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在與人交往中最易犯的錯誤(3)(2 / 3)

1.寬容首先從家長做起

家長不僅在教育孩子時需要表現出寬容,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要為孩子做出表率。如果媽媽對待丈夫的一些小毛病不依不饒、吵鬧不休,那孩子長大後肯定也會斤斤計較、得理不饒人;如果媽媽對待他人熱情、寬容,在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寬容”就會成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

2.正確對待孩子與同伴之間的衝突

當孩子與同伴發生糾紛,特別是自己的孩子吃了虧時,家長一定要冷靜,要先搞清事情的緣由,再與對方家長、老師協商解決,切不可衝動地責罵對方,或怪自己的孩子笨、沒本事,甚至教自己的孩子用拳頭去“還擊”對方。因為家長在孩子幼年時處理問題的方法,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極大。

3.及時糾正孩子不正確的觀點

我們經常會聽到孩子對媽媽說:“媽媽,XX真笨,他連毽子也踢不

好,他怎麼這麼笨呀!”……說這些話時,孩子還會明顯地流露出不滿和不屑的神色。

這時,媽媽告訴孩子人人都有缺點、人人都有可能犯錯誤,更多的時候,我們要包容別人的缺點,幫助別人改正錯誤。隻有這樣,孩子才能擁有一顆寬容、博大的心。

此外,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麵前以自己的眼光議論其他小朋友的缺點,這樣容易讓孩子對其他小朋友過於挑剔。相反,父母要盡可能表揚其他小朋友的優點,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有優點的。

4.讓孩子學會換角度思考問題

不管什麼時候,家長都可以教孩子學會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讓孩子把自己置於別人的位置,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5.教育孩子學會忍讓

告訴孩子,生活中有許多事當忍則忍,能讓則讓,千萬不要斤斤計較,而應該多關懷、體諒別人。同時,父母也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寬容不是無原則的忍讓、妥協,而是建立在自信、諒解和有益於社會基礎上的適度寬大。

26、跟其他小朋友吵架,不知道謙讓

吵架是在孩子間發生矛盾衝突時,不懂得謙讓,也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情急之下發生的,有的對罵一場,有的互打一次,有的邊打邊罵等等,目的是達到吵架者之間的利益均衡。

【引以為戒】

現象一:

周末,媽媽帶小峰到朋友王女士家做客,王女士的兒子小明和小峰同歲,一進門兩個小家夥就玩到一塊兒了。

王女士:小峰跟我的兒子小明原來是同級的。看,他們兩個的長相還有七分相似呢!

小峰媽媽:對呀!都是眼睛大大的,難得他們第一次見麵這麼投脾氣,我們也樂得清靜,一起喝喝茶,談談心。

(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兩個孩子吵了起來。)

小峰:你走開,我不喜歡跟你玩。

小明:你走才對呀,這是我家,我不歡迎你。

小峰:你的家又有什麼了不起,我現在就走,以後再也不來你家,以後你也不要到我家來玩。

小峰媽媽:喲!兩個傻孩子,好端端的怎麼吵起來了?明明玩得很投機的,怎麼又吵起來了?

小峰:誰跟他投機?我才不會跟這個壞孩子做朋友。

小明:誰是壞孩子?你才是壞孩子。

好端端的一個聚會,就這樣給他們破壞了。

現象二:

最近格格不知道怎麼搞的,總和小朋友有衝突。

每天傍晚和醜醜散步的時候,醜醜不讓格格牽醜醜媽媽的手,格格就偏要牽;醜醜先坐的位置,不喜歡別人坐,格格明明知道卻偏要坐,醜醜每次都因為格格的小霸道,都被弄哭個不停。

晚上去望龍台玩沙子的時候,媽媽帶了一個新的小夥伴,每當這小夥伴玩格格的小水桶時,格格就不肯,而且還要搶回來。當搶不到手時,就在一旁哇哇大哭。

在幼兒園裏,也看到格格因為一塊積木和亮亮大搶出手,而且在搶的過程中還哈哈大笑,覺得很好玩,最後亮亮搶生氣了。準備對格格動手時,還好亮亮媽媽及時出麵製止,不然小家夥一定會挨拳頭的。

【專家點評】

孩子間吵架原因五花八門,有的是爭利,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為了自己想得到的物質利益或感情利益,互不相讓,爭執不下;有的是報複,要是被別人不小心碰一下,好多孩子也會以牙還牙,要是真的受別人欺負,反倒一聲不吭;也有的是逞能,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如有個孩子在課堂上舉手多次,老師沒給回答的機會,他就故意去打擾他人,以引起老師注意;還有的模仿,根據生活經驗和暴力影視節目的影響,對同學拳腳相加,要是孩子首次使用武力達到了某種目的,他就會愈演愈烈,以後常常出現攻擊性行為。

雖然小孩子之間會吵架是難免的,但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吵架。孩子吵架後,家長們看法不一,處理的方法各異。有的退讓,怕自己的孩子吃虧,叫孩子不與別人玩;有的大度,不計較對方的過錯,隻是責怪自己的孩子不好;有的嗬護,與前者相反,不責怪自己的孩子,單方麵埋怨別人的不是;有的計較,叫孩子不退讓,以牙還牙……凡此種種,家長總把孩子間的吵架看做是絕對的壞事,有的還克製不了自己,對孩子一頓訓斥甚至實施暴力。