為0.9%。
中國政府有限參與維和行動的政策,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從國際環境看,冷戰結束之前,國際維和行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霸權主義的影響。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企圖建立和維持美國治下的世界和平,動輒以國際維和行動名義幹涉他國內政。如1999年,美國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名,糾集多國部隊發動科索沃戰爭。中國堅定地站在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的一邊,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對由超級大國主導的國際維和行動理所當然地保持高度警惕,防止超級大國“打中國牌”。從國內情況看,“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百廢待舉,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是經濟建設,其他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在國際維和行動上投入過多的資源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當然,不參與國際維和行動也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因此,謹慎對待、有限參與成為中國政府最好的選擇。
全麵推進:促進中國和平發展
以黨的十六大的召開為標誌,我國社會進入到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的綜合國力空前提高,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曆史性變化。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與世界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一個繁榮穩定的世界離不開中國,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也離不開世界。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複興,就國內而言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外部而言就是大力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國際地位,不僅僅需要強大的綜合國力,還需要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增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通過參與國際維和行動,中國不僅可以與維和行動參加國加強溝通、建立互信,還可以改善在維和區及世界舞台上的形象,體現中國對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國際社會也強烈希望強大的中國能夠在國際維和行動中承擔更多的義務,發揮更大的作用。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確負有重要責任。中國致力於建設一個和諧世界,對世界的和平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必然要更深入地參與到聯合國維和機製中去。也隻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
全麵參與國際事務,必然要求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支撐,要求國家敢於和善於運用軍事力量,以維護中國的利益。當前,無論是在軍隊內部,還是在民間,都有人提出 “海外用兵”的問題。在傳統觀點看來,“用兵”就是打仗,近些年來興起的非戰爭軍事行動,則顛覆了這一陳舊觀念。軍隊參與國際維和行動,就是“海外用兵”的一種基本方式,是一種典型的非戰爭軍事行動方式,即對軍事力量的非戰爭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