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在家庭生活中最易犯的錯誤(1)(2 / 3)

3.請別的孩子來幫忙

孩子不講衛生,不愛洗澡,父母不要著急。不洗澡的結果是味道難聞,也許父母提醒他沒有用,但是別人聞了必定會遠離他。當他身邊的朋友、同學都因為他身上的氣味不願與他接近時,他自然會尋找原因、反省自己,這時父母再告訴他原因,他就會更加重視了。

另外,父母還可以讓他周圍的朋友、同學做不愛幹淨的孩子的工作。因為每個孩子都會重視他的“圈子”裏的人對他的看法。

11、推一下動一下,父母不說從不動手做家務

現在,孩子主動做家務勞動的可以說少得可憐,大部分的孩子表現懶惰,父母不說從來不動手做家務。要知道,懶惰會吞噬一個人的心靈,就像蒙塵可以使鐵生鏽一樣,懶惰可以輕而易舉地毀掉一個人。

【引以為戒】

開心是家裏的獨生子,從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自己的事從來都不做的。於是,養成了懶惰的習慣。現在已經上四年級了,開心還是和以前一樣懶,父母不說從來不做家務事。即使做,也是在父母的再三催促下,很不情願地去做。

媽媽:開心,你已經兩天沒有掃地了,昨天你說累想休息一天,爸爸替你代勞了。今天是星期天,是不是應該幫忙做些家務了呢?

開心:媽媽,我今天……

媽媽:你別來這一套,你知道我是不會聽你這一套的。

開心:爸爸,我今天……

爸爸:昨天我已幫了你的忙,今天還想讓我幫嗎?不行了,爸爸今天也很累呢。

開心:我和小朋友說好了,今天……

媽媽:你別找理由了,你看爸媽今天很忙,做做家務是應該的……

開心仔仔:知道了。我現在去打掃就是了。

【專家點評】

《家庭教育》曾經報道,美國哈佛大學一些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對波士頓地區456名少年兒童所作的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幹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前者比後者的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

專家們分析說,讓孩子從小做家務,有助於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珍惜勞動成果、珍惜家庭親情、尊重他人的優良品質,他們長大以後自然比那些“四體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事實證明,不愛做家務的孩子,至少存在以下弊端:一是不知道珍惜勞動成果;二是動手能力弱,眼高手低;三是依賴性強,缺乏獨立性;四是缺乏同情心,不知道感激父母,認為他們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

不愛勞動的孩子,是懶惰的表現。而懶惰是一種精神腐蝕劑,因為懶惰,孩子不願意學習求知;因為懶惰,孩子不願意去戰勝那些完全可以戰勝的困難。因此,那些生性懶惰的孩子不可能在社會生活中成為一個成功者,他們永遠是失敗者。

懶惰是一種惡劣而卑鄙的精神重負,孩子一旦背上了懶惰這個包袱,就隻會整天怨天尤人、精神沮喪、無所事事,這種人完全是對社會無用的可憐蟲。

可見,孩子的勞動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最重要的內容,缺乏勞動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失敗,而這種失敗會在孩子今後的社會生活中給以某種懲罰性的報複。

因此父母應該經常教育孩子,“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美好的東西隻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獲得。

【教子有方】

要孩子幫忙做家務,並不全是因為要減輕父母的工作,真正的目的是要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讓他們明白有權利也有義務的道理——父母給孩子一個美滿幸福和舒適的家,孩子在享受的同時,也應該為這個家付出努力。

1.訓練孩子做家務

現代父母大都十分疼愛孩子,但千萬別寵壞他們。當孩子有能力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時,父母就應分配一些工作給他們。事實上,那麼一點點簡單的家務活並不會對子女造成壓力或使他們太勞累。而且,從小訓練孩子做家務,可以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的人。

2.認清家庭角色

有時候孩子會因懶隋而不肯做家務,所以父母應早早分配好哪些家務由孩子負責,要他明白做好那一份家務是自己的責任。一旦分配了工作,除非有特殊理由,如孩子生病了、要應付考試等,孩子都必須履行自己的職責。孩子不肯做,父母也不能心軟。比如孩子是負責掃地的,如果他不去掃,地板就是髒的,正如媽媽不煮飯,一家人便會沒有飯吃一樣,從而讓孩子明白,任何一個人在家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責任。漸漸地可以讓孩子明白,家中每一個成員都是重要的。

3.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家長要支持、鼓勵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正確認識孩子參與家務勞動不是為了減輕成人的勞動,而是為了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培養責任感、義務感、獨立性、自信心等良好品質。

4.要讓孩子有參與家事的機會

孩子參與家事可以讓他感到自己是家裏的一分子,以身為一分子為責任與義務,增加對家庭的歸屬感,家長要讓孩子有參與家事的機會,並多給予鼓勵、讚美,使孩子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且肯定自己的能力,並從做家事中培養責任感及積極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