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跟家人相處時最易犯的錯誤(1)(1 / 3)

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在與家人相處時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例如不聽父母勸告;與兄弟姐妹打架;和父母亂發脾氣;用命令的口氣和長輩說話……對此,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裏之堤毀於蟻穴”。如果及時糾正孩子的這些錯誤行為,可以讓孩子少走很多彎路,從而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

1、一切以自我為主,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

現代,很多孩子由於受家庭環境或其他因素的影響,養成了凡事“以自我為主”的習慣,父母等家人必須要圍著他轉。這樣的孩子往往任性、固執、不知足、隻顧自己不關心他人,對家人傲慢無禮,常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

【引以為戒】

小明是一個調皮可愛的6歲小男孩,很招人喜歡。但有一點很讓家人頭疼,就是他總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自己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不管家人有多忙。

一次,小明鬧著要爸爸帶他去附近的動物園玩,但爸爸很忙,於是就對他說:“小明,爸爸今天有很重要的事要做,改天再帶你去,好嗎?”但小明走開沒幾分鍾,又回來吵著要爸爸帶他去:“爸爸,我今天就是要去。”爸爸勸說了半天也不管用。還有一次,媽媽要趕著去上班,讓小明自己穿衣服,可是小明卻說:“我不要,我要媽媽給我穿。”而媽媽沒辦法,隻好說:“媽媽現在真的很忙,你自己穿吧,乖啊!”可是他就是不穿,然後就坐在那裏哭了起來,媽媽沒辦法,隻得讓外婆過來幫小明穿。可是外婆過去給小明穿衣服時,小明就是不讓,而且哭得更加厲害了,後來外婆哄了好長時間,才給小明穿好衣服。

【專家點評】

孩子“一切以自我為主”是一種的消極行為,主要表現在:孩子不顧客觀環境和條件如何,隨意放任自己,毫無約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任何人的勸告和阻攔都難以發揮作用。

一般來講,孩子做事“一切以自我為主”的原因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認識領域、活動範圍大,孩子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自尊心、獨立性逐漸增強,於是產生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

此外,家庭教育不當也是造成孩子這種不良性格的主要原因。由於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輕易給予滿足,特別是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更是如此,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主”壞毛病。

以自我為主的孩子做事一切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我行我素,固執任性,難以接受勸告,如此發展下去會蠻橫無理、自以為是,自私自利,甚至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嚴重後果。並且長大以後,這種“以自我為主”的做事方式還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工作和生活。可見,“一切以自我為主”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家長應該幫助孩子矯正。

【教子有方】

當孩子產生消極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時,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1.告訴孩子“以自我為主”的害處

對孩子“以自我為主”的行為,家長不能因嬌慣而放棄教育,一味順從,也不能粗暴對待,以打罵代替教育。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從說理人手,以情感化,巧妙處理,使孩子認識到“以自我為主”的危害性。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以自我為主”是一種不好的品質,爸媽不喜歡這樣的孩子,老師、同學也不會喜歡。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固執任性是孩子“以自我為主”的主要表現。當孩子固執任性時,家長可以利用當時情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從消極的氣氛中走出來。此外,當孩子固執任性時,如果結果對孩子不會有什麼影響,家長可采取不理睬的態度,使孩子感到沒趣,自然就不會再鬧下去了。

3.對孩子的要求,千萬不要“千依百順”

偉大的思想家培根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家長要支持鼓勵。對孩子不合理或過分的要求,家長決不能毫無原則地遷就,應表示堅決的不允許,並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家長決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放棄對孩子的嚴格要求。要知道,如果孩子的企圖第一次得逞,以後就會習以為常,由著性子來。

4.激將法化解固執情緒

根據孩子好勝心和自尊心比較強的特點,有時利用激將的方法反而能夠克製其消極行為。對於孩子可能產生的行為事先防範,可事先對孩子提出某種克製性的要求,當孩子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時,對事先的“約定”進行提醒,使其放棄不妥的行為。

5.家長之間的意見要統一

父母之間意見要統一,而且同祖父母之間的意見也要統一,防止孩子有“空子”可鑽,否則家長的正確意見難以付諸實施。例如,當孩子固執任性時,往往是父親動手打孩子,母親忙著護孩子,外婆出來拉孩子,甚至相互埋怨、指責、爭吵,這就更助長了孩子的錯誤行為。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麵千萬不要產生分歧。即使有分歧,也不要在孩子麵前暴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