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愛心用手托著鼓起的兩腮,露出不開心的樣子來。
媽媽:愛心,你為何悶悶不樂地坐在一角?
愛心:媽媽,我不開心。妹妹經常哭,弄得我不能集中精神溫習功
媽媽:那你回房間溫習好了。
愛心:房間的燈光太暗。
媽媽:那等爸爸回來給你看看吧。
愛心:爸爸又要很晚才回家。
媽媽:你今天怎麼了?總有這麼多不滿。
愛心:……
【專家點評】
在現實生活中,如“媽,哥哥在欺負我的洋娃娃啦”、“爸爸,小華又搶走人家的玩具了!”這樣的告狀話語,在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常常可以聽到。孩子打小報告是很常見的,也不完全是不好的行為,但是要如何避免讓孩子養成打小報告的習慣,甚至將此舉視同一種手段來達成私人目的,就是父母必須注意之處了。
孩子愛打小報告、告狀的原因有:
一是引起父母的注意與關懷。孩子會喜歡告狀,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有心理上的需求,希望引起父母、師長的關愛、注意,也想讓被告狀者受到處罰,以尋求自我認同價值。其次,告狀也能夠表達孩子不滿、憤怒的情緒,希望父母介入他所受到的困擾。
二是錯誤的身教或同伴影響。嚴格說來,告狀、打小報告並非隻發生在幼童的世界裏,在我們成人的關係中有時有所聞,如親友鄰居間的耳聞傳言、職場的流言蜚語,其實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觀察模仿力強的孩子們。
父母之間的相處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應該隨時以理智、平和的態度來處世,才能引導孩子朝正向發展。
【教子有方】
喜歡向大人告狀的孩子,很多時候都是有被忽略的感受,這種情況特別容易出現在家裏有兄弟姐妹的小朋友身上。當父母專注於其他人時,孩子就會感覺受到冷落,於是想盡法子吸引大人的注意。
1.調整一下親子時間
如果孩子經常告狀是因為有被忽略的感受的話,父母就有必要調整一下自己給予子女的時間了。特別是當孩子的弟弟妹妹剛剛出生時,由於初生孩子特別需要照顧,父母會不自覺地忽略了做哥哥姐姐的。父母不妨為自己和孩子定一個時間表,每天特別撥出時間給大的孩子,跟他一起玩耍,聽他的心聲,並跟他強調就是有了弟弟妹妹,父母也不會忽略他的。
2.並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想法說清楚
孩子會打小報告,主要是他的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因此,父母在麵對孩子打小報告時,應該先處理告狀者的情緒,而非急著去處置被告狀的孩子。另外,應該引導告狀的孩子將他的需求說清楚,例如“哥哥欺負你的洋娃娃?那你希望哥哥要好好對待你的娃娃,對不對?”先傾聽,能有助於孩子被了解、關懷的感覺,接下來就不會強烈要求處罰被告者了。
3.留意孩子的情緒
父母也應該注意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突然事事告狀,是否跟近日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有關呢?孩子感到不開心便覺得事事不如意,這時父母就得多給孩子關心才行。
至於父母的表現也同樣重要,有時候大人也會有如此表現,有任何小事也會投訴一番。孩子看得多了,自然會有一樣學一樣,這時父母也應該檢討一下自己的行為。
3.引導孩子試著自己解決
兩個孩子乃至一大群孩子相處在一起,發生爭吵在所難免,而向大人告狀,孩子會認為一來能討大人歡心,二來不必自己花腦筋想解決辦法,因此,大人對於孩子的告狀最好不要全力幹涉。你可以引導孩子自行解決,這樣孩子才能習得解決的技巧,也比較不會喜歡用告狀的方式來贏得長輩注意。
5.從日常生活培養相親相愛的氛圍
孩子之間的相處、互動感情愈好,發生爭吵的機會就愈能降低。因此,在平常可以多培養孩子相親相愛的氛圍,例如教導較大的孩子要愛護弟妹,陪弟妹玩遊戲、喂飯;跟較小的孩子說要聽兄姊的話,順便能培養孩子愛護弱小、敬愛年長者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