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發脾氣的孩子,如果家長直接指責,無異於火上加油,家長應該耐心等待孩子冷靜下來。在等待孩子冷靜下來的過程中,切記不可說話、不可看電視或玩,隻要保持安靜便足夠了。孩子冷靜後,父母要和孩子好好傾談,這時可以提出問題,如“剛才發生了什麼事?”“現在覺得怎麼樣?”“再有同樣事情發生時應該怎麼辦?”讓冷靜下來的孩子重新思考剛才發脾氣時的情況和問題,改以冷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4.讓孩子學會控製情緒
憤怒的情緒是人人都會有的,自製力不強的人容易因憤怒而傷人傷己。家長在對孩子情感、心理方麵進行引導時,不要忘了讓孩子學會壓製自己的怒火。
5.以身作則
靜待孩子冷靜下來的方法無疑可避免進一步刺激父母和孩子的情緒而影響親子關係,還可以引導孩子檢討自己的行為和學習既合理又可接受的表達方法。當然,要孩子不亂發脾氣,父母也應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
4、不懂禮讓,與兄弟姐妹打架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打架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因為爭一件玩具,或為了爭零食而對弟妹動手,對於孩子的這種“攻擊”行為,家長不能坐視不管,要教育孩子懂得禮讓,不要動輒動手打人。
【引以為戒】
一天,媽媽到幼兒園接傑克,老師說:“傑克今天又抓人了,把一個小朋友的臉抓出了痕跡,我告訴他這樣做不對,他好像明白了,可傑克好像克製不了自己,他在家裏也這樣嗎?”
在家裏,傑克是很讓媽媽頭疼的。他總是表現得比較有進攻性,稍有不合意的地方就付諸於武力,和弟弟打架是家常便飯。
有一次,傑克在客廳陪弟弟玩,不一會兒就聽到傑克衝弟弟喊:“你不要再惹惱我,要不然我就對你便不客氣了。”說完推了一下弟弟,弟弟委屈地哭了。
“哭哭……你這討厭的家夥,動不動就哭,讓人煩死了!”
“嗚嗚……”
“我警告你,你要再哭,我就……”說完就動手了。
媽媽聽到哭聲後過來問道:“你們兄弟倆又在幹什麼,弟弟為什麼哭得那麼厲害?”
“嗚……哥哥打我。”弟弟委屈地說。
“傑克,你怎麼可以這麼野蠻,動不動就動手打人,你這種行為真是要不得。”媽媽生氣地說。
傑克則不以為然地一個人去玩了。
【專家點評】
在和兄弟姐妹相處時,孩子如果常和兄弟姐妹打架,家長就要注意了,不能坐視不管。孩子的“攻擊”行為有時候是孩子感到沮喪的表現。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家庭,如缺乏管教、父母管教不一致、責罰過於嚴厲等。
當然,孩子表現得很粗暴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有些孩子語言發展能力比較緩慢,與語言表達能力好的孩子在一起,可能會感到惱火,通常需要分辯的事情,被嘴巧的小朋友搶了先,就會引起他很激烈的舉動。
經常打架的孩子,脾氣一般暴躁,說話做事不愛思考,以為“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麵對這樣的孩子,父母通常會感到頭疼,卻又絕不能視而不見。要不然等孩子長大以後,這樣的表現就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教子有方】
在家中,若孩子表現出“攻擊”兄弟姐妹的行為,父母是不能忽視的,一定要從小給予糾正。
1.建立生活規律
為避免孩子養成這種容易動手打人的壞習慣,父母可以試著為孩子製定活動時間表,例如早上6點吃早餐、晚上7點吃晚餐、8點洗澡、11點睡覺等,這樣好讓孩子從小培養出有規律的生活,懂得何為規矩。
2.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也盡量不要發怒或打罵孩子,盡量讓家庭氣氛輕鬆、和諧,因為家庭氣氛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父母有空兒更不妨多帶孩子出去玩玩,這樣孩子的性格也會溫和一點。
3.設定親子溝通時間
現代人都說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忙碌,但再忙也不應忽略重要的親子溝通時間。其實每天隻需10~20分鍾,就已足夠增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親子關係良好,自然就可以避免很多家庭問題。
此外,對於“愛打架”的孩子,父母應當耐心教育,首先應反複向他解釋:打人不好,會傷害別人;再者看到孩子不顧一切地撲打其他小孩時,不能高聲喝斥或反過來打孩子,這樣隻能使孩子得到錯誤的印象,認為隻能用武力對付武力。告訴孩子,當發生矛盾後,要冷靜,學會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盡量不要動手。
5、不尊重家裏的老人,自以為了不起
尊重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這中國美德在一些獨生兒女身上卻鮮有表現。在日常交往中,不少孩子對待老人不夠尊敬。如頂撞老人,不服從管教;用生硬的態度命令老人為他做這做那。為何被愛的孩子不懂得尊重長輩呢?
【引以為戒】
小輝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在學校學習成績也不錯,再加上又是獨生子,爸媽對他寵愛有加。即使他平時對爺爺奶奶不尊重,爸媽也很少批評他,所以他在家裏簡直就是一個“小霸王”。
一個周末,小輝在同伴小雨家裏玩,兩個人玩了一下午,到回家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