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總是反駁父母,認為父母管得太多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反駁父母的習慣,認為父母管得太多,尤其是在同伴或異性麵前,反叛的心理更是強烈。有的孩子還彼此較著勁,“我在我家特殊地位,我爸媽都管不了我。”成了很多孩子在同伴麵前誇耀的資本。
【引以為戒】
現象一:
星期六早上,明明正在睡懶覺,聽到媽媽的叫他吃早飯,很不情願地起床了。他知道如果自己不起床,媽媽就會沒完沒了地喊他。
起床後來吃早飯,明明上身赤膊,下身隻穿了一條短褲。爸爸一看就有點兒生氣,冷著臉說:“天還不熱,幹嗎隻穿短褲,難看死了,快去穿上外套。”
“我就喜歡這麼穿,不冷,很舒服!”明明一聽就跳了起來。
“你這小子怎麼父母的話一句都不聽?怎麼老頂嘴?”爸爸生氣地說,責備的語氣明顯加重了。
明明漲紅著臉,一邊踩著腳往樓上房間裏走,一邊不服氣地叫喊:“我穿,我穿,你們煩死了。什麼都要管,我就沒點兒自由嗎?”
現象二:
小強是家裏的獨生子,家裏的經濟條件也好,要什麼有什麼,讓爸媽感到欣慰的是,小強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但有一點小強的父母很無奈,那就是小強總愛和父母對著幹,無論爸媽說什麼,他總是反駁。
一天,小強放學回家吃完飯,不做作業而玩起了遊戲機,媽媽看到後對他說:“小強,別隻顧玩遊戲,寫完作業再玩行嗎?”
“我要玩”小強不聽媽媽的話。
“別鬧了,再玩我就把你遊戲機拿走了。”
“噢。別那樣。”
“你還是不聽話,我現在就拿走你的遊戲機。”
“噢!死了。你別理我行不行!”小強衝媽媽喊道。
“你……你這是什麼態度,怎麼總是反駁我!”
【專家點評】
情緒不穩定、衝動、叛逆、動蕩不安是青春期孩子典型的情緒特征。他們時刻希望通過自己另類的言行引起周圍人的關注。為了顯示自己的獨立,他們喜歡對任何事情都采取批判、否定的態度,尤其麵對父母的管教,他們會用尖銳、刻薄的反駁來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
孩子愛反駁還因為家人對孩子過於溺愛,即使犯了錯誤也無原則地遷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無論對錯家人都會順從,進而變得固執不聽話。當父母想管教時,不良習慣已經養成,自然會出現與父母對抗的狀況。
其實,愛與父母對抗的孩子身上往往有很突出的優點,如自我意識強、個性鮮明等,如果引導得好,可以發展成為良好的品質,如自強、堅毅、講道理等。但如果父母放任不管或管教不當,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便會日益疏遠,甚至激化。到孩子步入青春期,情況會更嚴重,其反叛的情緒也會更厲害,到這時候再希望孩子改過,可會難上加難了。
總之,愛反駁父母是很多孩子都有的習慣,也是孩子成長中正常的現象,關鍵是要父母要做好引導,幫助孩子改正不良習慣。
【教子有方】
當孩子反駁時,父母不要急著批判孩子的對錯,應該在當“法官”前,先給孩子當“律師”,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這麼做的理由,有哪些值得理解的地方,並采取積極有效的辦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引導孩子進行心理梳理,讓他們主動認識事情的對與錯。
孩子反駁的情況下,父母又怎能暫且息怒不跟孩子進行罵戰呢?
1.父母管教要一致
當父親和母親兩個人對管教孩子的看法不一致時,會令孩子感到無所適從或有機可乘。因此在教導孩子的事情上,夫妻二人應相互交流,達成共識。
2.自我反省
有時候,父母也得自我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給孩子訂了太多的規矩?孩子不能沒有規矩,但同時也不能有太多的規矩,太多的規矩容易讓孩子無所適從,因而感到沮喪,甚至放棄。
3.不要與孩子鬥氣
當孩子反駁時,父母不宜和孩子鬥氣,更不必強爭高低,不妨先主動掛出免戰牌,大度地一笑,或優雅地擺擺手,這種低姿態反而可能給孩子深刻的觸動。最好能與孩子心平氣和地談談。
4.細心聆聽孩子的心聲
父母應認真思考孩子反駁父母的背後原因。如果父母能仔細聆聽孩子的心聲,自然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很多父母焦慮地發現,雖然自己做好了傾聽孩子心聲的準備,孩子依然很少說話,甚至總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即使是這樣,父母也切忌嘮叨,嘮叨在孩子那裏隻能成為青春期的噪音。
4.以身作則
孩子總會以父母作為模仿的對象,試想如果一個家庭每天都充滿爭吵聲,孩子又怎會不跟著學呢?惟有充滿愛心的和諧的家庭,才能培養出性格溫和的孩子來。
8、對父母的勸告,左耳進右耳出
孩子聽話,父母自是欣慰,但很多時候卻是無論父母怎麼說,孩子就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把父母的話當做耳邊風,左耳進右耳出。
【引以為戒】
現象一:
田田今年6歲,活潑愛動,很喜歡運動。在幼兒園裏,田田可以算得上是溜冰高手,彎腰、蹲下、轉彎、衝浪等技巧都駕輕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