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跟家人相處時最易犯的錯誤(2)(2 / 3)

小雨媽媽:時候也差不多了,小輝,你也該回家去了,要阿姨送你回家去嗎?

小輝:不,爺爺說過會來接我回家去的。

(叮當……不一會兒,小雨家的門鈴響了。)

小雨媽媽:該是小輝的爺爺來了,讓我去開門好了。

小輝爺爺:你好,是小雨的媽媽吧,我來接小輝回家。

小雨媽媽:爺爺您好!請進。

小輝爺爺:小輝,玩了這麼久,該回家了。

小輝:知道了,又來催,讓我多玩一會兒。

小輝爺爺:但你爸爸和你媽媽正等著我們回家吃飯呢。

小輝:知道了,您不要這麼煩好嗎?真的煩死人了。

小雨媽媽:小輝,你不能對爺爺這麼無禮,爺爺專程過來接你回家,你應該向爺爺道謝才對,怎麼可以這樣對待爺爺呢?

【專家點評】

針對被愛的孩子是否更懂愛的問題,《北京青年報》的記者也曾在北京市某中學的一個班中做了這樣一個調查:向所有同學詢問一個相同的問題——你是否記得長輩的生日?

多數孩子的回答都是令人失望的:“不記得”、“隻記得大概”、“從來沒給爺爺奶奶過生日”……而與此截然相反的是,孩子們對自己的生日都記得清清楚楚,並且都十分在乎家裏的長輩是否記得。更令人感到吃驚的是,一位女生幾乎可以說出班裏所有同學的生日,但卻唯獨不記得自己爺爺奶奶的生日。

為什麼享有長輩更多關愛的孩子,卻不懂得回饋這種愛呢?其實,這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有很大關係的。孩子是否孝順長輩,與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細節直接相關。家長們不妨想想看:

勞累辛苦的時候,你是否要求孩子過來幫忙呢?

生日的時候,你是否告訴過孩子“大人也需要祝福”呢?

平常的日子裏,你是否經常帶孩子去看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呢?

很顯然,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想孝敬長輩,而是父母從來就沒有有意識地給予孩子表達孝心和愛心的時間和機會。

孩子對老人不尊重,跟家裏成年人的表現有關。特別是對自己家中的老人,若孩子見父母不尊重老人,認為人老了,手腳慢,便對老人呼喝斥罵,完全不將他們放在眼裏,那麼孩子也必定會效仿。再加上老人嬌縱孩子的話,那麼小孩子就更加會任意妄為,變本加厲。

因此作為父母,要孩子學會尊重老人,首先自己就要疼愛和尊重長者。如果孩子對家中至親的長輩都不尊重,那麼走到街上,他們還會懂得尊重別的老人嗎?

【教子有方】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孝順、懂事,那麼該怎樣引導他養成孝敬長輩的美德呢?

1.灌輸正確的觀念

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應明白尊重老人的道理。長者在年輕時也曾為社會和家庭做出過貢獻,他們是絕對值得尊重的,父母必須將這個道理向孩子講明,教導他們懂得尊重和孝敬老人。

2.及時糾正不良行為,防微杜漸

孩子易衝動、自製力差,他們的行為往往受情緒支配,容易出錯,在家裏常做出對老人無禮的舉動,如對老人發脾氣、摔東西、不理睬等。一旦發現這些問題,父母一定要嚴肅批評,耐心說服,使孩子認識錯誤。尤其不放過“第一次”,要知道遷就容忍隻能招致更多的過錯,使孩子養成不良習慣

3.要孩子道歉

如果看到孩子對老人不尊重,父母要立即給孩子指出來,並要孩子馬上道歉,好讓孩子明白老人是需要尊重、怠慢不得的。因為如果不趁孩子年紀小時及時地教導,等日後孩子長大了就更難糾正了。

4.利用節日培養孩子尊重老人

可借助老人生日、重陽節(老人節)、元旦、春節等有利時機,通過談話、點撥、暗示,誘發孩子關愛老人的良好行為。如詢問孩子:“明天是××節,你應該做些什麼?怎樣使爺爺(奶奶)高興呢?”孩子就會認真地說:“我幫爺爺切蛋糕,祝爺爺生日快樂,健康長壽”、“我送奶奶一件禮物”……

5.父母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孩子認識膚淺,判斷能力差,缺乏獨立性,心理活動帶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們眼裏,父母的行為就是一把尺子,認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樣做,他就應該怎樣做。因此,父母在與自己父母、公婆、嶽父母等老人相處中,態度應謙遜、彬彬有禮、關心照顧、體貼入微。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表現在自己的行動中,他們會像父母一樣善待老人。一位家長曾這樣介紹了自己的經驗:

兒子的爺爺和我們一起生活。平時我和妻子都對父親非常尊重,不管大事小事,都會聽聽他的意見;吃飯時,老人不上桌子,決不開飯;平時噓寒問暖,照顧得非常體貼周到。我們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6、脾氣暴躁,口不擇言常與父母爭執

青春期的孩子脆弱而又敏感——學習上的困難,父母、老師的批評,同學之間的一點兒摩擦都可能影響他們的情緒,容易采取敵視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一切,對人充滿戒備和敵意,在家裏很容易和父母發生爭執,並且常常口不擇言傷父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