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傍晚,媽媽在小玲到圖書館半個小時以後,也來到圖書館,想看看女兒在做什麼。這時剛好小玲和班上一個男同學坐在一起商量問題。看到這一幕的小玲媽媽非常憤怒,她衝進去拉起女兒就走,把女兒一直拖到圖書館外邊。小玲看到媽媽心裏也很驚訝,隨即她明白母親是不相信自己,就大叫起來:“我不回去!”媽媽說:“我就說你怎麼一吃了飯就往圖書館跑,還說是去自習,分明就是和男生拉拉扯扯!”小玲爭辯道:“我就是來上自習的,我的事不要你管!”母女倆在大街上就這麼僵住了,此後,倆人整整一個星期都沒有說話。
從這以後,小玲更是凡事總和父母對著幹。放假時她寧願整天呆在房裏玩電腦或是和同學“煲電話粥”,也不願和父母談心事。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她都不願和父母交流。母親覺得女兒越來越倔強、極端逆反,讓她別做的事她偏要做,為此傷透了腦筋。
【專家點評】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自己的孩子在小時候顯得像個小大人似的,很懂事,很聽話。可是,隨著年齡一天天增長,脾氣越來越不好,總和父母對著幹,你讓他(她)往東,他(她)偏往西;你不允許他這樣做,反而使他增強了這樣做的欲望。
孩子為什麼要針尖對麥芒似地跟父母對著幹呢?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一個特殊轉變就是“自我意識”的逐漸清晰和“獨立意識”的日益強烈,他們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處處要體現“自我”的存在。但是他們的世界觀畢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製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於是他們會靠和父母對著幹來體現“自我”,顯示“自我”。
於是很多家長可能會把問題歸咎到孩子的身上,給他扣上“不聽話”的帽子,貼上“任性”的標簽,但是實際上,很多時候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的錯。
目前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廂情願地為孩子付出,卻沒有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應有的溝通。
有的家長對孩子管得過嚴或放任自流。家長事事限製孩子,使孩子難以承受,他們出於逆反心理就很容易通過另類的行為來表示反抗。而如果對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又有受到漠視和冷落的感覺,他們便與父母對著幹以引起家長的重視。
還有的家長對孩子亂猜疑。隨著青少年的一天天成長,父母的擔心也越來越大,總是擔心孩子做錯什麼。可是對孩子管教越嚴,他們就越不信任父母,有什麼心裏話也不願向父母講,這樣父母無法正確地認識子女,往往會妄加猜測,一旦被他們認為“抓住把柄”時就借機教訓孩子。為了去心頭之火,難免會說出傷害子女自尊心的話來,嚴重的甚至會把他們推向絕望的深淵,最後導致不理智行為的發生。
【教子有方】
孩子和家長賭氣,故意和父母對著幹,確實是件讓人頭疼的事。但隻要父母掌握一些方法,就可以避免這樣的事。
1.家長不要過分幹涉孩子的事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要過分幹涉孩子的事情,也不要用成年人的心情過分催促孩子做某些事情。當孩子要自己穿衣脫衣時,就讓他自己動手;在洗澡時可以讓他自己洗,讓他有時間在澡盆裏玩一會兒;進餐時,應該讓孩子慢慢吃,不要催促他;當他吃不下時,就讓他離開餐桌。
2.平等地對待孩子,尊重孩子,
父母做孩子的朋友,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情緒不穩定時,不要訓斥、指責,多與孩子溝通,告訴他父母的心理感受,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過激言行會傷父母的心。多鼓勵,少嘮叨,更不要把父母的意識強加給孩子,努力營造溫馨、民主的家庭氛圍。
18、愛打小報告,遇事就向父母告狀
孩子事無大小都向父母投訴一番,有時候真的令大人煩擾不已。孩子若經常有投訴的表現,那一定要小心處理,因為如果不好好引導孩子,將來孩子長大了也持續這種愛投訴、愛告狀的性格的話,就會變得不受歡迎,而且他心胸會變得狹窄,生活也不會開心。
【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