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什麼是投資
了解簡單的投資概念
“投資”是與“消費”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它是理財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理財活動的高級階段。
根據經濟學上的定義,投資是指犧牲或放棄現在可用於消費的價值以獲取未來更大價值的一種經濟活動。簡單地說,讓自己的“本金”在未來能夠增值或獲得收益的所有活動,都可以叫投資。
投資活動的主體與範疇非常廣泛,對於普通的家庭來說,投資的主要渠道包括金融市場上買賣的各種資產,如存款、債券、股票、基金、外彙、期貨等,以及在實物市場上買賣的資產,如房地產、金銀珠寶、郵票、古玩收藏等,或者實業投資,如個人店鋪、小型企業等。
家長可以通過舉例讓孩子對投資的概念有簡單初步的了解。比如,如果孩子手上有500元的壓歲錢,其中一種處理方法可能是把這些錢花掉,比如外出遊玩花掉100元,買學習用品花掉100元,參加一個音樂培訓班的學費又付出了300元,這樣,這500元就被“消費”了;而如果不去花這500元,而是選擇存入銀行,等待一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以後獲得本息的增值,或者從郵市買回紀念郵票,等將來升值以後再售出,賺取差價;還可以作為“股份”投入爸爸媽媽所開的商店,到年底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利潤……這些就屬於“投資”行為。
簡而言之,為了讓孩子直接簡明地了解投資的概念,家長不妨告訴孩子投資就是“用錢掙錢,讓錢生錢”。
投資的方式和種類如此繁多,但是在普通家庭中,最為常見的理財方式還是集中在銀行儲蓄、保險、股票、債券、房地產等幾種工具的運用上。家長可以這樣生動地向孩子描述這幾種投資方式的特點:銀行儲蓄是家庭理財的“後衛”,可用於應急支出;債券可以稱得上是“中場”,可進可守;股票和房產就是“前鋒”,會帶來財富的迅速增加;而保險則是強有力的“守門員”。
所以,作為一種健康的家庭理財觀念,必須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財富投資,不可以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
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投資並非大人的專利,如果孩子有想法,也可以說出來進行家庭討論,並在家長的支持和指導下實施。通常孩子可以先從簡單的方式做起,比如當自己的零花錢或者壓歲錢積攢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存入銀行。雖然由於孩子的本金不可能太多,因而利息收益並不明顯,但這是一種能夠讓孩子看得見體會得到的直接而保險的讓錢增值的方法,可以激發孩子“讓錢生錢”的興趣。在適當的時候,可以鼓勵孩子購買股票或債券,讓孩子了解更複雜的投資方式,從中體會到收益和風險的關係,同時隨著經驗的增加,孩子也可以學到一些實用的投資技能技巧。
正如一位理財專家所言:“實際上,在現代社會中,投資已成為大多數人的一種生存方式,是每個人應該掌握的技能;而且經過早期的培養,人與生俱來的‘投資天賦’會發展成一種個性氣質固定下來,表現為洞察力、進取心、勇氣和獨立判斷的能力,這是專業投資家甚至每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品質。”
投資實踐前的“準備工作”
投資是一項高級的理財活動,對孩子們來說並不簡單。因此,在進行投資實踐之前,有必要讓孩子們做一些“準備工作”,了解投資活動最基本的特點,掌握一些投資原則和方法。
首先,讓孩子們認識到“投資存在風險”。讓孩子從簡單的投資做起,固然是因為孩子的資金、知識和能力有限,重要的一點是在孩子從事投資實踐之初,讓孩子認識和規避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是指由於投資活動受到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共同影響,而使得實際投資出現不利結果的可能性。比如銀行存款存在利率下降的風險;投資股票存在股價下跌的風險;投資外彙市場存在彙率反向變化的風險等等。
有的孩子也許聽說過“高風險高回報”這句話,但家長要向孩子明確,高回報一定存在高風險,但高風險不一定帶來高回報。
因此,如果孩子希望進行投資的嚐試,應盡量讓孩子選擇低風險的投資方式。
其次,讓孩子把握“投資活動的資本金不能‘傾己所有’”的原則。對於家庭和個人來說,投資所需的資金,應該是“餘錢”,是“閑錢”,或者說如果出現投資虧損,不至於影響到投資者最基本的生產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心態就會端正、坦然,就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而成為笑到最後的贏家。
相反,如果投資者看到別人賺錢而紅了眼,將自己的全部家當都拋到風險投資市場,甚至還東挪西借,背上一身的債,那麼,一旦投資市場出現不利於自己期望和判斷的結果,結局就會很殘酷。
對於孩子們的投資活動,雖然不可能出現成年人可能出現的嚴重後果,但是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否則,眼看著自己全部的零花錢或者壓歲錢被“套牢”或者一天天貶值,孩子們的“日子”也“不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